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50182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III)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II(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 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在“汉字听写大赛”中,题目是“zut”。主持人解释说:“词语出自左传。胙,训报也。有德之人,必有美报。报之以上,谓封之以国。”与这一词语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周礼考工记记述了一套营建国都的规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车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此规制中“左祖右社”的布局( )A体现了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 B确立了森严的宗法等级序列C消除了贵族世袭继承的矛盾 D标志着王权已初具神秘色彩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一转变的本质特征是(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强调礼制到重视法制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4.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A.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D.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5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分散官员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维百代不易之良法”。顾炎武所说的这一“良法”指的是( )A. 先秦的分封制B. 汉代的刺史制C. 隋唐的科举制 D. 元朝的行省制7.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A. 西周的分封制B. 秦朝的郡县制C. 汉代的刺史制D. 元朝的行省制 8.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9按照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特点( )A主权在民B分权制约 C轮番而治 D法律至上10.在雅典,父母不能随意决定子女去还是不去城邦指定的老师家读书,因为儿童与其说属于父母,不如说属于城邦。这主要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全社会普遍重视儿童的教育B. 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受到限制C. 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D. 民主制度已达到完善的程度11.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中指出,苏格拉底之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 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C. 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 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12.“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A. 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B. 创制过程不断发展完善C. 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D. 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1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史实推论A秦朝最早设置郡县秦始皇推行郡县制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封建统治在中国彻底结束C古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利于形成民主制地理环境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D十二铜表法颁布平民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14.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一件事已经说好,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C. 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D.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15.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虽然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在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 发展经济B. 武力掠夺C. 科技强国D. 制度创新 16.据统计,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迄今为止,有3位总统遭到国会的弹劾。这表明美国( )A. 总统的立法权力远远高于国会B. 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C.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D. 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较为软弱1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作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A.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B. 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C. 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D. 开创了大陆上的新体制18.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宪法规定内阁由总统任命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C. 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19.“宪法规定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 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B. 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C. 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D. 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20.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对陈旭麓先生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论述了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B. 这场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C. 指出武器落后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D. 这场战争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21. 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C定都天京后内部斗争 D资政新篇未能实行22.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2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B.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D.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24.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25.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 )A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C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2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27.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反封建不彻底 28.xx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29加米涅夫在1917年4月真理报的一篇短评中写道:“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我们认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他的出发点是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并且指望这个革命立刻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加米涅夫做出这一评论是因为当时的列宁( )A 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 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C 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宣布废除财产私有制度30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31下表反映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32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第II卷(共4小题,第33小题12分,第34小题l3分,第35小题13分,第36题14分,共52分。)33.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各国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代杜佑材料二: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材料三:“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1)据材料一,秦朝在地方政治制度上与西周相比有何创新?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创新的意义。(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初美国邦联制的弊端(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结合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之后美国建立的联邦制有何特点?(6分)34.(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封诸侯,尊天子 开疆土,守家国 探名士,访孝廉 论人才,凭中正 兴科举,取学士 父有官,子承继 战场狼,爵位高 设太学,重儒生 重家世,看门第 朝田野,昔殿堂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英国政治制度史等请回答:(1)请正确填写材料一中图示缺失的内容。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何相似之处。(4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4分)35(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材料二重大事件主要领导人性质主要历史意义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材料三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表格的提示,填写字母A、B、C所代表的内容。(5分)(3)材料三中“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道路?“俄国人的路”走不通之后,中国最终开创了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4分)36(14分)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工部礼部皇帝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刑部兵部户部吏部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材料一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百度网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前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模式各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3分)列举英、德、美三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3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3分)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3分)菏泽一中八一路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 2. A 3. A 4.B 5. D 6.B 7.D 8.B 9. C 10.C 11.C 12.B 13. D 14. B 15. D 16.C 17.D 18.A 19.A 20.A 21.B 22.A 23.B 24.A 25.C 26.C 27.D 28.A 29.B 30.C 31.C 32.C二、非选择题33.(12分)(1)创新:废分封,置郡县。(2分)意义: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答出两点即可)。(4分)(2)弊端:政治:政府无力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动荡,存在再次分裂的隐患。经济:政府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贸易,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4分)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2分)34(13分)(1)内容:察举制;(1分)趋势:由重视军功、出身、品德到重视才能;选官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 (2)相似: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都以才学为录取依据,择优录取。(4分)影响:通过考试选官,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对西方近现代的文官制度也产生重要影响。(4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35(13分)(1)主题:独立与民主。(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或外争独立,内争民主)(2分)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2) A:太平天国运动。(1分)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分)(3)指无产阶级通过城市暴动(或城市革命)夺取政权(或城市包围农村)。(2分)中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2分)36(15分)(1)模式: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2分)(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3分)史实:英国确立的是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制;德国确立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3分)(3)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3分)民主增量:拨乱反正,平反各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