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第3课 为了忘却的记忆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2404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第3课 为了忘却的记忆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第3课 为了忘却的记忆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第3课 为了忘却的记忆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了忘却的记忆论思考有一句谚语:“愚人天天感到无聊,智者时时都在思考。” 是的,因为思考确实能使人成熟,使人深刻,使人臻于完善。没有一个聪明人是不擅长于思考的。思考将使人感到自己并没有辜负光阴,辜负生活,辜负人生。思考,更有一种神奇的效能,当你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行进的时候,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情况顺境或者逆境、白天或者黑夜只要你有思考的习惯,你都可以开动起你那聪明的思维器官,抓住构成你生命的一分一秒提倡思考,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放松实践?不!实践总是第一位的。因为实践是思考的保障。人的思考有何不同?智者想的是进取,愚者想的是侥幸。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假如人与自然界一样也有春华秋实的话,那么,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有可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的喜悦。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总是和他的理想、追求,以及他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良好的素质,可以使人的思维活动得到升华。微感言:_,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汉王充论衡感虚篇赏读: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愚公移山,感动了玉帝;程门立雪,感动了老师;韦唯唱的一曲爱的奉献,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赏读: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学会一种小小的技艺。这句话说明一个人不能靠家里的财产过日子,而应该学会一些技能,掌握谋生的手段,能够自食其力,这样才靠得住。今天,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起码的。薄技:微小的技能,常用来谦称自己的技艺。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赏读:羽毛未长成的鸟,不能够飞得高远。喻指国家的实力不强大就不可以征服四方。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学识修养不够,不可以担当起重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赏读:水太清净了,没有鱼能够生存;人过于苛察,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徒:追随者,朋友。一、作者视窗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人间鲁迅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虚伪、保守和愚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怕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昧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表达无遗了。世间的一切纪念物,丝毫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二、写作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不屑()豪绅()吮血()挈妇()客栈() 镣铐() 爱憎() 譬如()冯铿() 永诀() 寥寥() 缁衣()艺苑() 涅槃() () 被褥()禁校血累解揣答案xishnshnqizhnlioznpknjuliozyunnipnrjn/jnxio/jioxu/xili/li/liji/ji/xichui/chui/chui2辨形组词答案寥/廖偈/蝎缁/辎眷/誊雏/刍竦/耸赎/渎/椟/牍/黩惴惴/湍/揣/端3近义词辨析轻率草率二者同为形容词,形容做事的态度缺乏思考,粗心大意。草率:着重指在过短的时间里草草地了事,不细致,粗枝大叶。可以说“草率从事”。轻率:着重指不慎重,随随便便。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例句1:签了合同之后才发现,自己太_了。例句2:我国“80后”_结婚又_离婚的人数持续走高。搜集收集搜集:侧重于为某种目的,去主动到处寻找,积累的过程。收集:使聚集在一起,一般是指平时的习惯性收藏积累。例句1:金属粉尘_后如何处理呢?例句2:只有广泛、全面地_信息,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活动和决策对象发展的全貌。答案草率草率轻率收集搜集4词语解释素不相识:_明珠投暗:_情随事迁:_斩钉截铁:_急于事功:_郑重其事:_挈妇将雏:_答案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比喻怀才不遇,或珍贵的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迁,变动,改变。思想感情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喻说话、办事果断坚决,明快利落。急着要取得成绩或成就,含贬义。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带着妻子和孩子。一、文本助读【内容概览】这是一篇著名的悼念性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五烈士生前的交往、友谊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激愤地揭露和控诉当局用“刺刀”“围剿”革命文人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要严密”的黑暗统治,深情地讴歌了五烈士坚贞不屈的崇高操守,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不断地斗争”,“继续前进”。【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1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忘却”和“记念”?答:_答案“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考点链接】标题含义解读: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除了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领:(1)理解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有的标题直接提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文章标题形象暗示主题;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懂得了这些关系,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抓住标题的含义。(2)透过表象,善于联想。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其标题除了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含义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3)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阅读文章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提炼出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而文章中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集锦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要对文本仔细琢磨,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主旨来思考,切不可脱离文本,脱离主旨,从字面上去生硬理解。2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作者却收放自然,使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答:_答案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是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连有关材料的。从作者的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同时,在顺序安排上,作者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则消息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遇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有力地深化了叙述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3文中第16段有三处用了“疑心”一词,这三处“疑心”该怎样理解?答:_答案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词,正好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不相信人是会骗人的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4作者是运用哪些材料、抓住哪些特点来写柔石的?答:_答案柔石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三、师生探究本文有三处用典,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答:_答案第一处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第二处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第三处是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运用这三则典故,作者是有其目的的。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控诉。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作者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的精神。结束全文时,作者又用向秀的名作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进一步揭露反动统治的极端黑暗腐朽,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一、文本审美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从总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第一部分着重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而这些议论又是在叙述了文集的由来、委婉地表达了这两本书非同寻常之后进行的,这就更加自然贴切。第二部分集中写柔石,同样是夹叙夹议。如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表明了柔石是作者遇到的在当时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仅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字,就揭示出柔石的耿直忠诚的性格,并用“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一句简短的议论,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这些议论也都是在对柔石的一些具体行动的记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更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官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这一段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大有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文章第五部分,作者用强烈的抒情语句,同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进一步表达了对烈士们被杀害的悲愤之情。二、写法迁移【角度】看看我们的年轻人,还有几个人会主动拿起书,像读郭敬明、读韩寒、读张小娴、读网络小说那样,彻夜不眠,爱不释手地读完鲁迅的全部作品?除了少数几个愤青,还有人在鲁迅的作品里寻找做人的出路,学着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吗?是鲁迅过时了,还是我们青年人的兴趣转向了,还是我们的世界现在已经不需要鲁迅了?【我来练笔】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答:_答案示例我们今天继续用发自肺腑的语言赞扬、呼唤鲁迅,不是因为鲁迅需要我们宣传,而是因为我们需要鲁迅支撑。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告诉我们,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掀翻那张摆人肉宴的桌子”,制止延续到今天的,已凝固成价值观了的“吃人”习俗。何谓“吃人”?笔者理解就是恩格斯讲的“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称其为人”。而今天的中国,不还是这样一个为GDP消费着人的国家吗?只要“人肉的欢宴”还在继续,那么鲁迅的精神就会继续鼓舞着我们。我们说,只要有虚伪,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只要有专制,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只要有奴才的育成,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只要有不平等,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只要有民族的危机,我们就还需要鲁迅。中国需要当代的鲁迅!鲁迅先生已经千古,我们谁都唤不醒他。于是,再贡献一个鲁迅般人物的责任,就历史宿命地落在我们当代青年肩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