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祝福》+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34995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册《祝福》+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下册《祝福》+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下册《祝福》+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册祝福+必修 2离骚教学设计高一语文下册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2. 体会与分析肖像描写与人物悲剧命运的关系。3. 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学情分析:执教班级为绩溪中学高一(2)班。该班大部分同学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他们更需要在知识的丰富多元性、思想的深刻性方面得到强化,新媒体教学恰好能给他们以帮助。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1.通过肖像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把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3.措施:采用微课、学生利用新媒体分角色朗读、结合新媒体朗诵等方式深入文章深层,呈现出悲剧美学的震撼效果。课前活动学生利用新媒体对祝福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诵表演。教学过程一、导课我们今天的话题从“生”字开始:满清末年,在江南的一个乡村里,一个极为平凡普通的女孩降生了。这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母也许无法抚养过多的孩子,于是,这个女孩很小就被送到一个叫祥林的男孩子家做了童养媳。后来,这对男孩女孩都长大了,他们于是成了亲。如果不出意外,这对小夫妻的人生轨迹将会怎样呢?(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子孙满堂)是啊,如果没有意外,这个现在被叫作祥林嫂的青年妇女完全可以像这样生活:她的人生终点将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这条的人生轨迹将是一条典型的时代轨迹。但是,是什么改变了她的一生?(丈夫死了)死了丈夫,人生就彻底改变。今天失去丈夫的女子并不少,她们是不是就注定会如祥林嫂遭受诸多不幸?让我们看下:祥林嫂一生有几次重大的转折?再让我们思考一下:造成她的人生悲剧重大原因是什么?二、祥林嫂际遇图三、肖像描写1、请按照文章的时间顺序找出全文中三次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并分析这些肖像描写分别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第一次 初到鲁四老爷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壮大,顺着眼。点评: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尚在,安分守己,好劳动力。第二次 再到鲁四老爷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了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点评: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早逝、精神上受到极大摧残。第三次 与“我”河边相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提着竹篮,一个破碗,空的;拉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点评:空的,下端开了裂,这两个特写。倒装的方式,起到了强调作用。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摧残下,她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完全麻木,已成为木偶人,濒临死亡的边界。2、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者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请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地方,思考眼神的变化,表现她怎样的生活状态?完成表格。(该部分问灵魂部分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揣摩人物心理。)小结: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过程就是她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被践踏、被鄙视、被迫害,最终被旧社会吞噬的悲惨结局。四、祥林嫂之死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冲茶的短工淡然地回答道:“还不是穷死的?”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你怎么看?(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短工的对话部分)从表面上说,她是流落为乞丐后死去的,好像可以说是穷死的。但是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因为她丧失了劳动力,连记忆力也不行了,才被鲁家解雇了的。但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吗?丁玲评价祥林嫂之死是这样说的:“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地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且看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都有哪些人?他(她)们是如何对待她的?(请同学们品味细节精要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谈谈那些给自己最深印象的细节的认识采用合作交流、旁批方式形成自己的认识)鲁四老爷、四婶、鲁镇的民众、柳妈等人。?四叔:皱眉、不许祭祀,“谬种”点评:败坏风俗。道德观:好女不嫁二夫。极端冷酷与自私。?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点评:对比这两句的变化,第一句多少还有些客套;第二句就很不客气,即使我很忙,也不用你摆,潜台词是你不是一个干净的人。?鲁镇的民众(重点品味细微精要处)“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纷纷评论着。”北大钱理群教授说,这是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给了我们心魂无尽的凄冷与痛楚。1)狼吃阿毛,在祥林嫂是悲惨的遭遇,在镇上的人们那里,却只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所以连有时不大上街的“老女人”,甚至还要“特意寻来”听。2)陪出许多眼泪来,“纷纷评论着”一个“陪”字,表明他们只感觉到故事的悲惨,却未体会到人的不幸。一个“评论”,兴味不减,意犹未尽。似给人一种超然的优越感,幸亏不是我。而这恰恰了表现了民众的愚昧和麻木。3)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点评:不是写哪一个女人,而是所有的女人的眼泪,居然会同时“停在眼角上”,只等到时候“一齐流下”,何等滑稽可笑又可悲!社会的冷漠,愚众的麻木,是何等可怕!4)“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似笑非笑这么大了?”点评:一旦自己赏玩的痛苦变得重复和满足,不再有新的刺激,麻木的心灵便对外界不起任何作用,不但不起反应,甚至还生出“恶”来,即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投以极端的冷漠和残忍。5)两次叙述阿毛我叫阿毛 / 我叫,阿毛!(诵读体会)点评:本来,祥林嫂是自觉不自觉地希望别人能够分担她的痛苦,如今她的希望完全破灭了。她只能在冷酷的世间“叹息”和“独语”,对一个不幸者,这是怎样的寂寞和悲哀啊!让人极度压抑。柳妈柳妈是个仁慈的劳动妇女,但她却带给了祥林嫂最深的恐惧魂灵说。祥林嫂受的精神刺激太大了,她情感上太痛苦了,她痛苦的原因是: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隶,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阎王一分为二)。更可悲的是,祥林嫂由于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认识而导致死亡。可以说,虽然有捐门槛的反抗行为,但总体上来说祥林嫂是死于愚昧,死于反抗的自觉性。真正的凶手也许不是哪个人,而是封建礼教和道德观。五、结语祥林嫂终于在无限的恐惧中死去了。我们沉痛地感觉到,在“无意识的杀人团”里,愚昧的民众,恐怕是最多的成员。巴金先生在家中同样描写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丫环鸣凤投湖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ppt 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步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 拄着长竹竿,四处游荡。将自己变成一堆白白的雪,以祝福为饵,埋在冬天的拐角,春天的门口。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一块无字的碑。 致祥林嫂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扼杀,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悲伤、哀痛、悲愤唉,浩然长叹一声。下课!高一语文必修 2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 ,他是谁呢?二、补充背景资料1、作者其人。2、“离骚”的含义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 遭遇,“骚” 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三、诵读课文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 “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四、解析第一节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2、疏通难字词兮:语气助词,无意义。以:连词并列,“又”例:长太息以掩涕兮以之为,把当作或觉得是,例:竞周容以为度承接,例:宁溘死以流亡兮因为,例既替余以蕙纕兮之:代词,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动词为固定用法,是名词性的用法古今异义:浩荡:古义,荒唐 ;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壮大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技艺巧妙。穷困:古义处境窘困;今义,经济苦难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词类活用:步,使步行,使动用法;高,加高,形活用为动厚,推重,形活用为动群,名活用为动,合群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3、疏通重点语句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写诗人被君王疏远。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原因是以下几个:“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2)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坚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可见诗人的品质的洁明。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板书:坚持真理,献身祖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第二课时一、生集体读第二段二、疏通难字词请学生翻译,老师做补充三、探究1、弄清文中一系列的意象群的含义。2、前文说“虽九死其犹未悔”,后文说“悔相道之不察兮”,两者之间是否构成矛盾?四、写作特色1、语言方面(1)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 (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回环反复,更具有节奏感。2、修辞手法(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众女比喻群奸。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例如蕙、芰荷、茝等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们引向一种更深远美好的境界。(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五、总结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在于他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同时,在于他所写成的诗歌,使诗歌中的精品,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透过这两节课,希望同学们在赏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也能去体会诗人的高尚的品质,为人生树立一面镜子。六、作业背诵离骚并整理出课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用法。板书: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操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