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7445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重点)3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重点)4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汉武帝:积极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3概况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面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归纳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必然的儒学在当时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种思想要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必须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需要。知识网络知识精要1.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实证史料一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教你读史(1)史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2)抓住史料二关键词“受命”归纳其主张。(3)关注史料三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史料应用上述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提示】史料一反映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史料二反映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点;史料三反映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目的内容评价积极消极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限制了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君主权力和防止暴政神化并加强了皇权,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合理成分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纲”中充满封建意识;“三纲五常”加强了君权,在本质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也为汉代儒学所继承。3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的。汉代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汉代初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A据材料“无为而治”“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可得黄老无为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故A项正确。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C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汉代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新儒学。据此可知,汉武帝采纳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故选C。3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A“百家争鸣”B削平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材料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思想的统一。因此,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D“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体现,故选D项。5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A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B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中C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D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B汉武帝“独尊儒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起用儒学家参与政治,以儒学作为任官授爵的标准;二是教育为儒学所垄断。因此B项最佳。6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汉武帝的重视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ABCDA“经济残破”不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排除;与史实相符,故选A。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1)上面材料的文字中有若干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例如:战国春秋。(2)如果要给上面材料文字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解析第(1)问可根据孔子、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的生平、主要观点及其影响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第(2)问可从传统儒家思想的演变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调和对立,王道仁政,完全一致不完全一致,“性善论”“性恶论”,“休养生息”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儒家思想的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