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1966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一、选择題(本大題共35个小題,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史载,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辅政的周公人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这反映出当时A. 周公权倾朝野天子成为傀儡B. 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C. 儒家诚实守信思想初露端倪D. 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可知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B项正确;周公权倾朝野天子成为傀儡与材料辅政的周公入贺,矛盾,排除A;材料体现周公维护分封制,而不是体现儒家诚实守信思想初露端倪,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礼乐秩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天子不可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2. 我国山东半岛地区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 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C. 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 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其中,齐为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而不称齐。所以C项正确。其他说法均不正确。3. “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 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 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 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 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森严,春秋盟誓参与者有不同的等级,说明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故B选项正确;“誓”虽然是一种约束性语言,但材料无法体现诚信观念的丧失,故A选项错误;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也不能说明夷夏之防不复存在,故C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于秦朝,故D选项错误。故选B。4.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A. 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B.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C.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D. 懦学信徒的不断增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所以答案选A。小农经济与尊神敬天无关,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排除C;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5.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答案】D6. 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A. 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B. 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C. 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D. 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答案】A【解析】“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说明监察制度下监察人员也存在贪污行为,可见封建社会的监督模式存在缺陷,故A正确;材料说明对于在职官吏监察的无效性,故B和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故D错误。7. 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A. 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 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C. 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 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管仲”“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一孔的重要性”。结合管仲代表的是法家思想,“一孔”,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深刻反思”,明显错误;BC两项属于无关项。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的政治背景8.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可以看出,“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9.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分析各选项,A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本题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政治特征10. 西周王朝时,中国己经形成统一局面,建立了封建制度。但只可称为“封建的统一”,与秦以下之“郡县统一”,则有所不同。此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 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B.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 秦统一的区域远远大于西周时期D. 秦打破了地方官员世袭的传统【答案】D【解析】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故D正确;A和B项没有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不同;C不是最主要的不同。11.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血缘关系,而不是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在分封制下,还没有出现君主集权,故B项排除;据“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以看出秦国墓葬突出体现君王的地位,且非君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从而说明了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除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演变,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2. 西汉初是所谓“郎选”,从贵族官僚子弟中弄一批人及入赀(交钱)的人当郎,即候补官,随在皇帝身边,经考査后使用。后来行察举,由地方官或中央高级管僚根据自己了解或舆论而推荐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选官权始终由地方掌握B. 西汉选官制度渐趋严密C. 选官用人私人色彩浓厚D.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答案】C【解析】材料中“贵族官僚子弟中弄一批人及入赀(交钱)的人当郎”说明选举的人有一定的私人关系在里面,故C正确;A中始终说法错误;B中严密不符合实施;D中受到削弱显然错误。13. 唐朝的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夏候阳算经周牌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 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束缚B. 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C. 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D. 重视培养官员的文化素质【答案】C【解析】“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说明唐朝比较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故C正确;唐朝科举仍是按照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故A错误;材料中科举考试并不限于庶族地主,故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专业人才,故D错误。14.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D两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当时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A项表述错误,二者均从属于官僚政治(二者官职都不能够世袭)。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15. 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C.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D.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答案】D【解析】青铜器由权力的象征转变为实用器具,说明政权象征性降低,主要是“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故D正确;A中停滞不前说法错误;B没有比较政权作用;C不是主要原因。16. 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利。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A. 明确官员的职责B. 防止官员权利膨胀C.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 避免吏治腐败发生【答案】B【解析】据材料“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分权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官、职、差遣分开有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故B选项正确;明确官员的职责,只符合“差遣”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官员分权不一定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故C选项错误;吏治腐败发生的原因是封建政治制度本身,官、职、差遣分开也不能完全避免史治腐败发生,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官、职、差遣分开”的目的和特点,再结合时宋代分权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可理解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学生容易错选C或D选项。17. “省”这一名词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A.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B. 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A项错误。行省制度没有体现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国家权力中心仍然在中央,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的分析理解。18.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A. 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 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 行省资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此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19.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20. 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A. 文人政治地位低下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儒家统治地位衰落D. 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答案】D【解析】“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的信息表明清代对于思想统治控制的严密,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君主专制强化,故B错误;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并没有衰落,故C错误。21. 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A.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D.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万历皇帝在朝会上遭遇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的争辩,有时甚至无端谩骂,在此情况下万历皇帝被迫长期不上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辅臣举足轻重,虽无丞相之名,但近丞相之实。皇帝无法离开内阁,但同时也担心内阁权力扩张。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一些约束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内阁辅臣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内阁首辅拥有更高权力。且材料主要强调君主权力受到制约,集体领导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由明而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达到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程度,君主专制观念淡化不合史实,故C项错误;此处材料内容主要表述的是朝臣与皇帝之间的问题,朝政混乱则更多的体现为臣子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派别团体之分,而不是臣子与皇帝之间的争辩。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体制并不是朝政混乱的根源,造成朝政混乱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皇帝为限制内阁权力扩张而引入宦官进行制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名师点睛】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宣宗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22. 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D正确;A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中皇权至高无上;C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23. 下图为我国古代某王朝都城内的主要中央官署分布图,该都城是A. 唐长安B. 元大都C. 明北京D. 淸京师【答案】C【解析】布政使司是明朝负责经济的机构,锦衣卫士明朝时期出现监察百官的机构,故C项正确;其他朝代没有这两个机构,排除A、B和D。24.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 加强皇权的意图B. 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D. 地方权力扩大的趋势【答案】B【解析】明朝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同时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通过分割地方政府权力,从而实现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这一举措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 A 项;C项是西方政治特点;D与材料中主旨不符。25.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内阁掌握了决策权B. 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C. 明朝政治初露民主端倪D. 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答案】B【解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B项正确;本题A、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26. 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格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以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下列关于军需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为皇帝提供军事顾问B. 有很强的保密性C. 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D. 是中央决策机构【答案】D【解析】军需房是军机处的前身,只负责上传下达,参与决策,但是没有决策权,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说法均符合军需房特点。27. 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 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B.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官员由皇帝特许、“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来看,这一制度的推行更有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故答案为B项。这一制度不是保证所有官员都有呈递密折的权利,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 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明代的内阁不是官方正式机构,其职能只是皇帝在决策时进行咨询,因此内阁制不是宰相制的继承,故A项错误。清代设立军机处,一切大事均由皇帝独断,大臣不得参与决策,因此成为“私下的秘密”,但这并不是说军机处是私密行政,它的机构设置是公开的。故B项错误。从“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程度上比内阁制更进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置之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帝掌握决策权和行政权,这是古代政治的一大变革,故C项正确。从“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程度上比内阁制更深,选项说法无误,但是并非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29.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30. 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得集合起来。雅典这项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是A. 开始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B. 解放了平民,扩大了公民基础C.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材料中“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说明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该项改革主要是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区划,铲除了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31.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査询。其目的在于A. 保障公民平等B.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C. 维护贵族政治D.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答案】D【解析】材料中“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的信息体现出雅典公务的公开性,主要目的是要求民众参与政治的意识,故D正确;A中平等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C与材料含义相反。32.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的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A. 城邦公民政治素质较高B. 采用中庸态度彼此妥协C. 平民贵族利益高度一致D. 改革者具有高尚的品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的痕迹”,以及对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对手“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说明雅典的不同政治派别能够彼此妥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33. 剑桥古代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这对雅典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产生的影响有使古希腊产生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直接促成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形成了积极参政的公民素质A. B. C. D. 【答案】B.34.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指A. 中国B. 希腊雅典C. 罗马帝国D. 东罗马帝国【答案】B【解析】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更是现代所有民主制度的源头。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等。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雅典人创立的这种公民自由平等、主权属于全体公民的政体形式对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B符合题意。35.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对此,柏拉图提出了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群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B. 群体决策感情用事影响政治质量C. 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D. 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可以看出雅典的原始的直接民主、群体决策并不能对政治家做出正确的评价;故选B。A、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评价第II卷(共30分)二、非选择題(共30分,36题22分,37题8分)3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胭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年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xx年第3期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答案】(1)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官员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以及材料二中“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破解从统一六国以及实行郡县制来回答。(2)注意根据材料三中信息概括“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3)属于开放题,结合官僚体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强化君权角度回答。3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电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解析】依据图片中“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的信息分别从“政治制度、思想统治、考试制度以及经济政策”等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