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58927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能孵化能工巧匠的中国制度吴钩传统中国不但代有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而且很早就发展出一套维护产品质量、夯实工匠精神的制度,其中可圈可点的就有两个:“勒名制”和“国家质量标准”。所谓“勒名制”,是指国家强制工匠在他们制造的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即按名字追溯制造者的责任。这叫做“物勒工名”。据说早在春秋时,就已经有了“物勒工名”的制度,吕氏春秋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以情。”唐朝时,“物勒工名”写入唐律,是一项强制制度,凡制作兵器、陶瓷、漆器、金银器、建筑器材等等,工匠都必须在他们制造的产品上勒刻下名字,表示对产品质量的担保。宋徽宗年间,宰相蔡京当权,为了将反对新法的保守派大臣永远打倒,他列了一个黑名单:上面都是宋哲宗元祐年间当政的大臣姓名,称“元祐党人”。蔡京要求各州县都必须将“元祐党人”的姓名刻在石碑上,公示于天下。但在勒刻“元祐党人碑”时,受到了一些抵制,比如在长安,一个叫做安民的碑工被官府征用来给“元祐党人碑”刻字,安民拒绝了,因为在当时的舆论中,很多“元祐党人”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人们不希望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示辱。但官府强迫安民必须刻碑,不然的话就拿他治罪。最后,安民没办法,只好“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即批准他免予“勒名”,否则,他坚决不刻石碑。安民不愿意“勒名”,是因为他知道,替蔡京刻这“元祐党人碑”,会给他的人生带来耻辱,损害他的信誉。珍视匠人的信誉,正是传统工匠精神的体现。在宋代的建筑行业,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质量标准”。这个建筑业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现在营造法式这部著作中。所谓“营造”,是工程建筑的意思;“法式”,即规则、标准的意思。这部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宋朝政府对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包括对土石方工程、石方工程、大型木料工程、小型木料工程、泥水工程、制砖与制瓦工程、装修工程等13个工种的选料、规格、设计、施工、流程、质量,都作出了详细的规范。营造法式对修建城墙、房屋的地基建设标准也提出严格规定:“凡开基址,须相视地脉虚实。其深不过一丈,浅止于五尺或四尺,并用碎砖瓦石札等,每土三分内添碎砖瓦等一分。”如果选址邻近水边,则不但要深挖,而且开挖面必须更大,并钉立木桩加固。在公布“营造法则”、设立公共工程建设标准的同时,宋政府还对公共工程实行“保质期”制度,即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后,在若干年限内如果发生破裂、损隳、泄漏、垫陷等质量问题,则追究设计方、施工方与监修者的刑事责任。这个“保质期”一般是五年,重要的工程是八年。工匠精神并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而是需要建立一系列产品质量制度来慢慢培育,并形成工匠精神的内在传统。如果没有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与匠人传统,所谓的“工匠精神”便是空中楼阁。1. 下列对宋代碑工安民为“元祐党人碑”刻字不愿意“勒名”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元祐党人”的姓名刻在石碑上,是宰相蔡京对保守派大臣的迫害,安民不想因此蒙羞。B. 宋朝制作石碑的材料差,石碑的质量难以保证,安民不想因石碑质量不合格而被追究责任。C. “元祐党人”大多数人德高望重,人们尊敬他们,不愿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受辱。D. 安民珍视作为匠人的信誉,不愿因为替蔡京刻这“元祐党人碑”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耻辱。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勒名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维护产品质量、夯实工匠精神的制度典范,吕氏春秋中有相关内容的记载。B. 唐朝法律规定,工匠必须在他们制造的兵器、陶瓷、漆器等器物上刻下名字,以示对产品质量的担保。C. 宋朝公共工程的保质期是五年,保质期内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就会追究设计、施工与监修人员的责任。D. 宋代修建城墙、房屋,对地基设计和基础构造都作了规定,如果选址邻近水边,规定更严,要求更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实行勒名制,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即按名字追溯制造者的责任,表明了古代人们对产品质量的重视。B. 物勒工名,国家强制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他们制造的器物上,有利于增强工匠们的责任感、荣誉感。C. 勒名制、营造法式等制度,维护了产品的质量,夯实了工匠精神,使长城、故宫等古建筑得以长存。D. 在建立一系列的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慢慢培育工匠精神,并形成工匠精神的内在传统。【答案】1. B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宋代碑工安民为元祐党人碑刻字不愿意勒名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B项,“宋朝制作石碑的材料差,石碑的质量难以保证”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无据。故选B。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宋朝公共工程的保质期是五年”说法以偏概全,原文为“这个保质期一般是五年,重要的工程是八年”。故选C。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勒名制、营造法式等制度,维护了产品的质量,夯实了工匠精神,使长城、故宫等古建筑得以长存”说法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勒名制和营造法式都与长城、故宫等古建筑缺少必然关联。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尘埃朱以撒尘埃是时光的足迹。时光走远了,尘埃就积厚起来。视觉要触及尘埃总是那么困难。有时八九点钟的太阳从天窗投射进来,借助了强大的光束,才可以见到无数的尘埃在飞舞。一脱离光束,视觉一点办法也没有。凡有层面的都是尘埃的栖息地,就是一枚倒竖的针尖,时日久了,也沾满尘埃。落座前,会不由自主地伸出食指,在落座部位刮一下,然后仔细瞧瞧,看有什么附着物,若没有,才放心坐下,心里舒服起来。城市的尘埃这么多,有时上午才用白毛巾揩过,下午又落下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消说大地这无比巨大的层面了。家庭的尘埃总是催人记忆过去的时光,常会思索,上次打扫尘埃是在何时?如果没有尘埃,时光就缓慢些。山中无尘埃,于是山中无岁月,只是以月盈月亏计较。人的洁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与尘埃交往中,尘埃太轻太飘渺太虚无了,连细密的头发丝都能藏住尘埃,于是倒霉的长发三日两日遭遇香波,折腾得不断脱落。除了梅雨时节外,充足的阳光总把尘埃提炼得无足轻重,流动的空气成了风,风成了尘埃的翅膀。再轻微无痕的风,都毫无费力的携带千万尘埃,没有一个地方不见尘埃踪影。举家外出旅游返回,马上就要与尘埃宣战。通常,我是用水来攻克,把它们融在水里。翅膀沉重了便飞不起来。眼见一盆清水浑浊,便暗喜尘埃被收拾了不少。当然有些地方是无须动的,譬如收藏了几方秦砖汉瓦,则放量让尘埃落满,它们毕竟属于尘埃那一部分,尘埃的添加使它们更见沧桑。尘埃使物质变得久远,令人想起前尘影事,只有傻瓜才会把它们擦拭铮亮。可是那些融于水中的尘埃又如何呢?水泼掉了,干了,尘埃脱了水,又活过来了,漫天飞舞。居家是不可拒绝清风的,人们设计纱窗是为了阻止尘埃随风飘入,细若针眼的纱窗显然挡不住尘埃的从容登堂,返回它熟悉的家园,有时就得倚仗来聊天的朋友,他们时不时得意地扭动着身子,就把尘埃牢牢带上了。他们走了之后,红木沙发光亮之至。他们把尘埃带到别处生存,这些尘埃的返回就大不易了。这个刮风的秋季,尘埃多了起来,不远处在拆房,使尘埃的色泽异于寻常。我只好使用发出怪叫的吸尘器。轰鸣的吸尘器恍若西游记中那个吸入唐僧师徒四人的大口袋,一会儿就把满屋尘埃尽收囊中。巨大的人居然要用巨大的机器,来对付肉眼难见的尘埃,以至于末了全无快慰。后来我又发现每日安卧的床面,尘埃比桌面还多,这一发现令我大吃一惊。没有多少人天天为床面除尘的,除了星级宾馆天天更换床单之外。床面正是人最纵容尘埃的地方,可是人在尘埃上边却能幽梦连连。不灭的尘埃随时而长,自在随意。时光在清理尘埃中过去,尘埃的厚薄算计着时光的里程。人在清理尘埃中渐渐老去,人的至终也就是一抹尘埃。4. 仔细体会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并指出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5. 第二段中,城市、家庭的尘埃各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山中无尘埃?6. 为什么说“尘埃是时光的足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答案】4. 床面尘埃最多,人们却能安卧其上,酣然入梦,说明人类也可与尘埃相依相伴,并非只是排斥与对立;启示人们不要试图与最不屑最讨厌的事物划清界限,要学会在不满意的环境中保持心灵和精神的愉悦。 5. (1)城市的尘埃多,累积得快,需要时时拂拭;家庭的尘埃催人记忆过去清理尘埃的时间。(2)以山中无尘埃与城市、家庭多尘埃形成对比,突出尘埃是时光的足迹。 6. 尘埃随时而长,时间久了,尘埃就积累得厚;人的一生在清理尘埃中度过,最后化为尘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一生就是不可避免地与尘埃交往的过程。【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是“仔细体会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并指出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既要理解字面含义,也要体察深层含义。这个句子的表面意思可以从上文中 “后来我又发现每日安卧的床面,尘埃比桌面还多”、“没有多少人天天为床面除尘的”以及句子本身得到信息;句子的深层意义需要抓住“最能纵容”“幽梦连连”“可是”“却”等词语去把握,特别要联系全文的几个重要句子“人的洁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与尘埃交往中”“时光在清理尘埃中过去”“人在清理尘埃中渐渐老去”,从中提炼出人与尘埃作斗争又和谐相处的这层意思。5. 试题分析:题干是“第二段中,城市、家庭的尘埃各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山中无尘埃”,题目有两个问,第一问:第二段中,城市、家庭的尘埃各有何特点,这是考查学生概括物象特点能力。题干已经给出答题区域第二段,仔细阅读第二段,城市和家庭的尘埃的特点,可以根据文本信息“城市的尘埃这么多,有时上午才用白毛巾揩过,下午又落下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消说大地这无比巨大的层面了。家庭的尘埃总是催人记忆过去的时光,常会思索,上次打扫尘埃是在何时?”进行概括。第二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山中无尘埃,这是考查学生把握局部材料之间、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能力。通读文章,很容易得出本段写山中的尘埃是为了与前两者城市、家庭的尘埃相比较,共同表明尘埃与时光的关系。6. 试题分析:题干是“为什么说尘埃是时光的足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涉及到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思路的梳理和主题的提炼,综合性较强。本文开头与结尾的关键句很明显,不难回答这个问题;还要深入一层理解2-4段的内容,尘埃不可见,到处都是,人不停地与之斗争,取得暂时的胜利,但最终却斗不过尘埃甚至化为尘埃,启示人们思考人的一生时光和尘埃的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齐人伐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曰:“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大夫皆顿首贺。已而,燕人畔,王怒曰:“吾之于燕民尽心焉,一朝而畔,寡人德不足为欤?”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怪而问之,对曰:“臣邻之富叟疾,使巫祷于神,神告之曰:若能活物万,吾当为若请于帝,去尔疾,锡尔寿。富叟曰:诺。乃使人搜于山,罗于林,罾于泽,得羽毛鳞介之生者万,言于神而放之。罔罟所及,铩翅而灭足者,嘈嘈聒聒,蔽野揜谷。明日而富叟死,其子往泣于巫曰:神亦有诳乎?问之,以实对。巫笑曰: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今燕之君臣相为不道,而民无故也。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夫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周诗曰:树怨以为德,君实有焉,而以尤燕民,非臣之所知也。”【注释】揜,yn,同“掩”,遮盖,遮蔽。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夫皆顿首贺 顿首:磕头B. 罾于泽 罾:渔网C. 已而,燕人畔 畔:叛逃D. 明日而富叟死 明日:第二天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B. 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C. 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D. 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齐王在朝堂满脸喜悦地接受俘虏,并认为自己在讨伐燕国时没有杀戮一人,是一个非常圣明仁德的君王。B. 淳于髡并不认为齐王是个仁德的君王,并大声嘲笑齐王,齐王因此非常生气,怪罪他并质问他。C. 在淳于髡讲的故事中,神告诉富翁说,如果他能救活万只生灵,神就会替他向天帝请求去除富翁的疾病,并赐予富翁长寿。D. 淳于髡用类比的方法来讲故事,旨在告诉齐王:你已对燕国的百姓造成了怨恨,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君王,甚至还怨恨燕国的百姓,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呀。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2)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答案】7. B 8. A 9. B 10. (1)即使汤、武(在世),也不过像这样罢了。(2)有这样的事吗?这实际是你在哄骗自己,不是神在哄骗你啊。【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主要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罾于泽”意思是“在沼泽里架网捕捉”。所以“罾”。名词作动词,的意思是“张网(捕捉)”。故选B。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首先“取其财”和“迁其居”是两个句子,中间需断开,所以排除B与C两项。“訇殷天地”是“充溢天地之间”的意思,不能断开;“帝怒”是“不可解矣”的主语,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你讨伐燕国却掠夺了他们的财货,迁移了他们的住处,冤号的喊声震动了天地,连鬼神都无处可去,天帝的怒气不可排解了,而你还说没有杀害一个人哩。句子可以断开为: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故答案为A。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大声嘲笑齐王”说法错误,淳于髡大笑应理解为不认同齐王的观点,而不是嘲笑。同时,“齐王怪罪他”说法也不正确,齐王怪之,怪是觉得奇怪的意思,不是怪罪的意思。故选B。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虽”,即使;“若是”,像这样;“而已”,罢了。(2)句中的“是”,代词,指这样的事;“是”,这;“女”,通“汝”,你;“诳”,哄骗;“自诳”,是“诳自”,哄骗自己;“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这实际是你在哄骗自己,不是神在哄骗你啊。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齐人讨伐燕国,夺取了它的财货并俘虏了它的百姓,齐王坐朝而接受俘虏,他满脸喜悦,对大夫们说:“我讨伐燕国,不危害一个人,即使汤、武在世也不过如此罢了。”大夫都上前叩头称贺。不久,燕人叛逃,齐王大怒道:“我对燕国百姓可以说尽心尽意,可一个早晨就背叛了我,我的恩德难道还不够吗?”淳于髡(kun)仰天大笑,齐王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何发笑,淳于髡回答说:“臣的邻里中有一个富老病了,让巫师向神祷告,神告诉他说:你若能救活万只生灵,我就替你向天帝请求,去掉你的病,赐与你长寿。富老头答应说好。于是就派人到山上寻找。在密林中收罗,在沼泽里架网捕捉,得到鸟兽鱼虫之类的动物一万只,向神报告后就释放了它们。绳网所到之处,残余了翅膀和掉了腿脚的,杂吵闹声响成一片,遮野盖谷。第二天那富老头却死了,他的儿子哭着去对巫师说:神也有哄骗人的吗?巫师问他,他就把实情向巫师作了回答,巫师笑着说:你有这样的事吗?这实际是你在哄骗自己,不是神哄骗你啊。如今燕国的君臣无道,而燕国百姓是无辜的。你讨伐燕国却掠夺了他们的财货,迁移了他们的住处,冤号的喊声震动了天地,连鬼神都无处可去,天帝的怒气不可排解了,而你还说没有杀害一个人哩。那人饥饿了就会死,挨冻也会死,不一定都得用刀杀死,但过后人们就说他们是被杀死的。诗经里说:树怨以为德。(造成了怨恨,反认为是有德。)君王你确实有这样的过失,但却怨恨燕国的百姓,这不是我所能理解的呀。”(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释】田田:连绵不断的样子。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汉乐府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指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作品还有陌上桑等。B. 全诗共七句,可分两层,前三句为第一层,后四句为第二层,句句押韵,音律回旋反复,格调清新明快。C. 前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下,鱼儿欢快嬉戏,自由自在,文风恣肆。D. 后四句按空间顺序,“东”“西”“南”“北”依次排列,不厌其烦地写鱼儿的嬉戏,间接表现人的欢乐。12.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特有的风俗画,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11. B 12. 荷塘、莲舟、游鱼,构成一幅江南采莲图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鱼儿各得其乐,充满生命的活力。采莲人劳动之时可赏美景,戏鱼儿,劳动不再枯燥无味,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之趣。(劳动过程也可以很美)“莲”“怜”谐音,双关爱情,展示了俊男靓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愉美好。(答案不在要点范围内,只要言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解析】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句句押韵”说法错误。第二层中只有第二、四句押韵,韵脚字“西”“北”;而第一、三句是不押韵的。故选B。(三)名篇名句默写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游山西村“_,_”两句诗,既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又抒发了移步之后再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概括了“古仁人”胸襟豁达、处世淡然的特点。(3)晏殊的浣溪沙中“_,_”两句,阐述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的哲理。【答案】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2). 柳暗花明又一村 (3). 不以物喜 (4). 不以己悲 (5). 无可奈何花落去 (6). 似曾相识燕归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疑、明、奈何、曾、燕。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一段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的故乡不仅有蜿蜒逶迤的山水、古色古香的老街,还有着“瓷器之都”的美誉。在当地,瓷器堪称我们生存的法宝,点土成金,制作出的瓷器 ,晶莹剔透,堪比玉器。瓷器之美,首先美在她的气质,那是一种宁静典雅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内敛,温厚,含蓄,单纯和谐,雍容大气;其次,瓷器之美,美在形;瓷器之韵,美在色,当一件件或瓶、或罐、或碗、或杯的瓷器,在洁白的釉面染上亮丽的色彩,便仿佛浸润上美丽澄澈的五光十色,瞬间流光溢彩,魅惑无比。穿越时光的隧道,喜欢在暖暖的日子里品读瓷器,就像给这些冰冷的瓷器赋予了生命力。白玉瓷,它凝如脂,洁白细腻,小巧精致得仿若江南女子。翡翠瓷,则青翠欲滴, ,纹样经典繁复,釉色纯净瑰丽。而青花瓷,波澜不惊,却流露出盛世风华; ,却蕴含着无限韵味。细细观赏,一种古朴宁然的芳菲满溢,带着唐宋的高雅,携着元明的底蕴,伴着一份萦绕不散的情愫,随着匠人的双手,把历史的缩影都融进了这青花瓷中14. 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蜿蜒wn 逶迤wiB. 内敛lin 浸润jnC. 澄澈chng 魅惑miD. 芳菲fi 萦绕yng15. 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色古香 B. 晶莹剔透 C. 五光十色 D. 流光溢彩16.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A. 夸张 B. 拟人 C. 双关 D. 比喻17. 下列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洁白无瑕 温润如玉 淡泊宁静B. 温润如玉 洁白无瑕 淡泊宁静C. 淡泊宁静 洁白无瑕 温润如玉D. 洁白无瑕 淡泊宁静 温润如玉【答案】14. D 15. C 16. D 17. A【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字音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方言字。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D项,“芳菲fi”应读“fi”,意思是“(花草)芳香而艳丽;花草”。故选D。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项,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符合语境;B项,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透明,结构细巧,如同珍珠一样。符合语境;C项,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和状语。而在这儿却作宾语用,不合语法。D项,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符合语境。故选C。点睛:辨析词语(包括成语)运用的正确与否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本题要求选出“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仔细阅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白玉瓷,它凝如脂,洁白细腻,小巧精致得仿若江南女子”,这个句子两处运用了比喻,“如脂”“仿若江南女子”,分别把白玉瓷比作“脂”和“江南女子”。故选D。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解答本题,首先理解成语意思,洁白无瑕:洁白指没有其它颜色污染的白色,无瑕指没有瑕疵(斑点),原指纯白无斑点的玉。温润如玉:一般情况下描述男子的比较多,形容其性格以及带给周围人的感觉。淡泊宁静:指轻淡泊欲,不追求名利,不装腔作势。然后要从语法、语境、逻辑、连贯等方面进行思考。第处答题的关键是看清后两句“堪比玉器”,可以排除“温润如玉”,联系上下文,此处应填“洁白无瑕”之类写外形的句子。第处从前面的“青翠欲滴”,衔接最恰当的是“温润如玉”。第处根据前一句“波澜不惊,却流露出盛世风华”可知所填内容与“蕴含着无限韵味”构成转折关系。所以,最恰当的应是A。(二)语言综合表达。18.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则招领启事。昨天(2017年9月5日)下午,有位同学在学校操场拾到一个绿色钱包,钱包内有人民币85元,一张饭卡,一把钥匙。这位同学把钱包交到了德育处。请你以学校德育处的名义拟写一则招领启事,请失主到学校德育处认领。【答案】招领启事昨天下午,有位同学在学校操场拾到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若干元及其他物品,请失主到学校德育处认领。学校德育处2017年9月6日【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视频四、写作19. 请以“火热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答案】火热的心关爱,好似冬天里的把火,温暖了人们的心;关爱,好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 关爱好似一艘小船,把人们带到幸福的彼岸。有这一位老爷爷,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我家楼上住着一位老爷爷,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沟壑”。一双犀利的眼睛炯炯有神。他总是不苟言笑,显得凶巴巴的,下巴上又长着一些白胡茬,让人一看就会联想电视剧里的反派角色。这位老爷爷,从很早以前就住在这儿了。他的脾气很不好,有时生气还会骂上几句脏话,我有些害怕他,平常见到他都会绕路走。但有一次,让我以他的印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感激。记得有一天,妈妈有事出去了,让我自己出去买午饭。我拿着钱兴高采烈地走出家门,来到了饭店,看着诱人的菜单,我一时不知买什么吃的好。当我最终下定决心买红烧肉盖饭时,一摸口袋,竟然空空如也。钱,哪儿去了?难道在来的时候弄丢了?我心急如焚地回去找,找了好几遍也没有找到,我伤心极了。一个人坐在楼道里小声地哭泣。而我那可怜的肚子也开始“哭”了起来。就在这时,楼道里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我抬起头,定睛一看,是那位凶巴巴的老爷爷。他皱着眉,对我说:“男子汉,大丈夫,你哭什么?”“我我我弄丢了妈妈给我的午饭钱。”我委屈地说。我以为他会笑我,没想到他竟然说:“哎,我还以为什么大事呢。走,到我家吃去。”我当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说着老爷爷伸出他厚实而又粗糙的大手,不由分说地拉起我。到了爷爷家,看见餐桌上的饭菜,香气直往我的鼻孔钻,我直咽口水。老爷爷说:“快吃吧!”我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您。”老爷爷若无其事地说:“以后没饭吃就来我家,味道不知合不合你的胃口,但肯定管饱。”说完,他竟爽朗地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每次见到爷爷都会恭敬地说上一句:“爷爷好!”而爷爷也会冲我微笑,然后又板起脸,忙自己的事去了。这位老爷爷虽然有一副冷若冰霜的脸,但是却有着一颗火热的心,而我早已被他温暖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身边着眼,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当然,一篇优秀的文章,工整书写和正确使用标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本题题目是“火热的 ”。首先要注意理解清楚“火热”的含义。“火热”一词有三种意思:非常热,火似的热;十分亲近;紧张激烈。其次,要注意根据写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这也就是确定写作的内容。题目中“火热”作修饰语,中心语可以是地点,如长沙、武汉、校园、班级;也可以是时间:九月、十月、岁月等;还可以是人物,如:邻居、同学、老师;还可以是其他事物,如:生活、青春、理想、生命等。写作的角度较为广泛。比如题目补齐为“火热的生活”,如果写记叙文,要写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件事“我”为什么认为生活是火热的。注意写作选材,最好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说真话抒真情。如果写议论文,可以从什么是火热的生活,为什么生活需要火热,怎样让生活火热几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也可以侧重语一个方面来写,还可以三个方面全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