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51894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成体系把握要点 1有关宋明理学的5个关键点(1)一个趋势:三教合一。(2)一个核心:理的存在。(3)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4)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5)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2有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3个关键点(1)三大背景:君主专制强化,工商业发展,程朱理学禁锢。(2)三个核心: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3)三大特色:反传统、反教条、反专制。 课题(一)宋明理学回扣教材知识一、程朱理学1背景:儒学危机(1)客观上:儒学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主观上:儒学的自身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2人物(1)奠基人程颢、程颐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思想核心)。“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是先天存在的,“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伦理道德是天生,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2)集大成者朱熹世界观理一气二。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方法论“格物致知”。通过接触、研究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道德观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二、陆王心学1人物(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即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2.影响(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进补课程知识一、 唐代儒学的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二、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三、理学的世俗化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探究重难知识一、宋明理学的特点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问题据上述材料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信息获取上述材料是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包含了对理学本质特点的认识。材料信息“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说明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礼法和伦理道德。材料信息“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表明其吸收佛、道思想,从而提高了思辨性,成为一门哲学。材料信息“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强调了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注重自身修养,关注社会现实。史论形成宋明理学的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材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解读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的分歧: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则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万物,王阳明则强调内心自省。史论形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点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不同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观点一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摘编自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观点二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解读观点一中“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观点二中强调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侧重强调理学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史论形成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的不务实际之风。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6海南高考)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选C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是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维护其统治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2(2014全国大纲卷)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解析:选C明清时期“名门望族”“寒门小姓”纂修族谱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理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故本题选择C项。 理学对民众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的影响、理学世俗化等成为近几年的命题热点。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在意识形态上对民众的驾驭和引导,焚书坑儒、儒学独尊、八股取士、文字狱以及对民间信仰的利用等都起到了加强统治的作用。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8天津高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选B材料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体现了“民”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根据材料可知“二者”指的是国和社稷,所以材料没有强调君主至尊,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与材料中的民本思想无关,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朱熹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没有体现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D项错误。4(2013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表述有误,故排除;B项自汉代以后即出现,排除;C项符合宋代这一时代特征,故选择C项;D项心学至明朝方被发扬光大,故排除。孔孟之道“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著儒家经典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浙江4月选考)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重建儒学信仰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道德自我完善ABCD解析:选D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6(2017海南高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选A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以上两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佛教由被排斥,到宋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崇佛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宋代理学建立,理学是儒、佛、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项正确;儒学是社会的主流文化,A项错误;此时是理学的建立,不是瓦解,B项错误;两宋时期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社会并不稳定,C项错误。2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观点一致,故B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D项排除。3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陆九渊则针对士和一般民众施教。施教对象的变化主要说明()A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B理学强化了儒学理论的思辨性C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D理学与心学求理途径不同解析:选C陆九渊施教对象由士扩展到一般民众,这说明其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即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故A项错误;儒学理论的思辨性指的是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与心学施教对象的不同,故D项错误。4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解析:选A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51368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表明当时()A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 B农民差役负担沉重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D政府注重扶贫济困解析:选A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成为社会的官方哲学,这样一定会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不是单指农民,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如果寡妇能够恪守从一而终,可以免除差役,这不能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政府对寡妇从一而终的精神鼓励,不是扶贫济困,故D项错误。课题(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回扣教材知识一、历史背景经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思想文化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二、李贽的离经叛道1思想主张(1)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不是反对孔子本人,而是要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反对盲目崇拜孔子,旨在打破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的垄断地位。(2)斥责理学虚伪。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抨击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反对男尊女卑,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赞扬改革;主张人人平等,尊重生命;肯定农民起义;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2历史评价(1)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2)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三、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1)思想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关系;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认为天下之人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影响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着传统的印记。2顾炎武(1)思想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亡国指某姓王朝的灭亡;亡天下指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破坏,以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思想上: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作风;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学术上: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2)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3王夫之(1)主张政治上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胜过前代;因此,他反对复古,主张社会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改革经济上重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2)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影响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补课程知识一、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传统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明清时期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在专制统治下,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其影响也远远不如西欧的启蒙思想。探究重难知识一、李贽的思想特点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解读材料反映出李贽反对理学家的正统观念,具有离经叛道的特色。材料信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日常生活中,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材料信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说明李贽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史论形成李贽的思想特点(1)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对封建伦理纲常进行抨击,叛逆色彩浓厚。(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3)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支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要求打破孔孟之道及宋明理学对个性的束缚。(4)敢于蔑视传统和批判权威。李贽抨击儒家经典,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材料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袁行霈中华文明史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信息获取材料反映出明夷待访录之所以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是因为黄宗羲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观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反映出民本思想;“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反映出法治思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反映出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反映出工商皆本思想。史论形成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儒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主张工商皆本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三、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观点一黄仁宇评价李贽等人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范围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观点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解读黄仁宇认为,李贽等人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这是因为明清之际,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上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而梁启超认为清初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形成反传统儒学,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近代的民权共和思想深受黄宗羲思想的影响。史论形成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6海南高考)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解析:选C“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2(2015福建高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以改善习俗,故C项正确。对于教材没有知识依托的试题,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同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6北京高考)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讲述了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家经典介绍到西方,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但这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排除A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在西方引起轰动,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选B项;C项说法错误,19世纪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经不局限于传教士之间;儒家思想推动西方政治革命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传教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对于文明的交流、复习过程中除了知道儒家思想对西方产生的影响外,还要知道此时的西学东渐,即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4(2018全国卷)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故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5(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选C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非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贷,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封建官府促进商业发展解析:选C根据“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的言论主要是针对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2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B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解析:选D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观点进行考证之前首先要搜集整理(占有)相关史料,在考证相关史料真伪之后,再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史料的异同,依据史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因此D项是第一步,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首先需要”的要求,排除A、B、C三项。3(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与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解析:选B经世致用并没有涉及郡县与分封之争,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个主要思想就是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封建制度并不涉及对宋明理学的挑战,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唯物思想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4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谈学风B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A、B、C三项均与主旨不符,排除。5章太炎曾说:“船山(王夫之)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其原因是王夫之的学说()A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C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启示解析:选D王夫之不属于资产阶级范畴,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其与近代先进人士的关系,未体现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依旧属于儒家思想的自我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说明王夫子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加练42题强论证能力材料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列女传。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单位:人)内容朝代贤明忠勇仁义孝道才慧贞节节烈东汉2134525唐3107161713宋1346333元72234140明1152248300清1249488323100400(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根据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问题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点拨针对列女传体现的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价值观念的变化,主流观点认为女性贞节观念日益强化,明清达到极致;而有史学研究者则避开了伦理贞节这一层面,从家庭这一创新层面分析,认为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淡化,家庭角色日益增强。参考答案信息(一):贞节观念日益强化,明清时期达到极致。说明:南宋以后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等因素使明清时期对女性的束缚达到极致。信息(二):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淡化,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说明: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忠勇、才慧类所占比例减少,可知妇女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孝道、仁义类所占比例渐增,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重视。综合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思想格局的根本转变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面临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解析:选B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批判名教礼法”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门阀士族势力壮大,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故门阀士族敢于批判名教礼法,故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但思想格局并未出现根本转变,故A项错误;“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也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信仰仍然存在,并未被破坏,且门阀士族批判名教礼法不利于封建信仰的巩固,故D项错误。2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一定的自然观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精密的体系和三纲五常,故B、C两项错误。3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解析:选A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4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解析:选C材料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5(2019厦门模拟)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解析:选D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忠君思想,也就说材料反映了理学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对人物评价,即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6(2019南京联考)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A知行合一 B致良知C人悦易从 D随材适性解析:选D根据材料“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人的所得所悟取决于各人的本性,因此要因材施教,故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应是随材适性,D项正确。7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故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故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故D项错误。8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秉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解析:选A“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吾人秉赋之自然”是在肯定对财富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这种追求世俗价值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明末儒家学者肯定个人的生命、情感等世俗价值,不能得出世俗化是明末儒学的主流,故排除B项;当时经济领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经济并没有在明末发生转型,故C项不符合史实;D项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9“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抉择,忍小耻而就大计。”这反映出思想家李贽()A宣扬男女平等 B批判愚昧迷信C挑战封建礼教 D反对封建专制解析:选C根据题意,李贽批判的是身处封建礼教束缚的小人物因遵循僵化的礼教而错失良缘,题目中并未提到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C项正确;“小人”“小耻”“大计”可以看出材料批判的是礼教,并非迷信,故B项错误;李贽只是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以孔子的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未上升到反对封建专制的高度,故D项错误。10(2019济宁模拟)明代文人徐渭说:“乾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惶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己者也。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则亦莫非自然也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由此可见徐渭()A反叛儒家伦理道德 B恪守陆王心学的主张C强调人的自然本性 D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来看,徐渭是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本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刻意追求,也不能刻意压抑,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态度,排除A项;陆王心学主张理在心中,与材料探讨的人的自然本性不同,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1顾炎武说:“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