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咬文嚼字》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35025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册《咬文嚼字》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语文下册《咬文嚼字》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语文下册《咬文嚼字》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册咬文嚼字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高一语文下册咬文嚼字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认真学好它们,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咬文嚼字一文,贯穿着作者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学生懂得这个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学情分析】阅读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艺术体验,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的。【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抓住文体特点,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作思路、论证方法。(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品味文中所选例子,理解“咬文嚼字”的道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具准备】PPT 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有效导入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瓜州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末词人蒋捷一剪梅以上诗句都是诗歌当中的千古绝唱,里面有些字用的特别好,比如大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抛”、“红”、“绿”,可谓“着一字,境界全出”。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些字并不是轻而易举就想到的,是诗人多次的斟酌、推敲、反复的锤炼才想到的,这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美学家朱光潜称之为“咬文嚼字”。【设计意图】通过举例,有趣、快速地入题。(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轨道,提示本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二)整体感知,把握观点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这篇文章像我们学过的什么文体?(先点几名学生回答)提示:更像我们本学期正在练习写的议论文。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学生在原文中找,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提炼概括:运用语言文字时要字斟句酌,力求精确、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用提要钩玄之法,把握作者的总思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三)理解观点、论证方法1、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提示:举例论证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选了哪些论据?学生回答: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套板反应”3、品味例子(学生朗读品味,教师点拨)(例一)原文:你是没骨气的文人!改文:你这没骨气的文人!原文: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文: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教师点拨: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例二)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文: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改文: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学生朗读品味,教师点拨】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原文“以为虎”是错觉,误以为“草中石”是虎。创造了令人惊恐的气氛,为李广在应激的状态下射虎做好了充分铺垫。李广的这种千钧之力,是人的潜能在万分危急之中猛然爆发出来的结果。“视之,石也”写出了李广如释重负后的惊讶感受。“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则写出李广将军的倔强精神,以及在心情平静的状态下无法将箭射入石头的不解、哀叹、与反思。改之后没法营造出紧张的环境气氛,也没有写出李广将军的各种复杂的感情与前后多种心理变化,显得平淡无味。补充示例(一):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补充示例(二):明末时期,大臣洪承畴为向皇上表示忠心,曾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后来他变节降清了,有人在此对联后各加了一个字来讽刺他。皇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指导学生朗读品味:矣、乎,一叹一问,极尽讽刺。-字数不同,情感不同,意味不同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例三)原文: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改文: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提示:自韩愈以来,我们都认为“敲”更好,敲以动衬静,刻画出环境的幽静。作者提出新的见解。这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与善于思考精神。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唐卢延让曾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例四)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室的茶。一两茶相当于 0.1 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例五)“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的态度)3、这五个例子的角度相同吗?侧重点相同吗?提示:有正例,有反例。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句式不同,意味就不相同”,有的侧重“字数不同,意味就不相同”,有的侧重“字眼不同,意味就不相同”。这样就避免了重复与单一。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是高中议论文常用的方法。4、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5、要做到“咬文嚼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咬文嚼字的养成:谨严,勤奋推陈,出新【设计意图】通过品味实例,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的观点。(四)应用拓展,活学活用如果让你选论据,你还会想到哪些例子?(选择学生提供的例子,全班共享)1、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的友人觉得“”云山、江水”非常宏伟,后面用一“德”字,显得太局促。应改为“风”范仲淹一听,觉得改得好,就称他的友人为“一字师”。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代齐己早梅提示:齐己原先写的是“昨夜数枝开”,他的友人郑谷认为用“一”字更能体现“早”。3、乔伊娜用那令人眩晕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辉煌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4、刘心武的跟陌生人说话的片段:有回我和父母亲同乘火车回四川老家探亲,去的路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了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父亲望望她,又望望我,表情很尴尬,没听多久就走到车厢衔接处抽烟去了。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她也回问那妇女,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也絮絮作答,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我抿嘴笑你拍膝盖。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我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和“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我抿嘴笑你拍膝盖。”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我的心里设防和母亲的心里不设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描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把母亲的热情、善良写活了。5、余秋雨在阳关雪一文中写道:“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教师点拨:简洁而形象地概括出一幕幕的历史景象,从中呈现出社会性、人性,作者的历史沧桑之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确实是神来之笔,读后令人拍案叫绝!【设计意图】与学生一起触摸文字,聆听文字背后承载的动机与情感。应用拓展,加深学生对“咬文嚼字”道理的认识。(五)学习反思,学以致用学完本文,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反思自己平时在语言表达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六)总结提升古人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的思想要靠语言来交流,作者的感情要靠语言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要靠语言来表述。正如冰心在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中所说: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可见,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文字的推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如南朝粱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所说“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刻苦自励,我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会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文章会越写越好。(七)作业布置,实践提升运用咬文嚼字的道理,修改自己的一次作文。【设计意图】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咬文嚼字”的道理,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八)板书设计句式不同,意味就不相同。文字修改字数不同,意味就不相同字眼不同,意味就不相同苏轼惠诗正面联想意义“套板反应”反面高一语文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整体设计】根据新课标理念,坚持在读中学的原则,按照“自读解读品读悟读”的环节,逐层推进,重点放在品读和悟读上,通过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个性化语言及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目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学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难点】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学习过程】导入: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达作品思想内容,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很难忘记孔乙己、变色龙、阿 Q、祥林嫂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们也应感谢这些形象带给我们的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次沉重的思考,今天,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再来结识一位特殊的人物别里科夫(板书)。一、自读课前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自读,课堂验收1、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的了解及掌握2、检查基础知识落实3、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同学们读了这篇小说后,主人公别里科夫有那些怪异的行为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描述出来吗?生 1:别里科夫是一个大白天打着雨伞,穿着大衣,带着手套,穿着雨靴与常人不一样的人。生 2:走路低着头,猫着要,把脸藏在衣领里,恍恍惚惚的一个人。4、同学们对别里科夫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那么根据你的描述和理解,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格?为表现这些性格作者在文中突出运用了那些写人的方法呢?归结:生: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害怕新生事物生:语言、肖像。二、解读小说中典型人物均有典型的语言。例如: “我真傻,真的”( 祥林嫂)“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 Q)“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生存还是毁灭” (哈母雷特)这些语言都极传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那么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是什么?他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这些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学生默读文本,标划,思考)学生归结:生:“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谁来试试。为什么要这样读呢?(生: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害怕新生事物)读出来别里科夫的心理了吗?为什么没有读出来呢?(反复品读指名仿读师生评读。体会人物心理)这句话中的“固然”一词,我能不能给换成“虽然”,读一读试试,换了有什么不好啊三、品读1、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的特点。例如,鲁迅药中突出描写了华老栓的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通过对“手”的刻画揭示他此刻的复杂心理;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生活及不幸命运;那么契诃夫刻画别里科夫的传神之笔又是什么?(浏览课文)学生浏览文本思考后归结:脸色2、小说中多次刻画别里科夫的脸,最能表现别里科夫心理变化的是哪几次?在脸色变幻中揭示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心理变化?学生讨论后归结: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骑车事件 脸色发白 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冲突事件 脸色苍白 3、那么能不能把对别里科夫脸的刻画换成对他“眼睛”的刻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答案,体现多元解读)学生:生:不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僵死的心灵早已把这扇窗户关闭。生:能。由别里科夫性格决定,他的眼神也应是胆怯,多疑,呆滞,无神可从这些角度描写。 (学生言之有理,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表达教师个人见解)4、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了,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你怎样看待别里科夫的死?生: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生:专制制度毒害了他,他又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四、悟读1、至此,我们回头再看文章的题目,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 “套子”,还仅仅是雨衣、雨鞋以及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吗?若不是套子又是什么呢?生:保守、顽固、腐朽、专制、禁锢的思想或制度。师:别里科夫就是被这一重重套子的束缚,走向了人生的结局,但是,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想必定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请问同学们,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师结: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点滴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个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灿烂辉煌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