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8966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点梳理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1)内容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3.“左”倾泛滥(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4.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5.“文化大革命”浩劫:国民经济基本瘫痪。考点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答题术语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2.三大改造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3.“和平赎买”是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3.1960年冬天的调整,以农村为起点,核心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考点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承包为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2.家庭分散经营、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成为制约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思维导图三年真题1(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2(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3(2018.4浙江高考12)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答案】C【解析】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1921年的上海,故A、B、D项都不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4(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5(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6(2018海南高考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答案】C7(2017海南高考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C【解析】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8(2017.4浙江高考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D9(2017江苏高考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为解决扩大出口创汇问题,扩大企业自主权是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B项正确;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为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题目中出口外汇存在的三大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10(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11(2017.4浙江高考15)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答案】C【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没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A项错误;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B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C项正确;中共十五大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12(2017海南高考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答案】A【解析】材料中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相应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故B项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确立,而材料中数据反映出指令性计划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未确立,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故D项错误。13(2017北京高考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答案】C14(2016江苏单科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答案】D15(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16(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17(2016上海单科27)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答案】B【解析】经济特区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索无关,故A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民违背中央禁令,“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D项错误。18(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解析】1979年和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联系逐渐密切,但不能体现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提及的法规来看都是中外经济合作领域,可知这些文件不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中外合作,反映出中国实现对外开放的可信程度以上升至法律层面,故C项正确;材料法律发展的是中外合资企业,不属于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19(2016北京文综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 B C D【答案】C20(2016海南单科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答案】B【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十四大确定的,于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21.(2016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4分)(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6分)(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4分)【答案】(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分) 态度: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1分) 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2分)(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2分)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2分)(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2分)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分)(4)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4分)【解析】(1)第一小问文章,从材料一“农民在乡里造反”、“我初到长沙时”、“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知材料一内容是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长沙活动,故材料一应出自当时毛泽东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小问态度,从材料一“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可知毛泽东批判的错误理论是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第三小问认识,从材料二“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可知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是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3)第一小问积极性,从材料三“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可知农民生产积极性表现的方面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第二小问方针,从材料三“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可知中共中央的基本方针是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4)结合三则材料,归纳不同时期中共对农民的态度,和农民对中共的支持,总结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 高考模拟1.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人民政府即采用向工厂提供原料并收购产品的特殊形式,通过国家银行对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这一措施有利于()A.政府接收私营企业 B.私营企业恢复生产C.改造资本主义企业 D.国营企业垄断生产【答案】B【解析】向企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资金,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时间判断这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故B项正确。2. “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发展缓慢,如1954年,因为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A.农业生产关系的加速调整B.工业生产计划的放弃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所有工作重心都是围绕实现“一五”计划来发展,农业影响了“一五”计划的进程,必然对农业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3. 1953年12月,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以上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提高城乡生活水平C.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D.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4.人口的迁移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问题息息相关。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量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格局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人口急剧膨胀 B.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出台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旧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答案】D【解析】题目最后问的是“变化”,进入近代以来,旧中国的城市主要是建立在东部和东南部的沿海通商口岸,新中国的新的城市化布局,改变了这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故D项正确。5.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报告所指出的历史现象()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B.影响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答案】A【解析】据材料“1961年”和“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6. 1967年,英国太阳报发表文章中国的惊人的技术发展指出,如果允许“文化大革命”在196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继续进行,中国可能蒙受极大的损失,不是由于政治上的不统一,而是由于技术训练的中断。可见作者()A.看到了政治错误对科技发展的破坏B.主张中国继续推行义务教育C.赞成中国实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对中苏关系的恶化表现出忧虑【答案】A7.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一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促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D.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答案】A【解析】据材料“包字进城,一包则灵”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城市国企改革,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8.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答案】B【解析】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选择B项符合题意。9.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C10. 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此规定()A.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B.有利于活跃国内市场C.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D.促使企业生产商品化【答案】B【解析】根据文件内容“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可以得知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能够促进市场的活跃,故B项正确。11.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A.四个经济特区B.14个沿海开放城市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D.形成沿海开放地带【答案】D【解析】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B项错误;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故C项错误;形成沿海开放地带是1992年,故D项正确。12. 2002年,中国大幅调低了5 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2010年,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 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该政策有利于中国()A.大幅减少关税收入 B.扩大出口增加外汇C.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扩大就业发展民生【答案】C【解析】中国大幅调低了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能促进国内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故C项正确;中国降低、减免进口关税,可能对中国的企业造成冲击,不利于扩大就业发展民生,故D项错误。13.(2017甘肃兰州诊断)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款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材料二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材料三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4分)(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9分)(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12分)【答案】(1)概括:西方文明的冲击;学习西方文明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2)矛盾: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因素: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3)条件: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经济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问,从外部看,清王朝面临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内部看,清王朝的自救运动失败,没能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危机。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第一段,从理论上主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而第二段指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第二小问,两极格局下中国与西方的对抗、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带来中国与外界的隔绝。第(3)问,第一小问,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两个方面思考并指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二小问,归纳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的成就;经济措施,即归纳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成就。14.(2017山西康杰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12分)【答案】(1)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原因: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2)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解析】由材料可知,1953年至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原因为苏联进行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是由于进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957至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苏联因为赫鲁晓夫改革不能完全摆脱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和垦荒种植玉米脱离实际,导致粮食产量起伏,中国由于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路线及其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