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7206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有其必然性。游子心态在旅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溉之釜鬵”,即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戒庵诗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括。(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易代之时,清初遗民诗人大体拥有四种心态,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B. 清初诗人在鼎革之际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C. 新朝稳定,复明无望,背负国仇家恨的遗民士人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余,多是消退壮心,立誓隐居。D. 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这是因为他们怀有不仕新朝、时念故国的情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初遗民诗人的四种心态,结尾又作了进一步说明绝非只有四种心态。B. 文章主体部分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的,从四个角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加以阐释,条理较为清晰。C. 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入关后的清军对许多世家大族杀戮的残暴性。D. 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游子心态产生的原因、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入主中原的大清不是因为“外族”的身份,明末士人们可能对“新朝”的反感与仇恨要弱化得多。B. 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的表现大不相同。有的腆颜事敌、投降变节,有的杀身成仁,气节凛然。C. 顾炎武、王夫之等诗人出现在不同心态的名单中,可见同一诗人可以同时杂糅多种复杂的遗民心态。D. 清军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使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是清初遗民诗人游子心态的重要原因。【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选项,“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理解有误,属于无中生有。B选项,应为“清初遗民诗人”,根据原文“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所以选项中说“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理解有误。D选项“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的原因是“寓居不忘故乡”、怀念故乡。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文人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的原因。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有的腆颜事敌、投降变节,有的杀身成仁,气节凛然。”表述错误,“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不属于“遗民诗人”。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后 园萧红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所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加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休息好了又是跑。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选自呼兰河传,有删节)【注】榇:chn,棺材。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作者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B. 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却自得其乐,浑然不觉。C. 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在其深层,却是作者的成人视角。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流露真情实感。D. 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作者童年玩乐的场所,同时也是自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作者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5. 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6. 文中两处画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别作出简析。【答案】4. B 5. 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表现祖父的和蔼可亲与孩子气;祖父常常挨祖母的骂表现祖父的好脾气;我与祖父戴花逗乐表现祖父对作者的宠爱、性情的温和与内心的温暖。 6. (1)第一处“寂寞”主体是祖父,原因是:祖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很闲:“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祖父性情与旁人不同,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内心温暖充满爱,却无人理解:“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可以和祖父有共同的事情和爱好。(2)第二处“寂寞”主体是“我”,原因是:“我”作为一个孩子无处可玩,无处可去,难免感到无趣无聊;“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对宽广世界、温暖生活的眷恋,一旦不能有便觉寂寞。以成人视角来看,儿时的后园、儿时的祖父和儿时的“我”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我”对抗童年孤寂的屏障,是“我”儿时心灵温暖的来源;“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现在这三者无法融为一体,造成了“我”内心的寂寞。【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于文无据。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注意先梳理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性格特征,题中根据“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概括“和蔼可亲与孩子气”;根据“祖父常常挨祖母的”概括“好脾气”;根据“我与祖父戴花逗乐”概括“性情的温和与内心的温暖”。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题目,要求回答导致“寂寞”的原因,注意根据文意分析,第一处“寂寞”主体是祖父,根据文中的句子“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天闲着”概括“祖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很闲”;根据“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概括“祖父性情与旁人不同,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内心温暖充满爱,却无人理解”。第二处“寂寞”主体是“我”,根据“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概括“我作为一个孩子无处可玩,无处可去,难免感到无趣无聊;根据“我儿时心灵温暖的来源”概括“对宽广世界、温暖鲜活生活的眷恋,一旦不能有便觉寂寞。以成人视角来看,儿时的后园、儿时的祖父和儿时的“我”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我”对抗童年孤寂的屏障现在这三者无法融为一体,造成了“我”内心的寂寞。(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xx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实现到xx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选自“搜狐网”,有删改)材料三: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选自“和讯网”,有删改)材料四: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选自科学与财富期刊,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如果要在xx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8.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有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B. 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思考。C. 四则材料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引用俗语,这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D.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E. 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产生的难题。9.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7. B 8. AC 9. 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所以选项B中说:“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理解有误。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 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有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材料一中没有提到精准扶贫的困惑和难题。C. 四则材料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引用俗语,则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引用俗语不能是文学色彩的原因。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如何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信息,根据理解从材料一: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材料二: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材料三: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材料四: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居益少厉操行,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三迁广平知府,擢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并在山西。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明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湖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舍而之吕宋。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留吧。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阙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守履惧,诋兵部郎中王建侯诬己。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居益疏求,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寻叙城守功,复居益冠带。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食七日而死。(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B.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C.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D. 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第,又称科举,即科举考试,是中国汉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B. 阙,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指京城。C. 畿辅,畿指靠近国都的地方,畿辅就是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D. 冠带,本义指帽子与腰带,这里代指封爵或官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敌将高文律派使者来请求得到钱款,居益斩了来使。然后建起城堡,把敌人逼到风柜,敌人乘船逃走,官军活捉了高文律,海患至此平息。B. 给事中黄承昊说南居益拉帮结派,靠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于是南居益被罢免。福建人替他诉冤,皇帝不听,他们就为南居益立祠树碑。C. 试验大炮时发生了事故,郎中王守履遭到弹劾。朝廷调查后将王守履逮捕入狱。南居益上书营救王守履,皇帝认为南居益徇私,罢免了他的官职。D. 李自成企图诱降南居益和南居业,二人都不肯投降。虽被施以酷刑,他们始终不屈,最终绝食而死。13. 把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2)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魏忠贤恨居益在叙功时不提到自己,压下了给他的奖赏。(2)这时工部尚书张凤翔因为军用器材没准备齐全被关进了监狱,四司郎中有三个人死在了监狱里,朝廷就诏令南居益接替了张凤翔。【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正确断句)的能力。先判断四个选项的相异处,再分析相异处的前后内容,判断哪个选项更合理。判断时,要注意句子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关系。本题中第一个句子主语是“夷人”,“疑”是谓语动词,“吕宋邀商舶”作“疑”的宾语,意思是“夷人怀疑吕宋截了他们的商船”,因此可以排除其它几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题干要求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实际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要注意积累,解题时要借助语境理解,A项“是中国汉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表述错误,是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寻找细微差别,A项“敌将高文律派使者来请求得到钱款”,表述错误,应是高文律派使者来求和。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衔”,恨;“不及”,不提到自己;“格”,阻碍,限制,压下。第二句中,“坐”,因为;“不具”,没准备齐全;“下吏”,关进了监狱。这些词句都是翻译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参考译文: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是尚书南企仲的本家儿子、南师仲的侄子。居益的曾祖南从吉与曾伯祖南大吉都是进士,他们两个人的儿孙也一个接一个地登上黄榜。居益从小注意砥砺自己的操行,考中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经多次升迁,当了广平知府,又晋升为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还做过按察使、左右布政使,但都是在山西。崇祯元年,居益起复,担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库、草场。陕西的兵镇缺饷达三十多个月,居益请把应送到关门的陕西田赋留下三十万石,解决部队的困难,皇帝回答可以。京郊戒严时居益在通州,制定的守城办法很完善。这时工部尚书张凤翔因为军用器材没准备齐全被关进了监狱,四司郎中有三个人死在了监狱里,朝廷就诏令居益接替了凤翔。不久,在试验大炮时发生了爆炸事故,兵部尚书梁廷栋弹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守履害怕了,就攻击说是兵部郎中王建候诬陷自己。朝廷审讯后发现事实不像守履所说,就把他逮捕入狱。居益上书营救守履,皇帝认为居益徇私,把他罢免了官籍,把守履廷杖了六十大棍,罢官为民。不久,朝廷评定守城的功劳,恢复了居益的官籍。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打下渭南,向南氏一门勒索一百六十万石军饷,企仲已经八十三岁了,被贼兵害死。贼寇想诱降居益及企仲的儿子、礼部主事居业,他们两个都不肯投降。第二年正月,贼寇派兵把他们带走,加以炮烙,居益、居业始终不屈,绝食七天死去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发太城【注】留别田父范成大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注】太城:成都。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题目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和目的。“留别”是诗人写诗赠给离别的人以作纪念。B. 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有难舍之情,突出为离别而感到愁苦。C.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D. 第五句写诗人的高兴,第六句写诗人劝慰田翁们要好好生活,不要互相思念。E.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15.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答案】14. BD 15. 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民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突出为离别而感到愁苦”赏析不恰当,应是“诗人将要远行时,虽有离别之苦,但更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D项“不要互相思念”赏析错误,应是“不要思念我”。“相”在诗中的意思是“我”。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要求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解答该题先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阐释诗句的含义,最后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李白蜀道难中的“_,_。”两句写出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听众的神情、江心的秋月写琵琶曲绝妙入神的诗句是“_,_。”【答案】 (1). (1)上食埃土 (2). 下饮黄泉 (3). (2)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3)东船西舫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本题考查的几句默写都是理解性默写,考察学生对古诗文意义的理解程度。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如:埃、豗、砯、壑、唯等词容易写错。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处暑一过,受暖湿气流和高空槽影响,气温竟然直降至12,华北、黄淮等地骤然降温,人们早晨出门突然发现冷气逼人,一寒如此。最近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电视剧里有一对“夫妻搭档”,他们戏里戏外都是夫妻,并且已经相濡以沫30年了。我们时代的中庸解读是魏承思先生继承先师南怀瑾衣钵所著之书,书中鞭辟入里地对中庸进行了分析。我们欣赏一切完美的作品时,往往忽略它的生成问题,只是怡悦于眼前的作品,认为完美的作品就应该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在一年中暑热和湿热最集中的日子里,毒虫纷纷出巢,一男子遭蚊虫叮咬不以为然,未料深夜高烧发展为丹毒。宁阳蟋蟀强悍善斗,号称“天下第一虫”,在这次北京举办的“长城杯”的大赛中,宁阳虫又折冲樽俎,独占鳌头。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一寒如此,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望文生义。相濡以沫: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一挥而就,意为一动笔就写成了,借以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字、绘画一动笔很快就完成。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这里应是“不以为意”。折冲樽俎,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对象错误。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明星大侦探凭借独特的节目内容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以及明星的吸粉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逻辑推理并对该类节目产生了很深的兴趣。B. 近期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提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高校及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C. 陈世锋会得到应有的审判,刘鑫也会受到相应惩罚;但江歌母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都要独自面对内心巨大的创伤,因为我们能清理心理的伤口,却很难让它完全愈合。D. 由于装备昂贵,冰场数量有限,冰壶运动在中国很难培养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基础,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成分残缺,在“越来越多”前加“使”。B搭配不当,“建立动态调整”搭配不当,可在末尾加“机制”。D去掉“令人”,或改为“令人忧虑”。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冯伯伯您惠赠给我的书籍内容翔实,观点新颖,我一定会好好惠存,细心研读。B. 张雷把妻子创作的书画送给老领导并附信:“拙荆在美术学院工作,此为其涂鸦之作,敬请笑纳。”C. 新来的邻居常邀朋友来家中聚会,每次他都会喊我一声:“来吧,欢迎叨扰。”D. 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请教了多位高人,难以厘清,只好不耻下问,请您指点迷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不能用于自身。B项,拙荆,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谦称;涂鸦之作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或胡乱画画,多用于谦辞;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C项,“叨扰”是对打扰别人的谦辞,不能说别人。D项,“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能用于自己。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论语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告诉我们,面对贫富的现实境遇,我们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_。贫而无谄,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而无骄,就是“富贵不能淫”。无论或贫或富,应守合本心而不失本色。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就是有所为。这就告诉我们,无论贫穷还是富裕,_。好礼,才能厚德载物,走出贫穷,守住富裕;乐道,才能超越物质生活,_。【答案】 (1). 就是有所不为 (2). 都要好礼乐道 (3). 享受精神世界的愉悦【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考生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书面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根据第一空横线后面对“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解释可知,这是劝我们不能做某事,横线处填入“就是有所不为”。根据第二空后面的内容“好礼”、“乐道”可知,第二空是概括这两句的句子,该空填入“都要好礼乐道”。第三空与“超越物质生活”相对应,填入“享受精神世界的愉悦”。21. 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40字以内)。要求: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注:旗帜上分别为“坚韧”和“节制”。)(1)标题:_(2)感想:_【答案】 (1). (1)标题:逆境与顺境(人生的美德) (2). (2)感受:人生难免遭遇逆境和顺境,逆境时的坚韧和顺境时的节制都应是我们坚持的美德。【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文转换题,首先是认真地读题。要弄清图由哪几部分组成部分,其间是什么关系或有着怎样的联系。对于漫画,标题和画面中的文字,都是漫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一定要关注漫画的标题,不放过漫画中的任何文字。解答该题要注意观察画面整体的象征意义,从画面的内容来看一个人推车上坡,一个人下坡,可把山坡理解为逆境和顺境,他们车上的旗帜分别是“坚韧”和“节制,从两人的表情中可看出在上坡时咬紧牙关没有放弃,在下坡时也注意控制自己,有了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标题与感受亦迎刃而解了。四、写作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人们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结果是大家都更累了,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生活中,被“剧场效应”绑架的事物有很多,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答案】“剧场效应”下的教育没有未来!什么是“剧场效应”?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有什么区别吗?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是他,首先破坏了秩序。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中国教育被恶性失序绑架,在每况愈下中加速坠落。举例一: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其逻辑演变如下: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两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习。更有甚至发展到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于是,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休息半天,尽管骇人听闻,但比比皆是。尽管有部分学校迫于压力,没有完全跟进,但再也没有任何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胆敢回到五天上课制、不上早晚自习的起始状态了。所有学校都退不回去了。随后就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补课,紧接着出现了学生有做不完的疯狂作业,学校老师为了教学成绩做出的变态教学模式。本应该读书,思考,讨论,滋养灵魂,激发思想,孕育智慧的学校正沦为制造背书机器,批量生产文盲,摧毁文化血脉,扼杀创造力的集中营。“剧场效应”下的教育没有未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分数固然重要,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分数只是检验现阶段学习成果的一个工具,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其实更为重要。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