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3 练习案三 观点推断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36648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3 练习案三 观点推断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3 练习案三 观点推断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3 练习案三 观点推断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点推断题 一、(2019湖北武汉重点中学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上,如果人类没有绝对控制权,就无法确保其安全可靠。B.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目前在认知能力上还远不如人类,因为人类智能有自身优势。C.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步伐是难以阻止的。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人类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答案D解析D项,原文是“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这只是一种假设,且只要人类建立安全控制制度,还是能控制住人工智能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强调人类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持积极态度。D.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分析对策,最后强调人工智能安全问题需发挥外部进路作用。答案B解析B项,文章前面第二、三段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谈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但第四段“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也是在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里表述不够全面准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应该会有解决的方法。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答案D解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分析可知,此处强加因果关系,并不是科学研究有禁区直接导致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7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把其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须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答案A解析B项,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C项,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D项,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答案C解析C项,“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以译本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答案C解析C项,林译小说的“讹”,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不无关系,只是“不完全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