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50605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2个关键点 (1)一个顺序:先农村,后城市。(2)四个转变: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2有关对外开放的4个关键点(1)一个特征:渐进性。(2)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3)两个步骤:从沿海到内地;从政策到制度。(4)三个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课题(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回扣教材知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及“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2召开:1978年12月,北京。3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伟大决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1)原因现实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主要内容经营方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购销体制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农产品自由买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大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城市的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过程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建设成就(1)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进补课程知识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二、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1“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制约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发展。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4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5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6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先锋。探究重难知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材料1979年12月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1980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1980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在推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社会一片质疑声中推行的,但事实证明它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带来社会问题。史论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发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4)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材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解读材料主要讲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总结信息时应有所侧重,概括归纳。由“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知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由“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转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史论形成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问题据材料,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信息获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史论形成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8全国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故B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初步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2(2016全国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选A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第1题中的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举办的各类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7全国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选C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4(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A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故选择B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于斯大林时代,故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 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具有以下相同点:都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海南高考)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解析:选C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无关,均排除。6(2017北京高考)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解析:选C从柱状图可以看出,从1959年到1977年,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不增反降,反映了当时“左”倾错误对北京市百货零售业的冲击;1987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增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C项正确。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19531957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断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才能创新和调整,只有不断的因势改革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于,它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于,它是民族性的。这都将成为将来高考命题的首选素材。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解析:选C材料中提出以生产为中心,实际上是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主张和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张相似,有力地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变,故C项正确;A项是1961年实行;B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D项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2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选A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说明国家对电视媒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故A项正确;题干只是涉及中国电视媒体一个行业,并不能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束,况且到目前为止,国家对经济的运行还是以宏观调控为主,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3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道:“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表明邓小平主张()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解析:选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可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邓小平在1984年和1990年的谈话内容的变化可以得出邓小平主张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4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改革()A实现了革命重心向城市转移B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C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D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解析:选C实现了革命重心向城市转移是七届二中全会,故A项错误;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材料体现不了,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之后,到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项正确;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是80年代开放的,故D项错误。5(2019厦门一模)如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A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农业改革步伐放缓C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解析:选A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是在1990年,实际使用至1993年,1992年我国就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A项正确;农业改革步伐放缓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调控失灵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浦东开发效果显著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61985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解析:选C材料中“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故C项正确。课题(二)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回扣教材知识一、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二、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三、对外开放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作为经济特区。(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5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四、对外开放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2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进补课程知识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背景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探究重难知识一、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因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解读从材料信息“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得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另外从材料我们也很容易看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是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主动对外开放的,这与近代史上中国被迫开放是不一样的。史论形成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二、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意义材料一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材料二中国移民国外人数统计表年份全国北京上海广东福建198256 93012 5655 4572 9509971990234 80070 10054 90016 40032 5001995236 80021 70036 0007 20066 200解读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腾飞、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材料二从移民的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外交流,这一交流既有经贸交流,也有人员交往,还有伴随着的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史论形成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6北京高考)“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BC D解析:选C根据“走向世界丛书”的内容可以判断这套丛书讲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正确;根据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知该丛书开始出版于改革开放初期,这套丛书的出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错误,正确;夸大了该丛书的作用,排除。故选C项。2(2018海南高考)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题后启智常规角度对外开放的原因、过程、意义创新角度国家立法保障对外开放、人们对对外开放的接受程度等技法点拨解答此类创新角度题目,关键是抓住新情境中隐含的历史概念、历史时间等关键信息,联系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进程,然后对选项进行对应分析得出正确答案。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3(2015天津高考)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A BC D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片信息。由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到2013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在马德里街头出现可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以及国际性交流的范围扩大,故正确,选择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错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但并没有融为一体,故错误。4(2014安徽高考)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材料中H点所对应的时间是2001年,可以运用排除法。A项是在1971年;B项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C项是在2001年;D项是在2010年。故C项正确。 “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世界,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呼声不时涌动的当下,中国方案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热点。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2019日照一模)1984年,美国科幻大片超人登陆中国大陆,但上演没几天就被禁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该片又获准在全国放映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美关系起伏制约文化交流B思想解放影响对外开放步伐C国人对西方文化持警惕态度D中国人对科幻文化认识不一解析:选B仅凭一部影片的放映,不能反映中美关系的起伏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84年,美国科幻大片超人上演没几天就被禁了一段时间以后,该片又获准在全国放映了”,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保守思想,导致影片放映的反复,故B项正确;材料确实能够反映国家对西方文化警惕的一面,但最后还是采取了接受的态度,秉承了开放的理念,故C项错误;国人对科幻文化的认识差别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2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去打工;截至2012年底,深圳拥有1 00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内地大中城市前列。出现这一显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实行对内改革 B深圳紧靠香港C深圳人民吃苦耐劳 D深圳最早成为经济特区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变化很大,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具体表现为深圳最早成为经济特区,这极大地促进了深圳的发展,故D项正确。深圳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单靠对内改革是无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排除A项。B、C两项在改革开放前也存在,排除。3“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解析:选C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4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解析:选D上海没有设立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上海属于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上海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90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开放,故D项正确。加练42题强论证能力材料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问题对上述曲线图提出你的认识,并用史实进行说明。点拨针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曲线图,从常规角度分析,认为其始终较快增长,但是1992年之前增速变化较大,1992年之后增速总体持续稳定。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则认为1979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参考答案认识(一):从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曲线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为基点,呈现出前期增速起伏不定,后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说明:1992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不稳定,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阶段,人们的思想大部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1989年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使经济增速下降;以深圳为代表的四大经济特区建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1992年以后增速总体持续稳定,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扩大刺激国内生产。可见经济增速快慢和稳定与否和国家的政策有关,与改革开放的程度关系密切。认识(二):1979年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说明: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总体发展,GDP总体呈增长发展。1984年前后面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前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8年中国市场经济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三个时期GDP波动较大,说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综合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79年春,甘肃干部张浩致函人民日报,明确反对包产到户。时任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函告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要报社“站出来说话”。第二天头版发了张浩来信,加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重要按语”。这表明()A经济改革并非一帆风顺B包产到户不符合中国实际C改革开放在争议中前进 D“左”倾错误思想未被纠正解析:选A由材料“1979年春,甘肃干部张浩致函人民日报,明确反对包产到户”,可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故选A项;包产到户符合中国实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包产到户的贯彻情况,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纠正“左”倾错误思想,排除D项。21979年四川省委允许部分试点企业,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可以进入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也可以在市场上采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也可以自销一部分产品。这体现了()A国家对计划经济取向的全面否定B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C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中逐步建立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四川省委允许部分企业部分产品进入市场,企业间可以直接订立供货合同,可以在市场采购物品,这体现了在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故B项正确。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因此这不是对计划经济的全面否定;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的,1979年时尚未提出;D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2019日照模拟)198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规定指出:个体经济“一是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规定的发布表明()A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管理加强B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明确定位C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发生转变D国家鼓励城镇劳动者自主创业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个体私有经济的支持,也就说明了国家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在改变,故C项正确;规定是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管理的放宽而非加强,故A项错误;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明确定位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自主创业的问题,故D项错误。4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鼓励农民增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协商转包。这一规定()A体现中央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路线B积极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C表明国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D推动了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的改变,这属于国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非农业集体化的路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5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为此,我国政府()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B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这违背了市场规律,导致“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其解决办法是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故B项正确;乡镇企业与粮食生产无关,故A项错误;1980年已经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且对外开放战略与粮食生产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1978年底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解析:选B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了思想,故B项正确;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思想与开放浦东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7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1979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4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A. 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B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对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入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D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C材料的起始时间是1979年,“文革”是19661976年,故A项错误;1984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C项正确;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8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单位:元)。据此可知()项目1978年1995年2000年2008年200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1 577.72 253.44 761.05 153.0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4 283.06 280.015 781.017 175.0A.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C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解析:选D材料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当高于农村,排除A项;材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B项;我国目前尚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排除C项;由时间“1978年”“2009年”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故选D项。9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C分配制度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食盐价格全面放开”,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所有制、分配制度的变革,故B、C两项错误;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变革的表现,并非本质,故D项错误。10下列某城市人口变化示意材料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A经济特区发展迅速B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解析:选A材料表明,1980年以本地人口为主,以后外地人口逐年增加,到1996年,外地人口远远多于本地人口,这符合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而吸引外地人口,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1(2019黄冈中学模拟)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这说明此决策()A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B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D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解析:选D材料“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说明建立经济开放区是为了以对外贸易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该做法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经济开放区不仅涉及对外开放,还涉及对内改革的内容,故A、C两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12如图为1978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的GDP比重变化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C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优越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解析:选D由材料可以得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进出口谁占优势,得不出出超还是入超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状况,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后日本建立了一套非常详尽的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和户籍制度。日本实行典型的“户籍随人走”的制度,人口流动虽然自由,但户籍制度很严格,任何人无论走到哪里,其行踪都在政府控制之下。这种制度便于人口流动,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合法身份,都可以落地生根。注重居民身份管理不仅保证了日本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而且增强了居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