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5651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看中西文化差异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开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恶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使我们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在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稳健和激进、娴静和跃动、综合和分析的差异。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一分为二,同中求异。上帝不用做整体思考,仅执一端就可以让人类重新繁衍,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深层次看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诺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互借鉴、彼此“扬弃”。使“娴静”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跃动”的西方文化相映,使东方的责任意识和西方的权利思想相辅,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1. 下列关于原文中大禹治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是因为中国人一般认为人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B. 中国的古先帝权衡思索“堵”和“疏”的矛盾,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终于治水成功,这里表现出的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综合。C. 大禹治水精神在中国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华民族自省、自律的集体本位主义,并进一步形成了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D. 大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辞妻别家,三过其门而不入,体现了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重社会责任的民族文化传统。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观禁锢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完全不能适用于现代社会。B. 西方文化着重强调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文化发展,但也造成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C.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千年来双方相互借鉴、彼此“扬弃”,才生成了当前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D. 靠神的启示,诺亚建方舟渡过了洪水灾难,这一方面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要向上帝忏悔自己提供了恶劣的先例。3. 大禹和诺亚的故事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诺亚借方舟避开灾难,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一消极逃避一积极抗争,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B. 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核心侧重于激进、跃动和分析。C. 大禹治水暗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在宇宙中有独立的价值;诺亚方舟表明上帝是绝对存在,人从属于上帝。D. 西方文化充满躁动和遐思,同中求异,使得思潮蜂起、理论迭出;中国文化稳健娴静,异中求同,更认可整体观念。【答案】1. C 2. B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中大禹治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原文“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可以看出,“自省、自律”不是“集体本位主义”的定语;“进一步形成了”也不对。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完全不能适用”太绝对;C项,“千年来互相借鉴才生成”错,因为“引导我们,启发我们,促使我们相互互借鉴、彼此“扬弃”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D项,“恶劣”错,原文“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恶提供了先例”曲解文意。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大禹和诺亚的故事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A项,“一消极逃避一积极抗争”错,都是抗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隔河柳忆明珠小城有河,河边有柳,柳外有人家,人家屋顶上也有我家的一片烟霞。那时候,我经常独自沿河溜达。清早或傍晚,出我家迎河的后门,沿河这岸,向前,过桥,到河那岸;再向前,再过桥,又转到河这岸。靠近我家的一段河道上,距离不等地排列着四座桥。我的散步,往往以绕遍这四座桥为一个回次。这样就从河两岸串连成一条“弓”字形的线路。两岸绿柳成荫,间有杂树生花。朝朝暮暮,我都在“傍花随柳过前川”,颇有点悠然自得。我对这条河倾注着深深的爱恋。尤其喜欢两岸的柳,婀娜临风,缱绻缠绵,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枝一叶总关情”那句话。柳是水边风景的主体,有了柳,轻摇的小船和半露的红楼,才分外地点缀得宜,连水底琉璃世界若无柳的影荡漾其间,也会变得冷漠荒寂。早些年,我曾写过一篇后门小景,文中说到由于我居家临河,一出后门,便可见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兴许还会碰上“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地处吴头楚尾,虽然不可能“窗含西岭千秋雪”,但“门泊东吴万里船”,却是司空见惯。曾有一位编辑远道见访,她说除了向我组稿,还要现场考察一下这地方,是否真像我在后门小景里所写的那样优美。我只不过借用了杜甫的三句诗,又何曾为我寄寓的这片土地妄赞一词!既然她满腔热情而来,我便不可不顺应她的要求。于是我陪她沿河而行。待走完了一个“弓”字,我问她观感如何,她十分肯定地回答:“漂亮,这地方很漂亮!”我心里却很抱歉,因为其时已近深秋,霜凋碧树,两岸的柳林,在寒风里摇动稀疏的枝条,境况颇为凄清。我希望能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有所补偿,便说:明年春天请你再来吧,来这河边看柳。最好在早春,有句谚语:“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第二年的五九、六九,她没有来。她当然不会来,柳有什么不寻常,何必到这河边看?又不是洛阳的牡丹花!但,在我则不然。因为我喜欢这条河,喜欢这河边的柳。特别在五九、六九的季节,大清早,沿河闲步,猛抬头忽见对岸柳林,经过一冬酣眠,像是睁开了睡眼,枝头浮现出一片微微的绿色。不,是绿意,惺忪的、朦胧的,似乎还徘徊在梦境的边缘,尚未完全醒转来的一片绿意。我每见到这景象,便企图试加描述,总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儿。我终于寻到了一句绝妙好词,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那句谚语:“五九、六九,隔河看柳。”它似乎什么也没说,只是顺手一指:“看!”但这看,有季节五九、六九;有间隔河。这在你的眼中才可能发现浮动在柳梢头的那片绿意惺忪,朦胧,虚无缥缈而生机勃发。中国诗歌中表现草木初萌景象的名句,如“绿柳才黄半未匀”、“草色遥看近却无”等,直写绿、黄和远、近,仍嫌拙笨。民谚八字,超以象外,渺乎言之,而绿、黄、远、近,自寓其中,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最妙的,应属“隔河”两字。在看柳的人与柳之间,如果仅仅拉开距离,一百步,二百步,那也不见得有什么意味。距离中间须有所隔,隔,产生距离以外的东西。隔山、隔墙、隔乱石堆,都是隔;对于看柳而言,最合适的还是隔着一条河。盈盈的波光如美目流眄,这隔,对于柳,无论当它梢头初绿,或柔丝渐长,或暗可藏鸦,都是不可取代的美丽的映衬。因而也是看柳所不可或缺的一隔。此岸的柳到彼岸看,彼岸的柳到此岸看。可即而不即,宁愿隔河相望,此中微妙,但可心领神会而已!又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季节,我迁离那小城已四年之久,_4_此地也有河,河边也有柳,也可以让我隔河看去,但,我似乎毫无兴趣了。要知道,小城的那条河,跟我关系非浅。“文革”期间,我作为被“揪”出来的“牛鬼”或“蛇神”之一员,被发落到开河工地上“劳动改造”。这条河的诞生,我出过一把力。以后河边栽上柳,柳很快成了林,我又成了河边上的一个看柳的人。当时怎想到我参与开挖的这条河,竟成全了我“隔河看柳”的缘分?现在我离开了我参与挖的那条河,便失去了那河的一隔,也就失去我想望中的柳了!(选自白下晴窗闲笔,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开头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把河、柳、人家、烟霞组合在一起,文笔简洁淡雅,层次清晰,画意盎然,感情深挚,给人美好的感受。B. 文中写编辑来访,一方面借她之口从侧面表现小城景色之美,另一方面引出下文对“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描绘和对其情致的揭示。C. 本文结尾叙写作者在“文革”中的一段特殊经历,补充交代作者曾经生活过的小城带给作者的伤害,这为前面各段的描写和叙述笼罩上了阴影。D. 文章的语言生动有味,比如“它似乎什么也没说,只是顺手一指:看!”使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民谚“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绝妙的意味。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1)婀娜临风,缱绻缠绵,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枝一叶总关情”那句话。(2)我只不过借用了杜甫的三句诗,又何曾为我寄寓的这片土地妄赞一词!6. 文中揭示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妙处,“河”和“柳”有什么样的关系?结尾写“又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季节”,我却无心隔河看柳有什么用意?【答案】4. C 5. (1)柳姿态美好,含情脉脉,它的一枝一叶都激起人的喜爱之情(招人喜爱)。(2)我寄寓的这片土地确实风物优美;我借用杜甫的三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它的美,没有任何的浮夸。 6. 第一问:柳,是河边风景的主体,是观看对象的主体;河,使看柳的人与柳之间有所隔,盈盈的波光映衬着柳的风姿和神韵。第二问:与以前在小城兴味深长地隔河看柳形成对比,表达此后无缘隔那河看那柳的怅然,更加突出对小城的热爱和眷恋。【解析】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补充交代的是作者与曾经生活过的小城里的河和柳的缘分,并不是“小城带给作者的伤害”,这也没有“为前面各段的描写和叙述笼罩上了阴影”,前文的描写和叙述是明朗的。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方法是关注表达技巧,明确此技巧用以陈述的对象的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由浅入深分析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引申义。比如(1)句中“婀娜临风,缱绻缠绵”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柳姿态美好,含情脉脉的特点;“不能不令人想起”的意思就是总让人想起,想起什么?想起“一枝一叶总关情”那句话。什么情?代入语境,可以推断是“激起人的喜爱之情(招人喜爱)”。根据这些思路,然后整合表达,答案就出来了。(2)句抓住“何曾妄赞一词”这句理解,这深层义是指我不曾妄赞,没有任何的浮夸。再引申理解,就是确实有那么美值得赞美,就是我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它的美,说明我寄寓的这片土地确实风物优美。这样整合一下,可以得出答案。6.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是考查鉴赏评价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第二问是考查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一问是问意象“河”和“柳”有什么样的关系,回顾原文三五节,作者阐述隔河看柳的原因。抓住关键词进行筛选概括整合,第三节中“柳是水边风景的主体,有了柳,轻摇的小船和半露的红楼,才分外地点缀得宜,连水底琉璃世界若无柳的影荡漾其间,也会变得冷漠荒寂”,可以提取概括:“柳,是河边风景的主体,是观看对象的主体”;“而最妙的,应属隔河两字。在看柳的人与柳之间,如果仅仅拉开距离,一百步,二百步,那也不见得有什么意味。距离中间须有所隔,隔,产生距离以外的东西。隔山、隔墙、隔乱石堆,都是隔;对于看柳而言,最合适的还是隔着一条河。盈盈的波光如美目流眄,这隔,对于柳,无论当它梢头初绿,或柔丝渐长,或暗可藏鸦,都是不可取代的美丽的映衬”可以概括整合为“河,使看柳的人与柳之间有所隔,盈盈的波光映衬着柳的风姿和神韵”。第二问,写“又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季节”,我却无心隔河看柳有什么用意?可以从结构安排上和思想内容、主旨情感上回答,最后一段“我迁离那小城已四年之久我似乎毫无兴趣了”与以前在小城兴味深长地隔河看柳形成对比;“小城的那条河,跟我关系非浅”“现在我离开了我参与挖的那条河也就失去我想望中的柳了”现在“毫无兴趣”表达情感是表达此后无缘隔那河看那柳的怅然,两者对比,表明作者对小城的深情,即更加突出对小城的热爱和眷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统计快报显示,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率最高,比上年增长1548,总投入为2802亿元。同时,各教育领域教育经费总投入均有所增长: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976;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5,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2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7。(摘自2017年5月4日光明日报,记者杜冰)材料二图1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与公共财政支出省际差异变动趋势注:(1)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省际差异系数由研究者计算得到;(2)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它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关键统计指标。差异系数越大,代表数据离散程度越高;反之,数据离散程度越低。下同。图1呈现的数据表明,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变动趋势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12年期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20132016年期间,省域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差距略有扩大。总体而言,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系数在053066之间,且各年份均高于公共财政支出省际差异系数。图2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省际差异图2呈现的数据表明,20042016年期间,我国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呈缩减态势。与生均教育事业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更大。与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分布特点不同,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上高于普通初中,不过自2013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已显现出下降趋势。图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历年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异图3呈现的数据表明,与义务教育的变动趋势不同,20042016 年期间我国高中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距特定年份呈扩大趋势。与中等职业学校相比,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距明显更大,不过自2015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渐趋缩小。如何缩小省际差距?首先,推进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均衡分配,完善以公平目标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其次,优化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完善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监测与评价体系。再次,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完善公共财政教育经费长效保障体系。(摘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陈纯槿)材料三从整体看,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体现为整体中的局部短缺。首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在一些教育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仍有提升空间。教育是解决好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补齐短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抬高底部、夯实基础。其次是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从各层级看,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教育是提升未来劳动力素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基础。因此,解决好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平衡与协调问题,是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摘自2018年1月23日光明日报,作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安雪慧)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据光明日报报道,2017年“五一”前后,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B. 教育部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整体上呈较快增长的态势,但各层次之间增长速度不均衡,高中(含中职)教育经费增长相对较慢。C. 学者陈纯槿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材料二中三个图表中的数字都是政府公布的。D. 光明日报作为一家中央级平面媒体,持续深入报道我国有关教育方面的新闻、刊载学者的深度研究文章,充分彰显了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据统计,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近十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异系数也降到了十三年来的最低水平。B. 观察图1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和图2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省际差异系数变化曲线发现,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较小。C. 从图2和图3的数据曲线走势看,2004年到2016年间,我国的省际差异系数在义务教育阶段整体上呈缩减趋势,高中阶段某些特定年份则呈扩大状态。D. 材料二中的三个统计图表告诉我们,省际差异系数越大,意味着各省间实际投入的相应财政经费的差别越大,不同地域和不同教育层次结构的不平衡也就越大。E. 解决教育经费的均衡问题,既要完善以公平目标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又要优化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还要厘清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9. 解决我国当前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C 8. CD 9. 可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解决中西部、农村等贫困地区公共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解决不同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有利于夯实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补齐短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析】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材料二中三个图表中的数字都是政府公布的”错误,材料二图一下面的“注”明确说,“省际差异系数由研究者计算得到”。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 项,“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异系数也降到了十三年来的最低水平”的结论不准确,从图2可见,初中阶段的省际差异系数在2012最低,是055;B项,“较小”错,从图1和图2中的数字大小即可看出,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应该更大一些才对;E 项,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应是“进一步厘清”,表述不当。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此题是筛选、归纳概括“解决我国当前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意义”,答题前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然后找到属于意义阐述的句子和语段,然后组织语言。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 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主要检索区间是材料三相关内容。材料三可以从“首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这个角度内容得出答案: 可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解决中西部、农村等贫困地区公共资源短缺的问题。有利于夯实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补齐短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其次是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这一角度内容和“因此,解决好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平衡与协调问题,是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句子里提取概括,合并,可以得出答案:可以解决不同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苗晋卿,上党壶关人,进士擢第。开元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晋卿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天宝一载春,御史中丞张倚男参选,晋卿以倚初承恩,欲悦附之,考选人判等凡六十四人,在其首。众知不读书,论议纷然。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上怒,晋卿贬为安康郡太守,张倚为淮阳太守。敕曰:“门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仍以托人。”时士子皆以为戏笑。天宝三载,转魏郡太守,居职三年。上表请归乡里。既至壶关,望县门而步。小吏进曰:“太守位高德重,不宜自轻。”晋卿曰:“父母之邦,所宜尊敬。”大会乡党,欢饮累日而去。又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授子弟。及朝廷失守,衣冠流离道路,多为逆党所胁,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既收两京,以功封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肃宗晏驾,代宗践祚,诏晋卿摄冢宰。晋卿上表恳辞曰:“臣以昔者天子居丧之时百官听于冢宰者,盖君幼小。又士或墨,时遇金革,岂非衔恤,谓义在断恩。一日之内,万务在中,须达宸聪,始成国政。特乞陛下遵遗命,三日而听政。”上号泣从之。时晋卿年已衰暮,又患两足,上特许肩舆至中书,入阁不趋,累日一视事。永泰元年四月薨。太常议谥曰懿献。初,晋卿东都留守,引用大理评事元载为推官。至是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怀旧恩,讽有司改谥曰文贞。大历七年,令配享肃宗庙庭。(节选自旧唐书苗晋卿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B. 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C. 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D. 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京:中国古代多个朝代有设立“政治副中心”的制度,这就是“陪都制”,也叫“两京制度”。B. 食实封:唐朝封爵其实既无疆土也无封户,只有加实封者,才能实际享用其封户的租赋。C. 墨:古代皇帝驾崩,举国皆哀,臣民要为国君服丧,按规制,丧服为黑色,叫“墨”。D. 配享:经批准把功臣的牌位供奉在皇家(帝王)的宗庙里接受祭拜,就叫“配享”,这是一种很高的礼遇。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苗晋卿主持科考,欺君遭到贬谪。他为了攀附御史中丞张倚,竟然把张倚不学无术的儿子录取为第一名,此事惹怒了玄宗,他被斥责贬官,一时传为笑谈。B. 苗晋卿不忘乡里,出钱资助乡学。他是上党壶关人,对待故土非常恭谨,望见城门即改为步行,与乡亲们数日欢宴,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作为开办乡学的本钱。C. 苗晋卿三朝为官,名望雅重当时。他活跃于玄宗、肃宗和代宗年间,曾经力辞百官之长;他上年纪后,又得了脚病,入阁不便,皇帝特许他不用快步急走。D. 苗晋卿殁后改谥,有赖元载之恩。谥号是对人功过的评价;苗晋卿当年提携过元载,他去世后,元载感念他,劝说有关部门为他改了一个更为嘉美的谥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2)及朝廷失守,衣冠流离道路,多为逆党所胁,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应选的人中有人向他告发某些人索要好一点的官职,即使说了数千字,有的人还言辞颇为激烈,苗晋卿也绝对包含容忍他们,没有一点发怒的神色。(2)等到朝廷失守,士大夫们到处流亡,很多人受到叛贼的胁迫,苗晋卿偷偷逃入山谷,往南投奔金州。【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了解句子意思:有一名叫苏孝愠的人,曾任范阳蓟县县令,侍奉安禄山,把此事详细告诉了安禄山。安禄山受到特别的恩宠,可以随时晋见皇帝,因此上奏了此事。玄宗把录取的人全部召集起来,到花萼楼亲自考试,及格的不到十分之一二;而张奭手持试卷,一天下来没有写一个字。先读懂大意,根据一事一断开,前面几处没有区别,而“禄山恩宠特异”主谓结构不断开,排除AC,“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意思是“玄宗把录取的人全部召集起来,到花萼楼亲自考试,及格的不到十分之一二”,根据大意,可以选出B项。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知识的理解与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联系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C项,按规制,臣民的丧服为白色。从文中苗晋卿的话语中可推知,当时有人穿黑色的衣服,是因为处于战争年间,并非内心不敬,而是特定情况下一种表达悲伤的替代方式。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受到皇帝斥责的是张倚,而非苗晋卿。张冠李戴。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翻译。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得分点:(1)“诉讼”:告发。“虽”:即使。“含容”:包含容忍。“愠色”:发怒的神色。(2)“衣冠”:士大夫们。“流离”:流亡。“为所”:译成被动句。“潜遁”:偷偷逃。参考译文: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考中进士科。开元二十三年,升任吏部郎中。苗晋卿性情谦恭温顺,应选的人中有人向他告发某些人索要好一点的官职,即使说了数千句话,有的人还言辞颇为激烈,苗晋卿也绝对包含容忍他们,没有一点发怒的神色。二十九年,就任吏部侍郎。天宝一年春季,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参加考选,苗晋卿因为张倚新得皇帝的恩宠,想要取悦依附于他,参加考选被录取的共有六十四人,张名列第一。人们都知道张不读书,议论纷纷。有一名叫苏孝愠的人,曾任范阳蓟县县令,侍奉安禄山,把此事详细告诉了安禄山。安禄山受到特别的恩宠,可以随时晋见皇帝,因此上奏了此事。玄宗把录取的人全部召集起来,到花萼楼亲自考试,及格的不到十分之一二;而张手持试卷,一天下来没有写一个字。皇上大怒,把苗晋卿贬任安康郡太守,张倚贬任淮阳太守。下诏书说:“在家庭之内,不能教导儿子;考选升调之时,却托人求情。”当时的学子都把此事作为笑谈。天宝三年,转任魏郡太守,任职三年。他上表请求回家乡。到了壶关,看见县城城门立即下马步行。随行的小官吏进言说:“太守位高德重,不应该自我贬低。”苗晋卿说:“到了父母所在的家乡,应该表示尊敬。”他在家乡大举会集乡亲,设宴欢饮了数天才离开。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三万钱作为乡学的本钱,用来教育家乡子弟。等到朝廷失守,士大夫们到处流亡,许多受到叛贼的胁迫,苗晋卿偷偷逃入山谷,往南投奔金州。恰逢肃宗到达凤翔,下手诏追苗晋卿赶赴皇上外出停驻的地方,当天拜任他为左相。两京收复之后,因功封韩国公,享受实封五百户。肃宗去世,代宗即位,下诏让苗晋卿代理冢宰。苗晋卿上表恳切推辞说:“臣认为古时天子服丧期间百官之所以听命于冢宰,是因为君主幼小。而且士大夫有的穿黑衣替代丧服,是因为遇到了战争,并不是心中没有悲痛之感,而是认为有道义断除恩情。一天之内,事务繁多,需要陛下听察,才能使国家正常运转。恳切请求陛下遵照遗嘱,三天之后上朝听政。”皇上号哭着听从了他的话。当时苗晋卿已到垂暮之年,又得了脚病,皇上特地允许用轿子把他抬到中书省,进入阁内不用快走,许多天去处理一次政事。永泰元年四月去世。太常寺议定谥号叫懿献。当初,苗晋卿任东都留守,引荐任用大理评事元载任推官。这时元载任中书侍郎、平章事,怀念过去的恩德,婉言劝告有关部门改谥号叫文贞。大历七年,命配祭肃宗庙。(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月夜泛舟刘著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传邮 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 老却人。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 作逸民。【注】刘著:安徽皖城人,北宋遗民,后仕于金。 传邮:上传下达的文件、书牍。区区:庸庸碌碌。尧封:相传尧划天下为十二州,每州表封一山,以作祭祀。后以“尧封”称中国的疆域,或故国。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取陶渊明笔下“无心以出岫的云”的意象,寄寓作者遭逢宋金易代的感慨:世事变迁,人世浮沉就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定。B. 第二句使用典故,以出使北朝被扣留,终生不能南归的南朝诗人庾信自比,“南朝”“北朝”两词对举起到了强化情感的作用。C. 颔联描述作者的公务活动状况和内心感受,“扰扰”“区区”的使用不仅有叠词的音韵效果,更收描述真切、表意强烈之功。D. 颈联由远及近写泛舟所见的优美景象:两岸青山绵延流转,身侧白鹭傍船翩飞。但从诗歌抒情的角度看,应是以乐景衬哀情。E. 诗人像李白、苏轼等古来许多文人那样在月夜泛舟、独酌,是因为置身月下就似“到了另一世界了”(朱自清荷塘月色)。15.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 AD 15. 国家破亡,人世漂泊的悲痛。首联写祖国灭亡、异朝为臣的屈辱,悲叹自身如孤云漂泊,无依无凭。对公务繁冗、官场庸俗的厌烦。颔联写文书繁多终日碌碌,应对庸俗僚吏让人心灰意懒。暂得摆脱公务、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绘了月光照耀的优美山景,傍船飞掠的白鹭轻姿,表达了诗人暂时摆脱俗务的喜悦心情。对故国的眷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句“暂向尧封作逸民”,诗人特称早已沦陷的中原为“尧封”之地,宁做故土的隐逸之民,而不愿仕宦金朝。【解析】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A 项,陶渊明笔下的“出岫”云蕴含着无心无意、自然自在的意味,而本诗首句中“出岫云”则是无根无倚、漂浮不定的意象,寄寓作者对浮世变迁的感慨,二者大异其趣。D项,颈联不是“以乐景衬哀情”,厌烦官场俗务的诗人徜徉于青山碧水间,体验到的是难得的解脱的愉悦,句中“不厌”“相亲”更是诗人喜爱之情的直接表露。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句,“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悲叹自身如孤云漂泊,无依无凭,异朝为臣。得出答案国家破亡,人世漂泊的悲痛。颔联“扰扰”“无虚日”“区区”“老却人”,饱含作者厌烦的感情倾向,得出答案对公务繁冗、官场庸俗的厌烦。抓住景物形象特点“青山”“白鹭”色彩鲜明欢快,“看不厌”“自相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透出喜悦轻松,得出答案暂得摆脱公务、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抓住注释和尾句“暂向尧封作逸民”。得出答案对故国的眷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便粉身碎骨也绝不改变志向的两句是:“_。”(2)韩愈在师说中表示古圣先贤远超众人,尚且从师就教;现在的一般人,“_”,却耻于从师,所以他们和圣贤便有了天渊般的差距。(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通过想象描写了快马加鞭,万箭齐发的战争场面,表达了自己“_”的人生使命和理想追求。【答案】 (1). (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解”“兮”“惩”“矣”“赢”“生”“身”。三、语言文字应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平时夸夸其谈,显出自己很有能耐的样子,遇到一点事情就期期艾艾,摆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这样的人怎么会讨人喜欢?王明远刚到山区支教时,看到赵家洼小学里课桌椅那么破旧,孩子们穿的衣服捉襟见肘,那时便萌生了要帮一帮他们的想法。神秘潜艇装备北海舰队,对中国海防力量来说简直是为虎傅翼,外媒纷纷发文猜测该型号潜艇的功率和潜航里程。1995年,朝鲜平安北道发大水,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灾民嗷嗷待哺,媒体引述朝鲜劳动党组织部的说法称,现阶段是朝鲜的“苦难行军”时代。汉赋铺陈排比,文辞瑰丽,错彩镂金,散韵相间,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篇末往往加上一个“讽谏”的结尾,即所谓“劝百讽一”。当前越野车市场品牌众多,在紧凑型 车中,日产公司的“奇骏”是一款硬派车型,若论性能优越,该车型当仁不让。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句中并不是指口吃,而是强调其遇事缺乏决断,犹疑无从下手。捉襟见肘,意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借以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亦比喻资金、物质条件以及能力上的匮乏或欠缺。正确。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褒贬失当。嗷嗷待哺,原指小鸟饥饿时叫着,等待母鸟来喂食。比喻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也比喻处境极为困难,亟待救济、援助。多形容灾民饥饿的惨状。正确。错彩镂金,错:涂饰;镂:雕刻。涂绘五色,雕刻金银,装饰得十分工丽。形容诗文的辞藻十分华丽。正确。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点睛: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文件指出,到2020年底各学校要逐步建立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将垃圾分类知识与课堂内容结合。B. 前几天,一辆载有中国游客的大巴在从泰国甲米驶往攀牙的途中,车祸发生了,据初步调查,事故原因可能是司机疲劳驾驶。C. “纸上教学”引申自“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的是一些像赵括一样在网上传授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其实对这类知识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层面。D. 不少外国游客,在春节期间专程到中国旅游,体验过节的热闹氛围,“中国年”正逐渐被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认可,成为全球共同的节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 项,成分残缺,在“生态文明教育”后加“机制”。B 项,中途易辙,“车祸发生了”改成“发生了车祸”。C 项,语序不当,“像赵括一样”放在“其实”后面。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临行前,朋友小雷奉告我归家路途遥远,又是返程高峰,一定要谨慎小心,注意安全,到了家要给他打电话报个平安。B. 周经理,我初来乍到,有不少地方都不熟悉,业务方面也不熟练,如果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周到,还望见教。C. 他能在公司股东会议上力排众议向我进言,指出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欣赏这样的人。D. 李欣在订货会上遇到了老同学王兵,便说“久仰,久仰,大学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今天再见到你,咱们一定要一醉方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B项,见教,客套话,指让对方指教自己。正确。A 项,奉告,一般用于自己对别人说。C 项,进言,用于自己向别人提建议。D 项,久仰,仰慕已久,一般用于初次见面时。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的可喜氛围中,穿汉服、行跪礼、女德班、退学读经等闹剧时有所闻。须知传统文化是古人解决他们面对的时代问题的智慧结晶,彼一时此一时,无异于刻舟求剑。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我们要弘扬的,不应是那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旧形式,。【答案】也出现了一些让人警惕的现象把传统文化直接拿来解决当代问题而应是适应现代的传统文化精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文段表述结构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关键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此题中第一个空,要根据后文关键词语“闹剧”的感情色彩和“穿汉服、行跪礼、女德班、退学读经”几个不合理的表现去推理,应该填写“也出现了一些让人警惕的现象”,领起下面现象列举。第二个空,根据后文“无异于刻舟求剑”推知应该填写现在怎么对待传统文化的,所以应该填写“把传统文化直接拿来解决当代问题”。第三个空,可以根据前“不应是”关联词语,可以推断是“而应是”;由“格格不入”,推知后文应该是“适应现代”, 由“旧形式”,推知后文应该是“传统文化精华”,对比推断。21. 在“汉语盘点2017”活动中,“享”当选年度国内字,“共享”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请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共享经济”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共享经济本质上仍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供给方、需求方和交易(共享)平台等三项基本条件。其一,社会上的商品、服务等资源的所有者,在特定时间内让渡其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其二,消费者不必拥有资源的所有权,却可以分享其使用权,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其三,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平台起到整合资源、匹配消费需求的功能。【答案】共享经济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社会上闲置的商品、服务等资源,分享其使用权,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经济活动。.点睛: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 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 即: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 有的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种概念) ”的形式。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鲁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古今名人灿若星辰,无数名句化育世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件事会使他幸福,那就是奋斗。如果没有奋斗,那么他的一生只是坐了一列火车来这世间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而且还未好好感受就离去了这是他们最为悲惨的。有奋斗的人,会无比自豪,可以骄傲地仰着头说,看,我多么幸福。他们往往是世界上最繁忙,活得最紧张,可能成功最多的人。没有比成功让人满足的了,成功会有收获,荣誉,幸福感与之俱来。他们不同于为了圆对别人撒的谎:他是多么的幸福,和幸福失之与臂的人。有的人说:“我空有一身豪气,为何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主要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为了梦想去的努力。可能他只是在跑步时起点时夸夸其谈,而到了跑道的一半感到体力不济就放弃或回头。还在一边假惺惺地“劝”别人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等类的推词。为自己放弃找理由后还在嘲笑其他努力的人。好像为了让人看了感到他是多么的明智,可是人们往往会对他厌恶,甚至反感。也会有人说:“为什么我去奋斗了,还是得不到我所希望的幸福?”而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确实去奋斗了,可没用巨大的力气去完成。就好比一只外貌比较凶残的狗在它的猎物面前几乎只是疯狂地狂吠而没有搏斗;一只外强中干的驴遇到虎然后低下了平日显得无比高贵的头,连大气都不敢喘。而他们是去努力了,这是不可置疑的。可他们没有奋斗,或者奋斗不力。距离幸福有一步之遥而停了下来,还是在最后冲刺时猛地停止了下来?放弃了最后的“一步之遥”,眼铮铮地看着别人获得了本属于他们的成功与幸福。还有的人说:“我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勇于拼搏的心。只朝着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方向冲刺,可为何还是无法收获的幸福。”这可能有很多种情况,在正要熟的米饭上放一瓢冷水,要么就是火或电给吹灭或者是停掉了,而使前功尽弃。而另一种可能就是他的内心的目标不够大,或者不自量力太大。有位伟人说:“心有多大,天有多大。”而无法满足他的“幸福”标准。同理,在同样的两个梦想之间,大多数人则会选择小的梦想。人类的始祖第一次遇到野兽时,敢于拼博才有生命,才有现在的我们。生与死大多数人会选前者可他们中的一批人又不愿意为生做出拼搏。幸福、事业和成功每个人都想要拥有的。而只有拼搏才可能得到这一切,否则不管你再高贵的出身也终究会成为一个比平凡的人更加平凡的人。梦想、努力和奋斗,没有功底又怎么可能会成事实呢?就好像冰心的一首诗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现她现时的明艳!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文,所以,让我们拼搏而奋斗吧!幸福是奋斗的奖状!【解析】试题分析:该则作文材料的主体部分由六个名言警句组成,从古至今依次排列,具有言浅理明的特点,每句话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意义,写作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在理解上述名言警句的基础上,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