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56678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xx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答案C解析材料中“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说明分封制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故C项正确。2(xx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通过推衍传继,某制度维系了一个庞大的宗支网,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该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世官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庞大的宗支网”说明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3(xx江苏扬州三模)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答案D解析材料中“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反映分封制,“其长伯次仲、叔、季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反映宗法制,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森严的等级制与材料中“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周代,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秦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xx江苏宿迁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的家庭中,上下尊卑有着严格的区分。父亲是一家之主,他至少在理论上控制着家里的财产并决定子孙们的终身大事。”这一社会传统最早形成于()A先秦B秦汉C隋唐D宋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费正清在这里说的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这种制度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萌芽,在西周时期最终形成,故A项正确。5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该故事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状态,即必须服从天子调遣的义务,“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体现了诸侯为天子守疆土的义务,故A项错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体现了对天子述职的义务,故B项错误;“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体现了对天子的军事义务,故C项正确;“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体现了为天子交纳贡赋的义务,故D项错误。6(xx江苏常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春秋战国时期,晋伐齐,战前誓词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又春申君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晋国出现郡辖县地方行政制度B楚国所设郡有军事应急的性质C中国完成国家结构体系的转型D地方管理完成了郡县取代分封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县的地位高于郡,故A项错误;据材料“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可知为应付军事,楚国准备设立郡,故B项正确;中国完成国家结构体系的转型是在秦汉时期,不是材料中所提的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地方管理完成了郡县取代分封,是在秦汉时期,故D项错误。7(xx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得出此处“封建”不是郡县制、宗法制,故A、C项错误;行省制出现于元朝,故D项错误。8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9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答案C解析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10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答案B解析材料“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与皇帝独裁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是对官吏职能的规定与官吏拘泥行政规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与三公九卿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11(xx江苏淮安学业水平一模)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反映的制度应为()A分封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唐朝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说明是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12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答案B解析汉刺史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宋参知政事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B项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故C、D项错误。13(xx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钱穆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时说:“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某朝”指()A西周B西汉C唐朝D元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是行省制,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一项地方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14(xx江苏扬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A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B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C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D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答案D解析A项符合材料“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材料“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因请托舞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材料“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xx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道:“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A打破了贵族特权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D实现了社会平等答案A解析材料中“草泽望之起家”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故A项正确。16(xx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地区时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苏州庆历中2004501绍兴二十六年xx13153:1福州绍兴二十六年340062561淳熙十年1500062242:1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答案A解析赴试人数增加,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录取比例变小,说明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增加,故A项正确;名额分配苏州和福州人数不同,无法说明确保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宋代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但不是文化中心,故C项错误;宋朝时期赴试人数显著增加,表明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D项错误。17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皇帝大怒,让胡做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这反映了()A胡惟庸打压内阁B胡惟庸家藏万金C相权妨碍了皇权D中央集权亟待加强答案C解析朱元璋吸取元代末年相权加强威胁皇权的教训,再加上胡惟庸的飞扬跋扈,促成他废除丞相制度以强化皇权的举措,故C项正确。18(xx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材料中“奏请”并非决策大权,内阁无法定的决策权,内阁官员并非丞相,内阁辅政作用的加强说明内阁地位的上升,故C项正确。19军机处刚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其所反映特点与如下军机处所为相一致的是()A不识字小太监任服务人员B大臣职务由皇帝临时交办C章京年初一也须当差入值D大臣膝处用圆布中置棉絮为衬答案C解析题干史实反映的是军机处“勤”的特点。A项反映的是保密性;B项反映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与题意不符;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C项符合题意;D项所述是由于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这样跪着就不疼了,排除D项。20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材料表明军机处()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答案D解析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故D项正确。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21(xx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22(xx江苏淮安学业水平模拟)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强化专制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性的采用郡县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所以“创造性”不符合史实。23(xx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到宋朝收兵权、收财权、派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再到元朝推行行省制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控日益集中有效,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本题说法正确。24(xx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形成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答案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隋朝时,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它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25明成祖为解决皇帝政务繁重的问题设立了内阁。内阁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拥有票拟权。()答案B解析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题目说法错误。第卷(共30分)三、主观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6(xx江苏扬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分)(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分)(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分)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任意三点即可)(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本原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27(xx江苏如皋高二选修第一学期期末)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吴晗历史的镜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3分)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因素: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8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汉代重视选拔人才,并强调品行,为此,实行了由下面向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请写出其名称。汉武帝时期,以儒术取士成为这一制度的重要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怎样的演变趋势?(2分)(2)隋文帝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废除了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在执行的标准上存在什么弊端?在此基础上,科举制得以形成,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分)(3)科举制由士子自愿报名参加中央组织的选官考试,诗赋成为重要的考试内容,最后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请据此分析科举制实行的政治、文化意义。(2分)(4)历史往往极具戏剧性。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在清末被废除。但是,这一时期的英国通过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行政人才的选拔问题。请从制度的政治属性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一戏剧性的历史现象?(2分)(5)科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今天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借鉴科举制度的积极理念和价值。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其对当前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2分)答案(1)名称:察举制。趋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儒家思想确立独尊地位)(2)弊端:以门第为标准。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3)意义:打破了贵族的垄断,扩大了人才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引导了社会读书重学的风气。(政治和文化方面分别任答一点即可得分)(4)解释:中国科举制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5)价值:广泛开放的选拔对象,通畅的人才流动机制;公开公正的选拔方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任答两点)解析(1)注意汉朝、儒术和趋势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2)结合所学知识作答。(3)注意设问是政治、文化意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4)比较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和中国的科举制度,之所以历史命运有所差异,关键在于制度的本质不同。(5)从科举制的积极方面来归纳其对现实人才选拔的价值,如选拔对象、选拔机制和方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