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致橡树》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34963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致橡树》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册《致橡树》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册《致橡树》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致橡树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高一语文上册致橡树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师分析、明确: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生齐读诗歌第一节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四、精读第二层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五、小结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本文论述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2、理解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重点语句,体会演讲词浓郁的感情色彩。3、学习伟大导师现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教学重点:理解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重点语句,体会演讲词浓郁的感情色彩。教学安排: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二、精讲点拨探究一: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的巨大贡献1、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马克思逝世作了高度的归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2、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请找出来。(1)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 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3) 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5) 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探究二: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1)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2)交代具体时间,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3)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离开我们了”“走了” “老了”“与世长辞了”这样的语句?(1)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2)用“去世了”“老了”“走了”显得太一般化。(3)用“与世长辞”不符合演说辞的语体色彩。4、面对敌人的污蔑和诽谤,马克思的态度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蜘蛛一样轻轻拂去。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的气概。三、当堂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四、总结提升五、拓展延伸恩格斯与马克思感情十分深厚,但在叙述马克思的逝世时并没有过多地渲染他悲痛的心情,这是为什么?补充注释1883 年 1 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 41 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 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来临的。3 月“日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隔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第一段最末一句的破折号的作用:从语法意义方面看,它表示说话的暂时中断,后面的话对前面的作补充说明,同时意思起了转折。它的修辞作用是反映了思格斯内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真正的,暂时的,像往常一样地“安静地睡着”,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的话,但却又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这个破折号起到了“潜台词”的作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写给他和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左尔格的信里指出:“人类却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指具有生命及各种生活机能而为若干部分或要素合成的自然物体的生物界。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社会科学而言,与平常所说的“历史”不同。恩格斯说:“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指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制度。 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但未能彻底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找不到真正的出路。1847 年 8 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领导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并担任支部主席和区部委员;1847 年 8 月底他和思格斯一起组织了布鲁塞尔“德国工人协会”;1848 年 3 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在巴黎成立,马克思当选为主席;1849 年 8 至 9 月,马克思在伦敦和以前的伦敦中央委员会一些委员重新组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1850 年 1 至 2 月,马克思在伦敦和恩格斯一起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着手对同盟进行改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