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75889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运用列表法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对比中苏两国的改革实践,归纳社会主义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知识点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_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_。结果:农业有所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3.政治改革(1)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2)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崇拜。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5.结果(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_的框架。(2)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知识点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_”,改进工业管理。(2)作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_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出_和下降的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知识点三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内容:制定“_”,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改革用“_”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_发生质变。解体:1991年12月,_签署,苏联完全解体。【图示巧记】 “赫鲁晓夫改革”【易错防范】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图示巧记】 戈尔巴乔夫改革【图示巧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及启示【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1)斯大林模式2.(1)玉米5.(1)斯大林体制知识点二1.(1)新经济体制(2)综合国力2.(2)停滞知识点三1.(1)加速发展战略(2)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多党制2.(2)国家政权阿拉木图宣言主题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史料探究1.赫鲁晓夫改革史料思考宣传画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与改革结果有何联系?答案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开展种植玉米运动。联系:体现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2.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1982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思考据史料,这位苏联领导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答案勃列日涅夫。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史论形成 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1)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拓展延伸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主题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史料探究1.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注:“根本变革”指改变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思考史料中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口号的错误根源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答案根源: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影响:引起了思想混乱,造成党的分裂,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苏联解体史料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思考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解体的现实原因和根本原因。答案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史论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及经验教训(1)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4.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1.(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答案B2.(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措施中我国可以借鉴的是()A.推行政治多元化 B.盲目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C.强化了阶级斗争 D.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中,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改革起到借鉴作用,故答案为D项。答案D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他执政前期的改革侧重于()A.全盘否定B.重点放在农业领域而且初见成效C.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D.与美国的争霸侧重于科技的竞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答案C4.(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本题要求回答两者的共同点,A仅适合于赫鲁晓夫;B仅适合于戈尔巴乔夫;C仅适合于勃列日涅夫;D属于三者推行改革的背景,故属于三者共性。答案D5.(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苏联解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 D.叶利钦解析戈尔巴乔夫当政期间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1991年)的直接原因,故A项正确。答案A6.“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于是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病人已经死亡”是指()A.苏联成立 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C.废除新经济政策 D.苏联解体解析由材料中“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指的是苏联的解体。答案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要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题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3)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学习思考】1.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成效如何?(教材第141页)提示赫鲁晓夫从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工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把原来52个中央专业部精简到25个,裁减90多万行政管理人员。经济管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改革为块块管理,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项改革改变了高度的集中管理,却又出现了严重的地方主义、地区本位主义,全国经济宏观失控,工业增长率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反而加剧。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限制,降低个人副业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大规模开垦荒地(处女地),此外还推广种植玉米,搬迁农学院等。从整体来看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虽有盲目冒进的现象,但总体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的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改变了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对国际共运有巨大影响。2.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和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的原因的认识。(教材第144页)提示存在70多年且唯一能与美国实力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解体了,其解体原因是复杂的。(1)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其在国际竞争的进程中停滞不前,陷入了经济困境难以自拔。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题。(2)近因: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在改革进程中的操作问题,仅从宏观方面看:经济改革不得力,经济发展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在此形势下又大张旗鼓开展政治体制改革,造成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失控。在激进改革派的推动下,急于求成。然而70多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却不是在短时间内能扭转的。美国及西方长期渗透、推行和平演变的影响。【自我测评】(教材第145页)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提示前两次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模式,实行政治的多元化、经济的私有化,实际上是否定社会主义。认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维艰,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146页)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以及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提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经济模式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传统的苏联模式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社会主义的声誉,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教条主义和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气息和创造精神;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课时作业1.(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措施中能够验证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A.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依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同理,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领域,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学期考试)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答案A3.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契尔年科 D.戈尔巴乔夫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契尔年科执政仅13个月;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答案B4.(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从1965年到1979年,苏联政府先后七次大范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同时规定对产品“固定收购,超售奖励”。这表明()A.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改革重点B.政府重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C.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得到有效解决D.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解析从材料中“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固定收购,超售奖励”可知,政府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下义务交售制的农业管理体制,故B项正确。答案B5.(2017河北张家口高一检测)阅读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表,对表中数据解读准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处于高峰B.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国民收入不断下降C.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度推高了国民收入增长率D.苏联经济在七十年代出现了滞胀局面解析材料中“1966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正确。答案C6.(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这一改革导致苏联()A.国民经济迅速好转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C.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内局势失控并最终解体解析由材料“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说明这一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可知“这一改革”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7.(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其共同点在于()A.推广种植玉米B.推行“新经济体制”C.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答案D8.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解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A9.苏联解体二十多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位曾任苏联某杂志的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第(2)问,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答案(1)积极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之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他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