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74253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一.选择题24.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 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25. 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A. 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 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 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 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26. 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这突出反映了子产A.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C. 发展了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D. 反对尊神敬天27. 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这从实质上说明A. 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B. 清末女子普遍放足C. 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D. 清末政府迫令放足28.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 民族歧视等级明显 B. 社会重视宗教文化C. 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D. 政府重视科举制度29.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30.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B.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31. 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A. 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B. 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C. 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D. 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32.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 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 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B. 冲击了中国传统夷夏思想观念C. 促使中国与英国享有平等的权利 D. 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33.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A.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C.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34.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A.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 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 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 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35. 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A. 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 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 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 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二.综合题40.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价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如果抛开其中的专制主义等不良成分,其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按规则办事的理性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正义主张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摘编自彭新武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材料二罗马人在公元前449年开始了成文法的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随着罗马人的征服,立法者们创建了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适用于罗马统治下的所有人。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立法者明确了正义的标准(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他们建立起一些原则,即被告在被定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允许法官废弃那些不公平的法律条款。罗马法有助于帝国内分散的地区一体化,罗马法律的原则直到帝国消失之后的漫长时间里,都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张。(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分类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3)据上述材料,归纳先秦法家与罗马法在“正义”标准和民众“权利”上的差异。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4明末清初地理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天文历算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水利技术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火炮制造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欧洲古典哲学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艺术西方绘画技法、西洋乐器、教堂、圆明园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徐寿翻译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甲 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4. D25. B26.B27. C28. C29. A30. B31.D32. B33. C34.A35. B二.综合题40.(1)主张:提倡变革(或主张变法);依法治理(或按法律规则办事、以法治替代礼治);强化专制(或专制主义);崇国抑民(或富国抑民、强国弱民)。(2)分类:习惯法与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价值:协调各方利益;保护正当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维系帝国统治;影响后世治理。(3)正义:先秦法家主张“大公无私”或“崇公抑私”;罗马法则主张“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权利:先秦法家侵吞民众权益;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民众权利。41.示例一: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主持翻译西方著作,19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开展,官方译书系统形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从译书内容看,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 从作用和影响看,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有利于中国人的政治启蒙,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民主化的探索;而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综上,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思想和政治的近代化进程。示例二:中西文化交流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发展到单向引入、主动学习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知识,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寻求强国御侮,救亡图存之道,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向西方学习,积极参与主持翻译西方著作,从翻译的主体看由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发展到政府主动参与,译书内容不断丰富,由学习西方器物,发展到侧重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作用或影响:有利于启迪人们解放思想;开启中国的近代化并不断深入探索。总之,中西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