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2215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VI)本试卷分第I卷( 阅读题)和第II卷 (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1.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按题目序号完成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答题卡的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D.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舌苔上的记忆雷抒雁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 “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 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卷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5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5分) 6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1958 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 500600 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 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 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1959 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1963 年 3 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 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 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 50 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 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 1 期第 1 至第 5 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 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相关链接】自 1963 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 500600 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E自 1963 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9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以孝闻。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上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逼京师,僖宗仓皇出幸。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廪无颗粒,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选自旧唐书杜让能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B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C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D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六部还包括吏、礼、兵、刑、工。C“拜、迁、进阶、兼”这几个词都表示官职的提升。 D食邑,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沙陀军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让能听到发生祸变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B杜让能有谦逊精神。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C杜让能镇定地面对危局。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时,朝廷官员大都归附,僖宗皇帝束手无策,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解决了危机。D杜让能敢于提不同意见。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诫官员时,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丁母忧,以孝闻。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5分) (2)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15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最后一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流下眼泪的句子是 。第卷 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地突然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却在雨中从容“执勤”。在荆柯刺杀秦王的时候,众多大臣袖手旁观,除了自己手里没有兵器之外,更多还是缘于贪生怕死的本性。经过附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计算机专业的张强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突出的陈冰到复旦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当衡水市民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难道不羞愧吗?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ABC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7日签署一份关于难民和移民政策的行政令后,美国暂停所有难民入境,以便对难民进行详细的背景核查。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C屈原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来象征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艳丽,光彩照人!D“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黄金消费需求旺盛,投资交易活跃,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在世界黄金产业价值链条中占有重要份额和地位。19. 根据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分)A. 紫藤,别名藤萝、朱藤、黄环,属豆科、紫藤属。干皮深灰色,不裂;春季开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紫色以高贵性、神秘性吸引着世人。紫藤为暖带及温带植物,产于河北以南黄河长江流域及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植物百科词典)B. 踏上跑道,是一种选择。离开起点,是一种勇气。驰骋赛场,是一种胜利。运动健儿们,用你的实力、你的精神,去开拓一片属于你的长跑天地。(某校运动会广播稿)C. 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词)D. 根据考勤记录,发现以下学生出现旷课现象。为严肃学风,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对以下无故旷课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希望受到通报批评的学生能够认真反省,积极改正错误,自党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其他学生要以此为戒。(学校通告)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阅读逐渐建立起来的。课内阅读学习方法,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起着作用, 。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榜样,在阅读他们的事迹材料时, ,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21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请参照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5分)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指纹识别技术相似,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计算机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识别过程,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面部识别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机场、地铁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安保。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我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南宁三中xxxx下学期高一月考(一)语文试题答案【答案】1. A2. A3. B【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没有鄙视之意。C项,“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D项,“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故选A。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分析错误,文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故选A。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从原文看,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在对拼音教学法进行反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故选B。点睛: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4D(“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5(5分)(1)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2)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6(6分)(1)不同意。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2)同意。(略)(表明态度1分;分析5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两点可任答一点,第点必答。意思对即可。如答“同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7B (“明知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错,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8A E (B项因果不当。C项“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原文是“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很快找到萝芙木”。D项新的学科已经诞生的标识是“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的发表”。)(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9在困境中不惧困难。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 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善于交流,视野开阔。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思路开放,触类旁通。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4 分,一点 1 分)10 A(原文标点: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11 C(拜,指官职的授予;兼,指兼任某官职。)12 B(B项“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是在皇帝当面称赞他忠心时说的话。“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于文无据。)13(1)他母亲去世,杜让能守孝,因为能尽孝闻名。守丧期满,淮南节度使刘邺征召他任掌记室,后获得殿中省职务,赐给绯色官服。(关键词:丁忧,指遇到父母的丧事;以,因为、凭借;服阙,守丧期满;辟,征召;各1 分,大意1分) (2)杜让能首先陈论大计,请求派重要大臣出使河中,以大义晓谕王重荣,王重荣果然奉诏请求为国雪耻,筹划讨伐叛军。(关键词:使,出使;“谕王重荣以大义”,状语后置,应为“以大义谕王重荣”;请雪,请求洗刷耻辱;图,筹划;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考中进士,初入仕途任咸阳县尉。宰相王铎镇守汴州,奏请朝廷委任他为推官。后入朝任长安尉、集贤校理。他母亲去世,杜让能守孝,以能尽孝闻名。守丧期满,淮南节度使刘邺征召他任掌记室,后获得殿中省职务,赐给绯色官服。入朝任监察。牛蔚镇守兴元,奏请朝廷委任他为节度使判官。 黄巢进犯京都,杜让能奔赴皇帝的所在地,被授予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官职。不久他以本官职任知制诰,正式授任为中书舍人。进宫向皇帝谢恩时,皇上当面赐给他金紫朝服,不久召入内廷充任翰林学士。这时,皇帝在蜀州,关东正在打仗,征调民力、财物,安抚战区军民,文书、诏令堆积。杜让能文才敏捷,落笔不加修改,论事切中机要,僖宗很赞赏他,升任为户部侍郎。杜让能随从僖宗返京,升任为礼部尚书,晋级为银青光禄大夫,封爵为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军逼近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这天夜里,杜让能在宫中值班,听到发生变乱,步行出宫随驾。走出京城十余里,得到一匹走失的马,没有缰绳、笼头,杜让能解下官服衣带系住马头乘坐。僖宗在凤翔,朱玫的叛军突然到来,僖宗急忙奔往宝鸡,近身侍臣中只有杜让能一人随从。次日,孔纬等六七人赶来。邠州的军队攻打宝鸡关口,僖宗逃奔梁州、汉州,栈道被石协毁坏,在崎岖险阻的偏僻小路上,杜让能始终不离僖宗左右。僖宗对杜让能说:“朕违背道义,再度招致流离迁徙的祸患。在险阻艰难之中,你一直在我身边,古人所讲的忠于职守,你可以说当之无愧了!”。杜让能谦让地说:“我家世代历受重任,蒙受国家优厚恩惠,陛下不以我为愚,提拔担任近侍职务。面临祸难苟且逃避,这是做臣子的耻辱;能为国君捍卫疆土,这是做臣子的幸运。”到达褒中,杜让能晋升官阶为金紫光禄大夫,改任兵部侍郎,任同平章事。这时,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全国的州郡附从的有十分之六七,朝廷的贡赋几乎断绝。朝廷的官员仅有十几个人,僖宗出行所带的府库财帛、粮食告罄,随从护驾的卫兵已经食不果腹。僖宗忧伤落泪坐卧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杜让能首先陈论大计,请求派重要大臣出使河中,以大义晓谕王重荣,王重荣果然奉诏请求为国雪耻,筹划讨伐叛军。京都平定收复后,杜让能被授官为特进、中书侍郎、兼任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晋封为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僖宗在凤翔时,李昌符作乱,突然生出祸变,杜让能单独步行前往侍奉。当时朝廷大臣中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很多,掌管司法刑狱的官署奏请皇帝对他们处以极刑,以期警诫谨慎侍奉君主。杜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十分之七八的人得以保全。14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 分)(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分析错误。“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叫声,都含有悲凉的情味)15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移家”“白首”“征战”后相逢。(2分) 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2分)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句之中。(2分)16.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江州司马青衫湿。17. D(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和后面的“突然”语义重复。使用错误;“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使用正确。“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使用正确。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使用正确。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使用错误。不名一文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使用错误。)18B(A选项,中途易辙,“在”放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前面。C “象征”“形象和性格”搭配不当;D 项,“消费需求旺盛,投资交易活跃,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语序不当,应改为“矿产资源丰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交易活跃”。)19.A(解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得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对象、对象间的关系。A项,“紫色以高贵性、神秘性吸引着世人”不当;该句源自植物百科词典,词典是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其中用语应客观真实。“为暖带及温带植物”也不当,“暖带”包含广义的温带,此处并列不当。B项,该项用于“运动会”,多用短句,主题鲜明,积极向上,正确。C项,该项是用于“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词”,“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该句使用对仗的句式,借助“历史”与“现在”的关系凸显文化遗产的价值,凸显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正确。D项,该项用于学校通告,既明确了通告的内容,又提出希望,用语平实,正确。)20.(6分)课内课外的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对道德品质的提高也起着作用;我们无形中会受到积极影响21. 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越高,人面识别准确率就越高(5分。答对一处3分,两处5分。)22.作文审题指导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旨在启发我们展开辩证思考。首先,从对材料的理解来看:材料的关键词语是障碍(恶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这是材料的核心内容。其次,从立意角度来看: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而非一个“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而行反而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所以围绕“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来谈都是很好的立意角度。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明显应该侧重于“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毕竟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总是绕道而行,必须要有战胜它的勇气同时培养能力。有了这种勇气和能力,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所以围绕“战胜障碍,勇往直前”“逃避永远不能成功”等观点来展开也是很不错的立意角度。最后,从行文来看:鼓励辩证地看问题,即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身的智慧,但是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避免观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参考立意:(1)遇到困难(障碍、矛盾),要学会变通,灵活应对。(2)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必要的地方。(3)有时,避开障碍是一种智慧。(4)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5)遇到矛盾不要绕道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