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湘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7313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329页)一、选择题(2018山东青岛二中测试)下图甲示意鄱阳湖水系,乙为该湖泊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入湖泥沙来自赣江等南部河流,出湖泥沙流入长江)。据此完成12题。1鄱阳湖5、6月与7、8月多年平均输沙量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A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B植被长势的季节变化C锋面雨带向北推移D湖区清淤量季节差异2据乙图可推测()A三峡库区水质下降B鄱阳湖对长江调蓄能力减弱C湖区枯水期时间变长D鄱阳湖流域生态得到改善1C 2.B第1题,河流的输沙量与径流量、流速等关系密切,5、6月锋面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河流径流量大,输沙量大,7、8月份,雨带北移,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天气,径流量较小,河流输沙量变小,选C。第2题,根据鄱阳湖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可以得出,湖泊整体输沙量小于入沙量,导致湖泊淤积,水量减少,湖泊对干流长江的调蓄功能相应减弱,选B。(2018湖北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七校联考)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资料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达到199000吨的最高值,到2002年只有2592吨。当地政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15年年底湟鱼资源量恢复到60000吨。下图为青海湖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上世纪60年代后青海湖湟鱼资源快速减少,下面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修建水坝,阻碍湟鱼洄游鸟类过量繁殖,捕食量增多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下降,湟鱼无法洄游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ABCD4以下措施对恢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可行的是()拆除水坝修建过鱼通道阻止鸟类捕食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ABCD3C4.A第3题,青海湖湟鱼短时期内数量锐减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捕捞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属于减少原因。鸟类过量繁殖不符合事实,且鸟类捕食对鱼的数量影响不大,错误;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变化平缓,利于鱼类洄游,错误。第4题,拆除水坝影响经济发展,错误。当前,为了保障湟鱼顺利洄游,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修建过鱼通道,保证湟鱼顺利洄游,正确。阻止鸟类捕食违背自然规律,危害鸟类生存,错误。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能有效防止青海湖湖面萎缩,保证了湟鱼的生存空间,正确。读艾比湖19402010年平均水面面积变化图,回答57题。 【导学号:92040122】5图示时期,艾比湖的面积()A先缩小再扩张B波动变化明显C整体上处于扩大趋势D在不断缩小619701980年艾比湖面积变化对湖区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使气候类型发生变化B使生物多样性增加C使径流量变大D使沙尘天气增多720062010年,艾比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流域内耕地面积增加对流域内用水进行统一调度入湖河流中游修建水库流域内植被面积增加ABCD5B6.D7.C第5题,由图可知,艾比湖面积的变化波动比较明显。第6题,19701980年,该湖面积整体呈缩小趋势,湖床裸露面积增大,会使沙尘天气增多;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区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变大,但不会改变气候类型;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蒸发量变大,再加上人们取水量变大,径流量变小。第7题,20062010年,艾比湖湖泊面积变大。流域内耕地面积增加和入湖河流中游修建水库均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小,错;对流域内用水进行统一调度和流域内植被面积增加会使湖泊面积增大,对。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右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8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降水地形洋流ABCD9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A吸引鱼群聚集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D加剧海岸侵蚀8B9.D第8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第9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引起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慢泥沙淤积速度。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2018湖北宜昌示范高中联考)下表为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及净初级生产力,读下表回答1011题。生态系统类型湖河沼泽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冻土带荒漠密灌林农田海洋面积(6104km2)23201881814332净初级生产力g/(m2a)5002000280001300014070650125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光合总量,叫总初级生产力( GPP); 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自养呼吸消耗10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森林面积更广B光合作用更强C年平均气温更高D温室气体更少11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日较差不同B年降水量不同C日照时间长短不同D绿色植物总量10B11.D第10题,读表可知森林面积相差不大,A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NPPGPP自养呼吸消耗,说明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光合总量,即总初级生产力(GPP)大,所以光合作用更强,B正确;与年平均气温、温室气体多少关系不大,C、D错误。第11题,由上题可知,NPP平均值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NPPGPP自养呼吸消耗,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绿色植物总量不同,使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GPP不同,从而导致NPP差异,D正确。二、非选择题12(2018湖南株洲二中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草原旧称松潘草地。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远征难”,走过人烟罕至的松潘草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若尔盖草原也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分布区。泥炭是一种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天然沼泽地产物,又称草炭或泥煤,可以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材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若尔盖沼泽萎缩,土地板结硬化,风沙蔓延。下图示意若尔盖草原位置。(1)分析若尔盖草原形成沼泽的原因。(2)说明红军穿越松潘草地“艰难”的自然原因。(3)指出若尔盖沼泽风沙蔓延的治理措施。(4)关于泥炭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以下两种观点,请选择一种你支持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一:泥炭是湿地的一部分,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应禁止开发。观点二:泥炭是一种自然资源,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可以开发。解析第(1)题,沼泽的成因一般从来水量大而排水量少两个方面来思考,该地有两条河流流经,且降水丰富,来水量较大;排水从蒸发弱(上不去)、下渗少(下不来)、排不出(流不走)三个方面来回答。第(2)题,自然条件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来回答。第(3)题,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是恢复植被、湿地,发展人工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立法等。第(4)题,从保护湿地的角度应禁止开发。理由是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旦遭受破坏,很难恢复。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应支持开发。理由是泥炭储量丰富,用途广;合理开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答案(1)位于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且降水较多,河流汇聚,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多冻土,地表水下渗少。(2)天气恶劣,多雨雪,日温差大;沼泽面积大,多泥潭;地形起伏大,河流多,穿越困难。(3)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的监测,实施退耕还草、湿地恢复等沙化治理工程;发展人工草地,合理放牧,适度开发;健全法制,加强立法。(4)禁止开发。理由:湿地在保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很难恢复。或可以开发。理由:沼泽面积大,泥炭储量丰富,用途广;泥炭的合理开发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和城市化发展。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鄱阳湖平原是鄱阳湖周围的湖滨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长江及鄱阳湖水系赣、抚、信等水冲积而成;位于11501E11734E,2732N3006N,面积38 760.6平方千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1)根据材料分析鄱阳湖平原成为我国“鱼米之乡”的条件。(2)近年来,鄱阳湖也出现了面积大幅萎缩、蓝藻爆发频繁等问题,试分析原因。(3)鄱阳湖流域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建议。解析第(1)题,“鱼米之乡”的形成主要结合该地的地形、气候、河湖、土壤、发展历史等条件进行分析。第(2)题,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泥沙淤塞和围垦造成的;蓝藻爆发主要是因为流域内的各类废弃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造成湖泊水污染。第(3)题,根据鄱阳湖面临的主要问题可知,流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应主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流域内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展开。答案(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地形平坦,便于耕种;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河湖众多,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发展历史悠久等。(2)流域内和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产生的泥沙经河流搬运,在湖泊中沉积;沿湖地区围垦。流域内工矿业和农业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等排入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上湖泊水量减少,藻类繁殖快。(3)加大上游地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力度;退耕还湖;流域内的废水集中处理,净化达标后排放;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