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40596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枣庄检测)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解析依据材料中“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兼任有利于提高办事的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答案D2.(2018辽宁五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选A。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D项错误。答案A3.(2016北京文综,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解析根据题干中“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以通天下之利”等信息可推知强调的是“财利”“天下之利”,即王安石变法初期改革的重点应在经济领域,故D项正确。A、B两项属于政治领域,C项属于军事方面,且都与题干无关,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4.(2014上海单科,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B5.(2018山西太原检测)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解析秦到元的中央官制变化,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发展、演变,故选B。材料与监督皇权的谏议制度无关,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这些制度演变某种程度与皇帝的喜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错误。答案B6.(2018山东泰安期末)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可知()A.耕作工具的变革推动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C.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土地兼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时候经济发展就呈上升趋势,当社会动荡的时候经济发展就受影响,故选C项。答案C7.(2018湖南六校联考)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B.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C.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 D.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从唐朝到宋朝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客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必须进行调整,故选B项。答案B8.(2019山东滨州模拟)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根据材料“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可知,宋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而私营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选B项。答案B9.(2018吉林长春质测三)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C.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解析据题干材料“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的完善,故选B项。答案B10.(2018山东东营一中模拟)宋代理学家注重对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解析据题干可判断,儒学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体现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选C项。“注重对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蕴含儒家传统道德,不等同于封建迷信,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风气走向僵化,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国家对理学的态度,D项错误。答案C11.(2019山东烟台模拟)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解析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社会责任意识、文学创作注重“义理”说明文学创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答案C12.(2018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宋代图画见闻志:“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 B.生动体现事物特质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 D.理想化的道德人格解析解读题干,可知材料认为画作能够体现人品和气韵,故选D项。材料认为绘画“精”在传达作者情操,A项错误;生动体现事物特质是作画品质的重要前提,并非“精”的要义,B项错误;国画强调意境而非完全写实,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山东烟台模拟)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美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4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12分)答案(1)相关措施: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进步之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2)特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3)论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14.(2018四川成都第一次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可知,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进行论述。由图片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而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拟定其它论题亦可。答案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连。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示例二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阐述: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示例三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把海河流域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示例四论题: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小结:可见,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