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66404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II)注意事项:1.作答前请填写班级、姓名及考号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1.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D. 指的是郡县制2.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 周王 B. 燕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3. 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 相权不断削弱 B.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C. 皇权不断加强 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4. 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A. 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 B. 西汉的制度最优C. 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 D. 郡县制存在弊端5. 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6.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7.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8.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9.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 “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元明清时期A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D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10.元代王祯所著农书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似人力。” 材料中描述的是11.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A男耕女织B种养结合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12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保护田庄经济B发展商品经济C维护封建统治D限制土地兼并13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D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5.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略有松动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16“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能独断者,故可以王天下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7史记记载,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当代考古学者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围墙,却根本找不到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这反映出A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B历史现象必须经过考古印证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18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19.自宋代以来某些统治者曾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这反映了A古代中国“三教合一”的文化特点B古代统治者重视引导人们信仰宗教C儒、释、道受到古代统治者同等礼遇D古代统治者治国理念因循保守少有变化20.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B社会发展规律C天体运行法则D“天人感应”学说21. 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史学丰碑, 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这说明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 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 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22.湖南里耶考古发掘了大量秦简,当中既有祠律及秦迁陵县祭祀神农的记载,也有古篆书、古隶书等大批简牍字体。简牍字体繁简有別,姿态各异。这反映了当时秦朝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形成B书写字体由繁向简演变C农业发展受神秘主义主导D统治范围最远到达湖南2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第二卷 材料题(每题2分,共48分)25.(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放在擅专威福。”故而废相。对此,黄宗羲评价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1)材料一中秦国变法主要作了哪些规定?根据材料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并评析黄宗義的主张。(8分)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循是而之焉,莫非道也。二程集性即理也。于是人物之性,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中庸章句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陆九渊集(1)指出材料一中“天”的含义,概括材料的共同观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据此分析“天”的作用?(10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的发展?(4分)27.(14分)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千人)朝代黄河中下游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西汉38 2567 8714 364698唐朝28 89812 1378 0812 484(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4分)(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2分)(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1-5 BBCCD 6-10 BCDDD 11-15 CDBBC 16-20 CAAAA 21-24 DBBA25.(1)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6分)(2)主张:皇帝与天下人共治天下;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4分)措施:分化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2分)(3)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评析: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丞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发展到了顶峰,加重了政治腐败。但他的观点也有失偏颇,造成中国君主专制统治黑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宰相制度的废除只是一方面因素。(6分)26.(1)含义:天指自然界(2分)观点:承认自然界存在客观规律(2分)(2)思想:君权神授;三纲是天意的表现(4分)作用: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为规范封建社会伦理关系提供依据(6分)(3)观点: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性与天理统一。(2分)发展: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2分)27.(1)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4分)(2)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2分)(3)战乱频繁,政局动荡。(2分)(4)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