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课时规范练7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9770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课时规范练7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课时规范练7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课时规范练7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规范练7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模拟题组(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河口区()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C.海水侵蚀作用强D.盐度低,水位高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A.外坡受侵蚀B.高度降低C.向外海推移D.体积增大3.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有()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答案1.C2.A3.B解析第1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沙为陆地径流产生流水侵蚀,外侧细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近,且外侧为细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流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潮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体积减小,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正确。第3题,拦门沙阻挡河水流入海洋,不利于泄沙、排洪,不利于航行安全,对其进行整治则利于泄沙、排洪,利于航行安全,B正确、D错误。整治拦门沙,对海水自净和鱼类洄游影响不大,A、C错误。(2018广西柳州高级中学模拟)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4.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5.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6.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4.D5.B6.C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错误。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C错误,D正确。第5题,根据图中指向标,河流北岸受到泥沙淤积,南岸受到流水侵蚀,读材料已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故河流流向自西向东,B正确。第6题,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水流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水流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C正确。(2018黑龙江佳木斯第一中学模拟)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海岸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均影响海岸发育。读近6 000年来上海海岸线的变化图,完成78题。7.6 000年来,图中海岸()A.以堆积作用为主B.以侵蚀作用为主C.先侵蚀后沉积D.先堆积后侵蚀8.与图示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关系最小的是()A.城市建设需要B.港口工程建设C.河流泥沙淤积D.板块的运动答案7.A8.D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6 000年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由图可知,6 000年以来该地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沉积作用为主,A正确。第8题,根据上题结论,该海岸地区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和港口工程的建设,会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扩大陆地面积,促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影响入海口泥沙的沉积,进而会影响海岸线的进退;但是该地的泥沙的推进与板块的运动关系不大。综上所述,D项关系最小。下面两幅图为废黄河三角洲演变模式图,图1为黄河流经时三角洲演变图,图2为黄河改道后三角洲演变图。读图,完成910题。9.若图1所示时期黄河三角洲处于淤积加速阶段,其原因可能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B.黄河的径流量不断变小C.黄河河口流速变快D.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10.造成图2时期黄河三角洲侵蚀后退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答案9.D10.D解析第9题,若图1所示时期黄河三角洲处于淤积加速阶段,说明泥沙沉积增多,泥沙来源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泥沙来源少,沉积减弱,A错误。黄河的径流量不断变小,泥沙来源少,B错误。黄河河口流速变快,沉积减弱,C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增多,D正确。第10题,图2时期黄河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以沉积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作用小,A错误。此时没有冰川,不存在冰川侵蚀作用,B错误。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小,C错误。沿海地区受海浪侵蚀作用大,D正确。(2018福建三明质量检查测)在河流中,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某校地理野外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段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考察,发现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细砂,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与细砂共存,并绘制了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下图为所考查的河段及其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1112题。11.该小组考察过程中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12.乙地附近鹅卵石与细砂共存现象显著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地势趋缓,搬运能力减弱B.位于凸岸,沉积作用显著C.流量变化大,流速变化大D.降水变化大,侵蚀物质数量多答案11.C12.C解析第11题,河流水量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越强,颗粒大的泥沙被携带得越远。所以某地沉积颗粒最大的时期,也就是水量最大的时期,丙地处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量大,所以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丙,C正确。第12题,根据图示,乙处是河流凸岸处,河流堆积作用明显,当河流流量大时,堆积物颗粒大,当河流流量小时,堆积物颗粒就小,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说明河流在此处流量变化大,流速变化大,有时流量大,有时流量小,出现颗粒大的鹅卵石与和颗粒小的细沙共存现象。B错误、C正确。若搬运能力减弱,则不可能出现较大的鹅卵石,A错误。该地鹅卵石与细沙是沉积作用的结果,与侵蚀作用无关,D错误。(2018江西重点名校联考)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13.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A.风力堆积形成B.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侵蚀残留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14.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答案13.B14.A解析第13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B正确。第14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多大风的地方,由于大风的长期侵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A正确。15.(2018湖北荆襄等四市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宁夏平原的地质构造类型并描述宁夏平原的形成过程。(2)从河流作用角度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3)从自然角度分析贺兰山对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答案(1)断层(地堑),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低地,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平原地形。(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3)减轻冬季寒冷的西北季风或寒潮对宁夏平原农业的影响;减轻冬春季节沙尘暴对农业的危害;宁夏平原正好处于贺兰山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为农业发展提供降水;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贺兰山的冰雪融水为宁夏平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用水等。贺兰山植被覆盖率较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区域小气候。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了地表形态。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第(2)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堆积作用为主。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第(3)题,贺兰山不但是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寒冷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较大。贺兰山位于宁夏平原的西侧,有利的影响有:减轻冬季寒冷的西北季风或寒潮对宁夏平原农业的影响;减轻冬春季节沙尘暴对农业的危害;宁夏平原正好处于贺兰山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为农业发展提供降水;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贺兰山的冰雪融水为宁夏平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用水等。另外,贺兰山植被覆盖率较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区域小气候。16.(2018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2)分析该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3)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侧的沙堤的成因。(4)分析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答案(1)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2)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3)西风挟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出露水面。(4)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修路。措施:工程固沙或建设立式沙障;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而由于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会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并不断沉积,同时,由于东岸分布有日月山,因此当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从而导致沙粒停落,进而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而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因此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第(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同时,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冬季西北风强劲时,新月形沙丘向东南移动;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增强,从而使新月形沙丘项西北推动,从而导致沙丘的坡向随着季节发生改变。第(3)题,本题主要从沙源、动力等方面分析。读图分析可知海晏湾位于青海湖的西侧,在西风的作用下,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之后,泥沙在西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下,不断向东推移到湖岸,从而导致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露出水面。第(4)题,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寒”气候,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再加上工程建设、修路,导致地表植被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不断加剧。措施,可以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工程措施可以采用固沙或建设立式沙障等措施;生物措施可以采用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