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422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II)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樊茏”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摘自鲁枢元教授的讲演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原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C. 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D. 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3分)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朱成玉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是祖母的哲学。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减)4. 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C文章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D文章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本文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5. 文章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 本文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省级统筹为主。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材料二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材料三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文体设施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扶持引导政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材料四 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7.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当前实行的省级统筹为主的养老保险,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B. 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C. 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从xx年至xx,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xx至205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D. 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警示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必须及早拿出相应对策。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B. 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C. 社区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服务,使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也不出街道。D. 做好养老事业,既要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也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推动老年文艺事业的发展十分必要。E. 老年文艺事业应该成为养老事业的组成部分,只要让老年人欣赏老年文艺作品,就能使他们升华情感、完善道德。9.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录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略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B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C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D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举”,在明清时期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在本文中指参加科举考试,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中“举”的意思一样。B在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乡试”不是一个乡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考试;明清时候一般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C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份日期时辰等,本文中“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里面的“辛丑”是用来纪日的。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徐光启精通天文历法,又精通军事,后来练兵打仗,攻破了辽阳,受到皇帝的赏识。B徐光启铸造西洋大炮的建议未被熹宗采纳,后又遭受御史丘兆麟弹劾而称病回家了。C在钦天监台官预报日食发生了错误后,徐光启开始负责改历的工作,并卓有成效。D徐光启入参机务时年已老,他廉洁终生,家无余财,谥号“文定”,功德余荫子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5分)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5分) (2) 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柳长句杜牧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注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不嫌:一作“莫将”。与桃花:一作“感杏花”。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春光”“柳树”,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B. 颈联两句,色彩艳丽,“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C. 尾联借柳伤别,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D. 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15. 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间世事恍然如梦,不妨以酒祭奠江月的两句是“ , ” 。(2)在永遇乐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3)雨霖铃中的“ , ” 写离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想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 两句描写出傍晚时分云静鸟倦令作者留恋不已的图景。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_)。谁来担此重任?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19.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20.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分) 语文匠编辑部:我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拔冗回示为谢!此致敬礼!21. 下面是“中国社区标志”,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一次,美食家蔡澜到印度深山拍摄,杀青那天剧组破例庆祝,蔡澜忽然极想吃鱼,哪知道厨子一生住山上,不知鱼为何物。蔡澜摇摇头说,如此美味,不懂真可惜。厨子耸耸肩:“蔡先生,不知道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珍惜?”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1.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B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2.B分析可知,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3.A 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4.C A项,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 父亲理解“我”的奶奶,并不能说明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项,二者性格不同,葛朗台是吝啬鬼的形象,与祖母没有相似之处;D项,没有排比,应为“哀而不伤”的特点5. 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 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地擦洗身体。 仁爱、要强:心疼儿孙,忍痛不叫。6.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艺术效果概括一点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7.B(“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曲解文意,原文说“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8.AD(B项“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错误,材料四说“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C项“大事也不出街道”扩大范围,材料三说“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E项“只要就”说法绝对,且“完善道德”之说于文无据。)9.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 (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扶持引导政策。)10C解析:根据前文“累疏请练兵自效”可知应该是“复申练兵之说”,可以据此排除A、B项。“帝忧国用不足”当以“帝”为主语,其后的“敕”也是“帝”发出的,因而排除D项。可以得出答案是C11A解析:“举孝廉不行”中的“举”意思是“被推荐为”,而不是“参加科举考试”。和本文中的“举”并不是一个意思。12A解析:“后来练兵打仗,攻破了辽阳”说法错误。据原文“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既而以疾归”可知光启未能练兵打仗反而因不得志辞官,其中的“辽事方急”是说“辽东战事吃紧”;原文“辽阳破,召起之”则是说辽阳被敌军攻破,朝廷起用徐光启。13(1)(徐光启)多次上书要求让自己去练兵以报效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雄心壮志,破格提升他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关键词“累:多次”“效:报效”“壮:以为壮,赞许”“ 擢:提拔”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1分)(2)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到羞愧。(关键词“赀:通“资”,钱财” “优恤:优厚抚恤” “愧:使动用法,使感到羞愧”“贪墨:贪赃枉法”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1分)参考译文: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省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几次上书要求让自己去练兵以报效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雄心壮志,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了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没过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而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意见不一致,御史丘兆麟的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而闲居。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考虑国家财政困难,命朝廷大臣提出整理屯田和盐政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政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徐光启说:“钦天监预测天象是本照着郭守敬的方法,元代已经出现了应当发生日、月食而没有发生的情况。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宜于及时修正。”崇祯帝听从其言,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崇祯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启呈上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当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进上测候四说,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崇祯五年五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随即加太子太保衔,进文渊阁。徐光启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倡议。第二年十月去世。赐诰封少保。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史意见,于是赐徐先启谥号为文定。过了较长一段时候,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太保衔,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14. A “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不恰当,写“落日”“流水”意在突出时光的流逝,写“春光”“柳树”意在突出春景之胜。15.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颔联这两句主要是写景,其中的“含”“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2分)结合下面的注释可知,这两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借用“巫娥”“宋玉”的用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2分)诗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2分)16.(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7. C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出AB,D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18.D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19.B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20. (1)“妹仔”改为“女生”;(2)“你刊”改为“贵刊”;(3)“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4)“拜读”改为“指正”;(5)“务必”改为“能”或“能够”。21.标志以变形汉字“区”、中国结和挽手的人作为基本元素。(3分)倾斜汉字“区”,标示社区对特定地域的依着关系;(1分)中国结造型,体现中国特色,寓意吉祥;(1分)挽手的人象征社区人民团结向上(1分) (答对一处1分,答对两处3分,答对三处5分)2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是蔡澜、深山厨师,事件为吃鱼,最后的结果为蔡澜认为不懂美味可惜,而厨师却认为不知道的东西有何值得可惜,由此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几个核心词:知与不知,惜与不惜。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可以从这几个角度立意。1.从蔡澜的角度。我们可以抓住“不知(不懂)美味真可惜”,可以立意为既不知可惜,就那就去“知”;追求未知;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人需要走出去,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变得更博大。2.从厨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抓住“不知有什么可惜”。因为材料中没有明确材料编写者的情感倾向,我们既可以肯定厨师,也可以否定厨师。从肯定厨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提取立意,承认既定的事实,心态平和,不要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左右了自己的心境;学会放下,学会面对,直面事实;不追悔过去,放眼现在;人生因淡定而从容圆满;保持淡定的心态。从否定厨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提取立意,人在不知可惜中失去动力,逐渐退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拒绝尝试,拒绝接受新事物等。3.整合延伸。在材料的两个对象的基础上,把两个角度结合起来,延伸挖掘,我们可以提取立意,如让心灵变得简单,简单会让我们生活变得轻松。而“不可惜”的心态这恰是对我们当今某些人“穷奢极欲”生活的“拨乱反正”;变“可惜”为“惜可”,人生不应缺少而可惜,更重要的是要珍惜可以拥有的;世界万物何其多,既如此,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总想面面俱到总想拥有一切,然缺是世界的常态,人生应知缺容缺。知缺,就是承认世界的不完美,何必花无缺,不要追求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