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67704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春秋中叶后,宋国六卿已无太宰、太史等职。其他各国的太宰、太师、太史也都成为次要职位;而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的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政务官,则上升为六卿。这反映出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 B. 西周分封制无约束力C. 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 D. 诸侯国战争频率提高2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 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3.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这说明A. 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B. 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继承制C. 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 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4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5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6“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7.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者称为道学举士。道举设置旨在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8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宮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A. 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 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C. 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 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9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A. 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 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C. 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 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10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A. 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B. 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C. 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D. 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11“雅典公民当他抓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材料说明古代雅典人A. 充分享受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各项福利 B. 直接民主的好处在于为本阶层谋利益C. 获得平等的同时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D. 因个人隶属于社会而享受充分的权利1213世纪,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局面。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A.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使英国议会权力开始高于王权C. 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D. 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13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 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B. 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C. 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D. 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14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A. 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B. 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C. 法国已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D. 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15“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帅,军官均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A. 专制主义色彩B. 军国主义色彩C. 联邦主义色彩D. 民主主义色彩16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A. 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 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C. 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 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171609年荷兰人格劳修斯匿名发行的海洋自由论一书,曾断言:“任何国家到任何他国并与之贸易都是合法的,上帝亲自在自然中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他们被禁止进行贸易,那么由此爆发战争是正当的。”格劳修斯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荷兰A. 为了获取商品市场与原材料产地 B. 己经完成海军军队的近代化改革C. 以重商主义推动了海上自由贸易 D. 力图打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181863年,赫斯特染料厂总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达到7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笨胺和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 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C. 科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 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19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说:“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宇宙的发现,却是智识的加添和科学及地理上的种种发现,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材料意在强调A. 智者运动的意义 B. 文艺复兴的意义C. 宗教改革的意义 D. 启蒙运动的意义20“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2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22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A. 通过世界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B.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 有助于缓解当时西方严重的经济危机 D. 有利于缓和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23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概:“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A. 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B.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C. 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D. 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24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部分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面示意图。据下图可知,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是A. 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B. 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25“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该组织的出现A. 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B. 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政府C. 制定了关税壁垒政策D. 标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6“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A. 精明强干 B. 不谙近代外交 C. 不顾自身利益D. 软弱无能27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A.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B. 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C. 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D. 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28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A. 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 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 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D. 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29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 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B. 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C. 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 D. 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30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这样评论某书:“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该是A. 天演论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海国图志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18711910年间,德国东部地区人口由于大量流失,共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从240下降到197,西部地区由于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而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19上升到231。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使德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所谓的“浮游”群体就是其中之一。“浮游”群体基本上属于下层阶层,构成者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为谋生而在经济繁荣的各工矿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希图求得更好的收入。季节性工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在柏林,到19世纪70年代,这种“浮游”群体已占总人口的2025。在鲁尔等采矿业发达的地区,“浮游”群体所占比重更大。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材料二 (天)津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载:“比岁以还,萑苻(指:盗匪)追野,地方不靖,乡村富户既多移寓平、津,而贫苦农民亦因农村破产,无以资生,群相廉集工业中心,谋求生路,因而津埠人口大见增加。查1922年仅有80万人,1931年则增为1388747人。这些贫苦农民中有人进了工厂,据1922年的统计,天津纺织、面粉、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工人总数有7万多人。到20世纪30年代初,工人和佣工合计超过10万人,其中女性有万余人。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工业与城乡人口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浮游”群体出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与德国人口流动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相同影响。(10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国家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观念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既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严格吏治、重视民本、德法相依等诸多措施,到血缘历史文化的认同,“大一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二个角度论述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内涵。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须副署之。 中华民族临时约法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应操之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公议院(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宪法文件的不同点。(6分)(2)概括实践结果的差异,并说明实践结果差异的原因。(6分)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CCACBDBDACCDCBA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CABADBAAABADBC二、材料分析题31(1)原因:德国国家统一的推动;近代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工业化发展的促进;人口流动的推动。(任意三点6分)(2)不同:中国既有贫苦农民,还包括乡村富裕阶层,德国主要是下层年轻人(一点2分,两点3分);中国多因政治动荡和农村破产,德国因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一点2分,两点3分)影响: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4分)32. (12分)观点一: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2分)论据:郡县制、行省制等。观点二:大一统的“大”不仅是国土广阔,更包含民本的思想关怀。论据:调整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均贫富、劝课农桑等。观点三:思想上的大一统,推动了大一统的政治实践。论据:儒家的大同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其它观点及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观点2分;史实两个各2分,论述各2分,共8分;结论2分。)33. (1)不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则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而1787年宪法忽视了人民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种族的平等,而1787年宪法则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6分)(2)结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遭到北洋军阀的破坏,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现。1787年美国宪法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点2分,两点3分)原因: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美国有着民主的传统,崇尚法制。(一点2分,两点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