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4525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2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情播报1.“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bbc(201811月,10)考查魏源的思想(201510月,7)考查近代思想的演进时序(201510月,27)考查对维新思想的理解(201711月,9)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20184月,31第二问)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20184月,27)考查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bbd(201811月,14)考查文学革命的目的(20164月,9)考查文学革命(20174月,10)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01711月,10)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bc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梳理基础知识一、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1.林则徐(1)主要思想:“睁眼看世界”(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主要事迹: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了解西方。2.魏源(1)主要事迹:编写海国图志一书,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2)主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3)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成为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基础。魏源与海国图志二、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1.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1)康有为1898年,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育人才,开学校,废科举,变官制。(3)谭嗣同(激进派):大胆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理论宣传贡献巨大)翻译天演论,指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2.维新主张的共同点(1)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反思洋务运动。(2)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救亡图存。(3)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3.影响(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2)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3)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4)启蒙性:维新思想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5)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c)1.背景(1)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提高。(4)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2.近代民主共和思想(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章太炎: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3)邹容:发表革命军,以饱满的激情宣传反满革命。(4)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3.民主革命思想的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史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识图解史 图一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图二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结合所学,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有何特点?提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要点二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史料(2018浙江4月选考)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史用史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提示: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要点三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背景史料一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读史用史 史料一显示孙中山实行民主共和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他力行该主张的政治和经济因素有哪些?提示:政治上,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的卖国本质暴露,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史料二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读史用史 章太炎是20世纪初民主共和思想的倡导宣传者,结合史料二说明章太炎的主要思想主张。提示:极力宣传革命思想,认为革命是“明公理”、“去旧俗”的良药。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 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1.(2018浙江11月选考)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A.开始探索新知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解析根据书影可知此书为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冲破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强国御侮,A、B、C三项解读正确;海国图志在清朝的传播和影响有限,未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故D项解读错误。答案D素养2 历史解释维新思想的传播2.(2017浙江11月选考)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解析这段材料描述的是严复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后,在20世纪初期,对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都产生影响,使得变革思想广泛传播,与维新思想成熟无关;共和思想是辛亥革命后逐渐深入人心;材料中未提及民生思想。排除A、B、D选项,故答案为C。答案C素养3 历史解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3.(2018浙江4月选考)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从材料中可知革命是近代中国起死回生、挽救民族危机,实现自由、独立的方法,因此论著中呼吁同胞进行民主革命。B、D与材料无关,C项“亚洲觉醒”材料中未体现,故此题选A。答案A素养4 史料实证康有为、梁启超主要主张4.(2018温州3月测试)康有为写道:“百事万世,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梁启超则称:“进化者,向一目的而上进直谓也。日迈月征,进进不已,必达于其极点。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上述思想意在()A.批判封建纲常名教B.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宣传资产阶级革命D.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解析题目没有涉及封建纲常名教,与材料中“进化者”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康有为”“梁启超”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C项错误;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与材料中“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素养5 史料实证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5.(2018嘉兴3月测试)孙中山1906年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今由平民革命以建革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集中表明革命党人主张()A.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C.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D.争取国家富强实现民生幸福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反帝内容,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人民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故B项正确;材料仅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国,并没有要求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故C项错误;材料仅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国,属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D项属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B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梳理基础知识一、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b)(1)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指导思想基本内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民主和科学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2)李大钊:指出妄想复辟帝制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指出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3)共同: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2)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共同:重点批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3)共同:提出“文学革命”口号,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1)积极影响思想解放:(前期)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后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民众觉醒: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为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2)消极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1)初步认识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2)系统介绍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进步影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c)马克思主义经过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由学术思想转变为中国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史料一青年杂志封面识图解史 图示是法语:青年;“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青年杂志封面上的上述两点显示新文化运动怎样的性质与特征?提示:图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是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宣扬励志实干精神及致力于思想启蒙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史料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1919年自觉的女子读史用史 史料二体现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怎样的影响?提示: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要点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史料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厉害还迅速的一种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李大钊一个工人的宣言读史用史 史料显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在思想、组织方面的重大影响?提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 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2017浙江11月选考)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解析从材料中,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什么说得上研究”到“北京大学杂志一出,研究学术的人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有志于上进”可看出,新文化运动改变了研究风气,注重科学研究。D项与题意相反,而题干中并未提到文学革命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排除A、C。故答案为B。答案B素养2 史料实证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2.(2017浙江4月选考)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解析根据材料“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各人自己充分发展”可知,材料观点是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答案B素养3 历史解释陈独秀对儒学的认识3.(2018绍兴3月测试)陈独秀在“复吴虞信”中曾说:“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陈独秀在此认为“孔学”()有肯定之处但更有其缺点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影响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A. B.C. D.解析材料“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说明孔学有肯定之处但更有其缺点,故正确;材料“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说明孔学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故正确;材料未提及孔学对民众思想觉悟的影响,故错误;材料“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说明孔学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素养4 历史解释文学革命4.(2018浙江11月选考)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解析根据史料中“平易的”“通俗的”“国民文学”可推知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故选C项;材料强调文学自身问题,没有涉及振作少年精神,A项错误;根据史料可知文学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并非局限于改良,B项错误;D项中的反对专制材料无从体现,可排除。答案C素养5 时空观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2018全国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B、D项。答案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解析注意时间,“道咸以降”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主要变化是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故选C。答案C2.(2018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一期中)下列关于下图所示著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华事夷言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B.第一部由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科技著作C.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核心思想D.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析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资料编成,A项错误;B项应为世界史地著作,错误;C项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错误。故选D项。答案D3.(2018萧山三中下学期检测)陈旭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书中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C.“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D.“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解析材料中体现的“当时”应为鸦片战争后最初的先进中国人的反应,应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结合所学B项是魏源的主张,符合题意。答案B4.(2018杭州六校高一期中联考)“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夷务”在内容上侧重于西方政治制度B.“重大变化”说明对西方有了全面认识C.“创深病巨”是指甲午战争带来的创伤D.“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主要内容解析A项应是侧重于西方器物,错误;B项“全面认识”错误;C项错在“甲午战争”。故选D项。答案D5.(2018金华十校期末调研)近代某位思想家提出了“禁止妇女缠足”“满汉不分”“君民合治”“断发易服改元”等建议。该思想家的建议推动了()A.洋务运动的开展B.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C.辛亥革命的爆发D.临时约法的颁布解析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君民合治”不符,故A项错误;“禁止妇女缠足”“满汉不分”“君民合治”“断发易服改元”属于维新变法思想,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非“君民合治”,故C项错误;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共和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6.(2017十校联盟10月模拟)19世纪末有一位维新思想家在仁学自叙中说:“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A.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B.用孔教名义宣扬维新变法C.号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D.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解析从材料“冲决伦常之网罗”,可判断该思想家为谭嗣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7.(2018宁波3月模拟)梁启超曾言:“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其观点旨在表达()A.振兴民权是建立国权的前提B.君轻民贵是国家兴旺的根本C.民众自治是国家发展的归宿D.伸张民权是民族振兴的目标解析“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强调“兴民权”的首要地位,民权保障是爱国的前提。故选A项。答案A8.(2018嘉兴3月测试)梁启超提出了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的新国家观念;他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主张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梁启超提出新国家观念的时代背景包括()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主流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A. B. C. D.解析由材料“兴民权,国事决于公论,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说明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根据史实可知此一时期应为维新变法期间。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属于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故正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即开始变动,故错误;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有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政体,故错误;维新变法期间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答案C9.(2018台州高三期末)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不包括()A.开启了民智具有启蒙意义B.为民主革命爆发做好舆论准备C.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D.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戊戌变法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主张改革,与民主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政治主张,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文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10.(2018江苏单科,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陈独秀演讲的内容推理出陈独秀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觉悟计分两步”的,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陈独秀发表演讲时中共尚未诞生,B项错误,排除;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分别对应C、D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答案A11.(2018嘉兴3月测试)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人把批判矛头直指孔子,指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下列主张同属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B.“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C.“禁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小学禁止读经科”D.“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时期为批判儒家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主张改革变法,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提倡发展机器,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禁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小学禁止读经科”体现了反清色彩,应为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故C项错误;“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提倡科学与民主,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浙江4月选考)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解析这一言论认为若是“尽废古书”,则“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据此判断这一言论批评和指责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D项正确。答案D13.(2018宁波3月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国军事家思想家蒋百里游学欧洲,归来撰成一书。其中写道:“近世之政治艺术,苟一一穷其源而溯之,实无不发轫于此十四五六三世纪之间。自理知之刃,脱颖而出,其方向之趋于自然者,则科学之基础立焉;其方向之趋于人生者,则哲学之门径辟焉。”从中可知蒋百里()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表现出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重视认为应着重研究古希腊罗马文明高度颂扬了欧洲启蒙运动A. B. C.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项和项不是蒋百里阐述的主旨思想。故选A项。答案A14.(2018稽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经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B.梁启超作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做相应介绍C.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D.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解析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只是学术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故A项正确;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作者是朱执信,故B项错误;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是李大钊在北京组织的,故D项错误。答案A15.(2018杭高五校联考)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A.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解析A项错在“最为核心”;B项叙述不符合史实;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阶级斗争”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地位,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6.(2018余姚中学3月模拟)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历史事件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近代思想史研究材料三革命与维新(含改革、改良)在中国的使用次数(18901926)观念史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2分)答案(1)说明: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4分)(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2分)(3)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