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6529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2.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3. 只交答卷(或第II卷),第I卷学生带走,以备讲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吉凶由人”。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这表明春秋时期A 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 B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变化C 儒家天命观影响很广泛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2周礼确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如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据此可知A 西周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礼仪制 B 周王借礼乐制强化专制统治C 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诸侯冲突 D 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3秦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A 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C 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 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4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 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 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5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削弱了皇帝权力 B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6近代西方有人把中国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当时主要是为了A 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 B 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制度 D 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7“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 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 B 官员层级设置调整C 文官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 废丞相,权分六部8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D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9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一一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 政权发生更替 B 社会发生转型 C 国力对比变化 D 文化途径迥异10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A 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C 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 D 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1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C 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12“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A B C D13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 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 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 D 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1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A 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 统一征缴,耗时费力C 实行以银纳税,加重人民负担 D 赋役沉重,百姓困苦15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 孟子在齐国遭受到排斥 B 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C 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16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A 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 B 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C 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 D 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17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A 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 B 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C 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 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18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该思想家应是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19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儒家以道自任,而且道、墨、法、阴阳“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这说明先秦士子A 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B 极力倡导道德修养自觉C 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 D 积极宣扬社会变革主张20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后汉武帝强行罢黜百家,独兴儒学。这种思想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A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C 君主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D 统治集团内部治国理念的分歧21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3岁时的朱熹曾和父亲朱松有过一段对话。朱熹问:“父亲,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天之上何物?”一席话问得朱松惊讶不已。下列观点符合成年朱熹对世界本原问题论述的是( )A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B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2刚结束的xx6月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写道: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与上述思想直接相关的思想家有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顾炎武A B C D 23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专制皇权强化 B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民主思想的出现24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25康熙年间,我国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由此可知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C 清代中国已经远落后于西方 D 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校xx(下)第一次月考高xx历史试题 总分表选择题2627总分选择题答案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8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荀子王制材料二: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主张。(10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有哪些局限性?(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2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10分)材料二 开埠以后,上海城市进程使各种专门职业相应出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19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缫丝、轧花、纺织工业的兴起,上海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1895年,在外商船厂的机器工人约5000人。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在国内长期保持着最为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摘编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人口的职业结构所反映的近代上海经济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材料三(3)依据图1-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各时期江南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12分)备注:图1-图3每一幅图中,颜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高。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BDBBDADDBABCD141516171819202122232425DDBBACCABBCB26(1)孟子: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统治者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6分)荀子:君舟民水;君主要施“仁爱”。(4分)(2)发展:提出民权,批判君权。(4分)局限:没能提出新制度的建设方案;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4分)27(1)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4分)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6分)(2)近代商业、金融的出现;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近代工业的形成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上海在近代经济发展中居领先地位。(6分)原因:从事工商业的历史传统;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科技成果传入;洋务运动的重镇。(4分。以上四点回答出三点即可)(3)汉朝长江以南人口极其稀少。(2分)原因:北方是政治经济中心,江南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2分)宋朝江南人口密度超过(或赶上)北方。(2分)原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2分)明朝江南人口密度最高。(2分)原因:手工业、商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出现很多工商业市镇。(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