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7963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1页。2请把第卷、第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B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C姓与氏都产生于分封D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2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A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B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D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3史记载:丞相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4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5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6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 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7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 辽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 金 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 宋 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由上表可推知,当时()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8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9“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B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C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10从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11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12“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B宣扬理性主义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D强调个人自由13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14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15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16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A回归儒学本原 B儒释道三合一 C儒学传承断绝 D儒学传统久远17表: 史 料出 处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 (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上表反映的现象表明, 唐宋元时期()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18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19古代雅典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地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战争对民主政治的推动B史学具有人文主义色彩C公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民主政治推动城邦发展20公元前454年,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百人团大会选举和通过,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这一协议()A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B使平民完全掌控法律的制定大权C使平民有机会进入法律创建环节 D没有触动到贵族控制司法的地位21“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材料中“优秀人物”所主张的学说出现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22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23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B洛克C康德D卢梭24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25下图是13751825年之间的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B亚洲地区经济停滞不前逐渐走向了没落C从16世纪开始西方消费水平已高于东方D工资上涨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26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二)科学地选择工人;(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四)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这表明当时()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缓和 B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经济发展C工业革命推动管理科学的诞生 D政府从自由放任向有限干预转变27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28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29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 A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C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怨30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31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32近现代某一文学流派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个人普遍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揭示了物质文明的残酷和冷漠无情,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下列属于该流派的作品是()A悲惨世界B战争与和平C母亲D等待戈多33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B重治吸食人员C防控白银大量外流D严惩鸦片贩子3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3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36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照搬了西方模式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D巩固了清朝统治37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38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B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39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401927年8月,中共八七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该书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革命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的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我们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之先锋队能够在自己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的纠正。”材料反映了中共()A认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B主张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C放弃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 D已经从国民革命中吸取了教训41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42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圈券1元比法币300万元、以金圆券1元比东北流通券30万元的比价兑换,金圆券发行总额以20亿元为限。同时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禁止任何人持有;限期登记管理民间存放在国外的外汇资产。国民政府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B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C扰乱解放区金触秩序D推动货币的现代化转型43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44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项目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影响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打击45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A国内市场的扩大B民族工业的发展C商品流向的变化D商业资本的发展46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47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48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49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50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51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B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52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53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食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A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C教育医疗比重说明社保体系完善 D能购买商品说明不再是计划经济54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不仅是正常的现象和规律,而且是推动技术进步、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换代革命的内在的强大的动力,没有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动力,我们今天可能仍然停留在油灯照明、马车运输、用长矛大刀对抗洋枪洋炮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此材料说明()A经济危机在客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B没有经济危机就不会有社会进步C我们应该多制造经济危机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经济危机是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55“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由此美国()A制定了紧急银行法 B颁布了农业调整法C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D兴办了田纳西水利工程56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A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B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D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57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58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59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 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C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 D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60根据长期跟踪监测贸易保护主义活动的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组织的最新报告,从总量上来说,xx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的数量相比于xx多出了50%,同时它也是当年实施的自由贸易措施数量的三倍。就一季度的数据而言,从xx年以来,一般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的数量在50100之间,但xx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50个了。这说明()A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摒弃了新自由主义B经济全球化即将走到尽头C新时期需要建立新型的经济新秩序D民众反全球化的呼声日越渐高第卷(非选择题,40分)6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材料二 民国时期,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历届政府也再次重申这一原则。针对严刑逼供的司法恶习,政府明令“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北洋政府曾先后公布相关法律章程,对律师资格、律师义务等皆做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律师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尽管近代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军事、政党干预司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7分)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13分)玉溪一中xx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历史学科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BCBDAADCCBAABBADDBC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CDCCDCCCBABDBABCDDCD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BAACBCBADCDBAADCBCCC61.(1)特点:重视经济立法;等级差异明显(或司法不公平);重视儒家伦理;凸显皇权至上;体现继承创新。(每点1分,任意四点满分4分)原因: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专制皇权的加强;租佃关系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前朝法律成果。(每点1分,任意四点满分4分)(2)成就:司法独立精神基本确立;人道主义原则有所体现;律师制度初步发展(或法制原则有所贯彻)。(每点1分,共3分)评价:积极方面,推动了司法制度近代化进程;并为后世司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基本适应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3分)局限性方面,受中国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及政府干预司法的影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等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实现,司法制度建设任重道远。(1分) 62. (1)原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和白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黯白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每点2分,共12分) (2)特点: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剧烈变化;伴随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每点2分,共6分)认识:持续发展、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体用合一和中外贯通。(每点2分,任意四点满分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