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精练(含解析).docx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50050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精练(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精练(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精练(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讲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2019四川乐山调研)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 A.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答案C依据材料“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不能得出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2.(2018广东茂名模拟)百官父母之丧,例结丧假,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去官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丁忧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将纲常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中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政治统治渗透纲常伦理观念,而不是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排除C项;材料中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而不是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排除D项。3.(2019河北廊坊模拟)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朝廷行政审批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宦官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中枢官员C.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D.政治腐败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票拟和批红制度的影响。君主“荒政”,宦官通过批红来插手处理朝廷公文,逐渐把持朝政,干预朝廷事务,致使政治腐败,中央内部的权力之争不断,据此可知,D项正确。4.(2019四川成都模拟)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A.推动了外戚淡出政治舞台 B.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杜绝了外戚与官员的勾结 D.顺应了废除丞相制度的需要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据材料中“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产生这一变化,B项正确。选后妃、驸马对象的变化并不能使外戚淡出政治舞台,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外戚与官员的勾结的问题,C项错误;废除丞相与选后妃、驸马对象的变化之间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5.“(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材料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是宰相答案A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选A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对皇权起到限制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意在表达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是宰相,故D项错误。6.(2017课标)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是否掌握决策权,D项错误。7.(2018福建龙岩一模)乾隆元年诏:“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以觇(看)士子学力之深浅,器识之淳薄。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这反映了当时的科场()A.应试文章词藻普遍浮华B.所选人才的来源十分复杂C.参试人员无所适从 D.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统一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知,乾隆帝指出,国家以经义取士,要考察士子的知识多寡,见识如何,这都需要明示标准,让士子知晓,即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统一,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应试文章词藻普遍浮华,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旨在强调选拔人才的标准,无法体现人才的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参试人员无所适从,故C项错误。8.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因“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而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的权力更大,这表明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因此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排除B项;军机大臣不同于宰相,且宰相一职在明太祖时已被废除,排除C项。9.“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10.(2018河南八市第一次测评)下面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二、内阁与南书房三、内阁与军机处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答案C材料中目录都有内阁的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央机构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清朝中央体制的演变,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在雍正时期,故D项错误。11.(2018山西康杰中学模拟)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清代政治。关于官员退休的各项规定,裁汰了老弱病员,确保官员队伍新陈代谢,有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A项正确。12.(2018四川双流中学月考)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乾隆帝此举的意图是()A.制造文字牢狱B.强化君主专制C.歧视汉族士人D.确立皇帝独尊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文字狱”。材料中胡中藻因为诗中有“论浊清”几个字就遭到杀害,属于文字狱的体现,清朝这一措施是通过思想控制来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答案答案要点:(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14.(2019河北秦皇岛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孔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天下定于一”董仲舒“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明太祖“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清世宗“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孙中山“五族共和”毛泽东“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评分标准: 论题(3分)等次分值答题情况一等3分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充分挖掘材料的信息,关注时空,提出明确合理的论题二等12分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三等0分无论题或论题均与题目无关 史实与论证(8分,运用2个与题目相关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证)等次分值答题情况一等78分能够引用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等次分值答题情况二等56分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论题;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三等34分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论题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四等02分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无史实论证或只有单个史实且无论证结论与论题一致,1分。 示例: “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交融,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总之, “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解析从材料信息中不同时期对“大一统”的认识来拟定主题,结合不同时期“大一统”的特征进行论述。要注意主题鲜明,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