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9121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2流派及主张(1)儒家(2)道家问题探究1 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提示:否。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漫画解史孔子创办私学易错点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问题探究2 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提示: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问题探究3 韩非子的“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吗?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3.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 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2)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硫磺和硝石,这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3)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汉字的起源(1)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商朝出现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艺术(1)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2)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艺术 巧法妙记 用“一、二、三、四”巧计百家争鸣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易错点拨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对应学生用书P011主题1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三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教你读史史料一中“为政以德”体现了儒家孔子的“德政”治国理念。史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主张是“仁政”,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德政思想。史料三中孟子的“君民关系”和荀子的水与舟的比喻以及“三得”说体现了他们的思想,理解引文的含义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史料运用(1)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儒家治国理念的积极性与保守性。答:_(2)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答:_答案(1)积极性:儒家的“仁”“仁政”“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保守性:儒家的“礼”等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却适应了时代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历史解释先秦时期儒家代表思想的比较主题2“异国纷呈”的治国思想“百家争鸣”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二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义”、以德服人的思想;第二段体现了法家主张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史料二为后人的历史评论,反映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的特点。史料运用(1)儒、法、墨三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答:_(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答:_答案(1)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墨家:主张兼爱,提出尚贤、尚同的治国理念。(2)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有利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历史解释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7全国卷)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知识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能力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考查唯物史观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书写材料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故B项错误;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知识考查古代儒者的政治诉求能力考查考查学生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合理解读的能力素养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答案C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预测1考查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答案B解析材料中孔子极力倡导实行“仁”,并提出君子之道,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使西周以来的礼乐秩序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君子之道不只是对士阶层的品格要求,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孔子仅仅提出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这不是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孔子的主张,不涉及其他思想家,故D项错误。预测2以文字材料形式考查诗经离骚等先秦文学(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答案D解析诗经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项;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到春秋中叶时期的诗歌,这时的儒家学派尚未创立,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是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内容比较庞杂,与孔子的核心思想不符,因此要使其成为儒家经典就必须删改部分内容,故选D项。预测3以图文形式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字(自拟)下图是唐代出土于陕西宝鸡市的石鼓文拓片。石鼓文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刻文为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改革前代字体而成,因此石鼓文又称籀(zhu)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也称大篆,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字体。由此可知()A文字承继殷商时代遗风B文字结构已经趋于成熟C国家分裂导致文字不同D为秦统一奠基文化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改革前代字体而成”可知A项正确。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同一种文字的不同名称,与国家是否分裂无关,故排除C项;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D项是因果倒置,故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