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34953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2、 理解意象传达的情感及领悟诗的意蕴。3、 培养学生思维迁移、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美好、进步的情操。教学重点1、诗歌诵读要领。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追求美好、进步的素质。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篱笆那边。(二)作者简介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生活圈狭小。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往往以简短情景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她一生留下 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三)诗歌朗读训练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2、交流,明确:诗歌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似浅近透明,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 1节以轻松语调诵读,“草莓,真甜!”语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 2节前两句语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语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整首诗读出诗人崇尚自然、纯真的人生态度。3、 听范读。(多媒体播放)4、 把握感情基调,再次朗读全诗。(四)理解意象、领悟诗歌意蕴1、找出诗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动词。 点评:爬2、 孩子想爬到篱笆那边去做什么呢?明确:摘草莓3、对孩子、草莓这两个意象进行分析:(1)、孩子: 提问: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呢?点评:天真无邪、单纯。 再来看诗中这个“孩子”,诗的内容告诉我们: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这孩子想要爬过篱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对篱笆那边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追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归纳为一个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2)、草莓: 提问:现实生活中的草莓,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样的,成熟后颜色是怎么样的呢?点评:是酸甜可口的,色泽鲜艳的。 在诗中篱笆那边的草莓又是怎样的呢?“草莓”在篱笆那边,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这说明“草 莓”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诱惑;“孩子”并未吃过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 =这说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事物。4、对篱笆这个意象进行分析:篱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须得爬过这“篱笆”,但是“篱笆”会脏围裙,会受上帝责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篱笆”归纳为“孩子”与“草莓”间的一种障碍。5, 对上帝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提问:是谁会责骂孩子,阻碍孩子去追求?明确:上帝。 提问: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样一个形象?明确:至高无上、万能、集正统思想于一身的权威等。 在诗中的上帝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上帝:A.因为上帝是万能的,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它是万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们把上帝理解为篱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篱笆”这一切障碍来阻碍“孩子”,不允许孩子爬过篱笆,如果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上帝会责骂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权威,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会规范,它维护着一切原则。所以上帝不仅制造了这个“篱笆”,而且维护着这个“篱笆”。6、对第 2节最后一句的分析:我们知道,篱笆那边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着诱惑,是美好的。远远的看着它,就感觉那边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 代表着权威,代表着理智,用它的思想约束着人们,认为为了“草莓”而脏围裙是不值的。这时,人们总想找个理由冲破阻碍欲望的“篱笆”。这时,孩子是怎样想的呢?点明:第 2节最后两行。并且还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帝不仅束缚了别人,而且还禁锢了它自己。7、讨论:这首诗歌寄寓了怎样一个意蕴了?点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责备,往往被一些传统的思想所禁锢和扼杀。我们应该为自己找一个理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陈旧的思想,做一个有进取、有追求的人。(五)、拓展思维训练: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篱笆”这个障碍吗?那“上帝”又是什么?请自由讨论。如:我此时的“草莓”是上体育课,但遇到“校级班规”这篱笆,上帝就是“校长、班主任”。(六)、作业布置:把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所得到的一些想法,写在作业本上,下一节课前交上来。(七)、板书设计:篱笆那边狄金森孩子 篱笆 草莓 (上帝) 追求者 障碍 诱惑、美的事物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学习目标: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 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 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 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2、学生质疑解答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3)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 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 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3 段)肖像特点 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外貌 神态特点 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4 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 描语言(5 段)深情朗读箜篌引 (意韵丰厚)(7、8 段)演讲时 敲头回忆 (自然可爱) 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自由洒脱) 举行动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 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五、拓展提升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六、总结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板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演讲特点:开场白 独特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内容 丰富而有趣表情 成为表演、酣畅淋漓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 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