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docx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72766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湖北武昌模拟)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是看其言行是否符合礼乐文明,说明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故选B项。当时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项;C项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不能体现D项。2.(2018湖南长沙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 A.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B.导致了学术思想的活跃C.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材料中的“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合则留,不合则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地位提高,并可以灵活流动,这有利于学术思想的活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A项错误;士阶层的兴起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迁,C项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代,D项错误。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4.(2019安徽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答案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材料信息看,我国古代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是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注重礼刑结合,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其他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5.(2019湖北武汉模拟)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是()A.墨子 B.董仲舒 C.朱熹D.李贽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墨家的主张。材料中的“尚贤、尚同”是墨子的思想,A项正确;董仲舒、朱熹和李贽都不符合尚贤、尚同思想的要求,排除B、C、D三项。6.(2019四川成都诊断)下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竹简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这些竹简说明当时()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D.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答案B从图片看,古代文字呈现出越来越简化的特点,故选B项。图片没有文字统一的信息,A项错误;隶书在这一时期没有成为官方通用书体,C项错误;法律文书没有独立的书体,D项错误。7.(2019安徽芜湖质检)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登基为帝,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后被封为海昏侯。近年,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A.郡国并行制已废除B.汉书记载不足为信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答案C由材料“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可知西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郡国并行制已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刘贺墓出土儒家简书、孔子像,而非汉书的可信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论语成为儒家经典,故D项错误。8.(2018山东济宁质检)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这反映出()A.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D.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答案D后世学者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误解,是因为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或者研究方法不同,这说明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故D项正确。材料中所讲述的是后世学者的误解,但是并非所有后世学者的观点都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学术研究往往是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的,并非缺乏客观性,故B项错误;史学研究基于历史事实和史料,经过客观分析判断能够不断接近历史事物的本质,故C项错误。9.(2018广东东莞质检)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都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时自然科学探索领域后继无人,但人们对儒家经典特别重视,这是政府重视儒学、轻视自然科学造成的,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题干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故D项错误。10.(2018河北衡水模拟)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因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 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表明汉光武帝的祭祀行为受到儒家传统礼制的影响,B项正确。祭祀祖先与强化皇权没有直接联系,A项错误;材料中的大臣们不一定就是丞相,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皇位继承的合法性,不是统治的合法性,D项错误。11.(2018山西五地市联考)东汉初年,儒家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渐加深,各派对儒家经典的解说分歧严重。东汉章帝时,各地名儒齐集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皇帝亲自参加决断,并颁布了官方典籍白虎通。这表明()A.古文经学比今文经学的解释更有权威B.白虎通是国家统治思想的理论表述C.汉章帝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挑战D.白虎观集会消除了儒家学派门户之别答案B根据材料“东汉章帝时,各地名儒齐集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皇帝亲自参加决断,并颁布了官方典籍白虎通”可知,白虎通是封建国家意志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优劣的直接对比,故A项错误;今古文之争属于儒家学派的内部门派之争,对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没有任何的挑战,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2.(2018课标)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认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工肆之人”,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且注重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些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对科学成就的记载,排除A项;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子中的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探索出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贡献,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8河南八市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更新的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学术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在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答案(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6分) 成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7分) (2)新变化: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6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索。(任答三点可得6分)14.(2018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答案略解析本题为典型的论证探讨型非选择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等级的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肯定汉书作者班固的划分标准,也可反对其划分标准。然后运用唯物史观,联系一些重大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见解。论证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