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34964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学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康河秀丽的风光,体会诗人对康河的依依惜别之情。2、把握诗歌特点,理解本诗中体现的新诗“三美”主张,借鉴写作技巧。3、诵读并背默全诗。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诗的风格特点与形式美。难点:“三美”形式下隐含的诗歌意境美。三、教法、学法及教学设计:教法:诵读法、问题导入法、点拨法等。学法:自主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式学习法等。教学设计:从学生对本诗最感兴趣的点切入,对全诗进行赏析,重点分析诗的“三美”和意境美。从而把握诗歌的写作技法与主旨。四、教学课时:2 节五、教学准备:课件一、教案、同步练习题六、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第二节1、教学导入:同学们知道徐志摩是现代诗歌史上“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吗?(知道)知道新月派诗人主张的新诗“三美”是什么吗?(“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否体现了“三美”呢?2、同学们齐诵全诗,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等诗的要素。问题:大家读得不错,读后觉得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你最欣赏哪一点?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相互说说自己的看法。3、 赏析“三美”:(分析讲解时“三美”顺序可以调整)(1)绘画美:也就是色彩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和有色彩特征的物象或意象。绘画是很讲究色彩的,这里所谓诗歌的绘画美是比喻或类比。提问学生,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语,主要是色彩词和动词。比如:金柳、青荇、青草等,表达意象的词语中都含有色彩词素;云彩、夕阳、波光、艳影、彩虹等,都是表达有特殊色彩的物象或意象的词语。这些词语色彩感强,色彩多样,画面就鲜艳。另外,作者又用了一些动作性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动态感、立体感,也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度。全诗共有七幅画面,五彩斑斓,艳丽夺目,让我们大饱眼福。分组讨论: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音乐美:这是对诗歌的音韵、节奏、旋律而言的。押韵:全诗共七节,中间虽有换韵,但每节诗句都是押大致韵的。韵脚分别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这与诗句的停顿、断句有关。本诗节奏感强,旋律自如,音节和谐,词语也有一定的跳跃性。读起来抑扬合度,高低相间,快慢适当,顺畅流利,轻柔婉丽。回环:诗歌首尾两节,只有个别词语有变化,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反复咏唱,循环往复,前后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形成复沓之势。特别是叠词的使用,既增加了节奏感,更有复沓之美。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缠绵中又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着,飘逸中又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全诗犹如一阙完美的乐曲。(3)建筑美:是指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也称造型美。全诗共七节,每节都是两句四行,单行双行错一格排列,整齐划一,给人美感。在文学体裁里,诗歌是最讲究造型的,诗歌除了排行以外,还讲究特殊排列形式,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如楼梯诗、宝塔诗、菱形诗、碑形诗等。楼梯诗:雷锋之歌(贺敬之)假如现在呵我还不曾不曾在人世上出生假如让我呵再一次开始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哪里是我最迷恋的地方宝塔诗(一七体):呆秀才 (吴敬梓)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揭不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菱形诗: 炉峰山山高大且又险拔地而起又各自相连形态万千像巨人炉峰山碑形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周振中)一尊巨大的磨刀石砥砺着民族的意志诗歌就是追求美感的最典型的文学体裁,不仅讲究形式美,更讲究内容美、诗意美。4、挖掘与拓展:以上我们欣赏的是新月派倡导的新诗的“三美”,这“三美”大多是从诗歌的形式概括的,其实,我想把新诗的“三美”变为“四美”,增加一种意境美或诗意美,拓展开去。现在,我们再一起看看诗人是怎样借住意象来创造意境美,巧妙地把物象和情意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主旨的吧!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物象:云彩 金柳 青荇 清潭 彩虹 青草 夏虫 意象意境美情感:依恋 眷恋 痴恋 失落 兴奋 低落 忧伤全诗有七幅画面,两大意境,诗人爱康桥,爱康桥的一草一木,情感的起伏变化,是随着诗人对康桥的美好物象的得失而变化的。空灵、飘逸的意境,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告别康桥时淡淡的离情别绪,乃至无奈,还有轻微的淡然与洒脱,主旨从而得到升华,意境更显优美。5、小结课堂:读-感受全诗赏-领会“三美”总结本诗的艺术手法。拓-深入理解,挖掘主旨,探索意境美4、 作业:背默全诗;以“我心中的康桥”为题,写一段 200字左右的短文。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意境美新诗“三美” 主旨形式 内容新诗“四美”高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一、情境导入1、文学常识。(1)、春秋时五等爵位为公、侯、伯、子、男(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编年体 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左传是 春秋左氏传 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传 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2、朗读(给下面的字词注音)氾南( fn ) 佚之狐( y ) 缒( zhu ) 共其乏困( gng )瑕( xi) 杞子( q ) 逢孙( png ) 阙秦( qu ) 戍之( sh ) 秦伯说( yu ) 失其所与( y) 朝济而夕设版( j)3、多音字:朝( zhao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 png )(人名逢孙)3、检查背诵二、精讲点拨 探究一:1、通假字(找出并解释含义)无能为也已2、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3、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探究二:问题: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1、 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2、 理清层次 ,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 秦、晋围郑 第二段: 临危受命 第三段: 说退秦师 第四段: 迫晋退兵 第一段:秦、晋围郑寥寥 25 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 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 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 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