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2247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指导意见学习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知识点一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2.经过:秦惠文王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其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知识点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2.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结果: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知识点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概念阐释】 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正式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包含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易错提醒】1.正确认识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社会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2.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但他给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3.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结构图示】 正确认识商鞅变法主题商鞅变法的作用史料研读史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史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夫!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1.史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是说:俘虏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2.史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指商鞅变法过于严酷的弊病。1.史料一是从哪些角度看待商鞅变法的?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提示角度:史料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矛盾: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2.依据史料二说明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提示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史论归纳商鞅变法的作用(1)积极性: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上(1)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政治上(1)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商鞅变法中许多具体措施,如二十等爵制、县制、什伍、连坐制度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军事上(1)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2)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什伍、连坐制度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主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史料研读史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史料二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1.史料一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依靠,有人向秦惠文王进谗言诬陷商鞅。2.史料二商鞅以古代王朝为例阐述了变法改革的重要性。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使国家安适不一定效法古人。1.史料一中商鞅遭此类人的反对而亡,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什么思想?商鞅为什么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提示变法图强。个人因素: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时代因素: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士人热衷于游说诸侯,追求建功立业。史论归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表述不符合史实;客栈主人不是守旧贵族,因此C错误;由题干关键信息“商君定有法律”,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体现了商鞅变法深入贯彻,故选A。答案A2.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解析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忌恨,为了安全起见,商鞅出行时重兵保护,体现了商鞅变法的艰难和商鞅变法的决心与勇气。答案C3.“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C。答案C4.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解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秦国统治政策得当;“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故本题选C项。答案C5.秦国之所以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及诸侯国对其进行祝贺,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工具C.秦王的个人威望高 D.秦国与各诸侯国关系好解析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经济获得了发展,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答案A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焚烧诗书解析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应该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紧密相关。这一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司马迁史记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解析第(1)问,“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突出表现”从对旧势力和新兴力量的影响上分析。第(2)问,原因,从发展行业和目的上分析;“结果”,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措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答案(1)政治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下图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最终个人的结局悲惨,根本原因是()A.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C.推行严刑峻法D.焚烧诗书,禁锢世人思想解析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这是商鞅个人结局悲惨的根本原因。故选A项。答案A2.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起兵自卫,兵败被杀。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A项。答案A3.“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秦人素来彪悍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军事上对东方诸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答案D4.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曾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这种做法的重大社会意义是()A.促使秦国成为六国中的军事强国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C.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D.为平民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解析A项仅仅是对秦国军事方面的影响,不符合设问要求;B项是次要方面。D项与史实不符,主要方面是有利于推进封建制社会的形成,故选C项。答案C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解析史记商君列传容易使学生想到商鞅是主张改革的,因此可能会导致误选,而所选材料是甘龙的一段话,他的观点是守旧的、反对变法的。答案A6.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B.“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C.“集小乡邑聚为县”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解析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答案D7.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A. B. 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符合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而却有夸大的意图,在严刑峻法下,人们的行为受到了法律的约束,但却不会出现所说的状况。所以答案选C。答案C8.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 B.C. D.解析由“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分析可知,与材料信息一致,材料未提及商业方面,与材料不完全相符。故本题选B。答案B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解析第(1)问,图1中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模型,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图2中显示的秦人的“尚武”精神明显是实行奖励军功政策产生的影响。第(2)问,“山无盗贼”“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刑的结果,“民勇于公战”则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来作答。答案(1)历史信息:秦军装备先进,战斗力强;民风“尚武”。原因: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了“山无盗贼”“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