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B.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4787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B.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B.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B.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B1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这表明()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C禹己掌握最高王权 D“禅让”观念的消除2“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3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反映了A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 B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C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 D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4礼汜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A源于自然法则 B体现神权思想 C强调等级对立 D规范社会秩序5周成王分封先王之后而建立的楚国,曾诞生过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屈原。观察右图,楚国大致位于A. B. C. D. 6秦始皇在划定郡界时,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不完全根据自然地理区划,西汉初年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采用了“犬牙相制”的原则,使各个政区的辖境相互交错。这样做的目的是()A促进各地的交流 B防范地方割据C推动各地均衡发展D强化地方权力7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8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9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1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11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 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12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13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14.据长编载:“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 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参 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据此可知北宋初期 A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B参知政事职能不变 C参知政事大权在握 D宰相权力依然较大15.“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16.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17王夫之指出:“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这主要是说()A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分封制之下地方分离倾向严重C封建制被分封制破坏D郡守县令的职位不能传给子孙18“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儿皆奉吊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9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则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造成其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根本原因是( ) A两人代表的阶级不同 B两人所处时代不同 C两人官民身份不同 D以上观点都不对20乾隆帝即位之初,以西北已无边患为由裁撤军机处,后又恢复;嘉庆和道光年间,通过建章立制使军机处进一步完善;在清末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军机处最终被废除。军机处的发展轨迹表明,清代A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B君主专制政治制度达到顶峰C官僚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D时代变迁影响国家机构发展21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 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23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特点,但它仍规定三、四等级公民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这表明雅典A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B否定下层公民政治权利C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D民主政治建设尚待完善24.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严格限制公民自由 B带有习惯法伸缩性痕迹C崇尚秩序和平衡 D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25. 在罗马的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 C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D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26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 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 600人、骑士1 000人、卫士1 000人、重装步兵2 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27.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式的民主(政治平等、轮番而至等)和个人自由是一种奢侈品,罗马人很少表现出对它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罗马 A更崇尚权威和秩序 B仍然处于奴隶社会 C大肆对外侵略扩张 D受希腊文化影响小 28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A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29苏格抗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C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30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这意味着当时的雅典A民主政治压制个人自由与 B.公民收到城邦的优待C社会崇尚弱肉强食 D.公民具有奉献精神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_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李庆西最后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5分)3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材料二 曹魏延康元年,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通典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四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 萧功秦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断层(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中选官标准的演变。(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6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看法。(4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筒的九章律,九章律和其它一系列法律,统称“汉律”。汉律的形式,主要有律、令、科、比四种。律为律条,令为诏令,科为法律适用,比为案例类推。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近代严复曾说:“三代以还,汉律最具。吾国之有汉律,犹欧洲之有罗马律也。”到明清时期,中华法系已走到尽头。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统治者对法律做了一些调整,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材料二 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而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律和罗马法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在近代时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8分)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案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5CDCDD 6-10BABCC 11-15CCCDD 16-20BADBD 21-25CADCC 26-30AADAA材料题31、(13分)(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推广郡县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分)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2分)(2)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2分)清朝设立军机处,大臣均有钦定,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2分)(3)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持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5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32.(13分) (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6分) (3)主张废除科举制的理由:科举制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禁锢人们的思想。 反对废除科举制的理由: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体系,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破坏了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凝聚起来的文化资源。主张改良科举制的理由:保留科举制的形式,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使考试科目和内容与时俱进。(任选其中一个观点论述,言之有理即可)(4分)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