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一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38574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一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一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一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文通题传统文化群文通练一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主题解说中国传统哲学自有其话语体系,它在人道之中寻求天道,在现象之中探求本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人能于“天人”“物我”之间寻求整体价值,彰显出和谐、圆融的生存智慧。“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崇道德修为,寻精微于古今之浩渺,奉中庸之道而使事物发展臻于和谐平衡之状态,是中国传统哲学千百年来的重要思维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对德行修养和内在超越的价值认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材料二: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中。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材料三: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地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来源同材料二)材料四:改革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这个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这个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是不妥的;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是缺乏理性的。我们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多元的方法,对国学这个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让其具有合理的民族性的一面,特别是将其人民性、现代性的一面呈现出来,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成分,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摘编自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1.下列对材料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使得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反对对儒释道精神进行阐释。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中,反对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和精神魂魄。B.“中国哲学”儒释道研究范式过分西化,“冰冷”的研究方式导致人们的反感,因而“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C.虽然中国哲学存在“双重身份”的困境,但并不能通过直接回到传统国学研究来解决问题。D.对待国学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崇拜,应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其进行整理利用。3.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摘编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材料二: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材料三:“灵和”是一个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的术语。而实际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可统称为道教“灵和主义”。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祈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为了实现“天下有道”,道教反对战争。道教教祖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教“灵和主义”还是一种形象,愿做善琴者。“灵和”一词在古代也指善琴者。古琴艺术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相应出现了不少琴人,如人们所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所展示的即是一种清虚的风貌与清淡的风格。此外,作为善琴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亦展示了一种和美的人生境界。(摘编自灵和主义)材料四: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4.下列对材料中“灵和主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道教反对“天下无道”,祈愿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康,反对战争,认为兵器是一种不祥之物,不应该发起战争。B.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抱负,它是指道教将国家治理和谐、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作为要努力实现的目标。C.道教“灵和主义”也表现为愿做善琴者,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道教琴人,如人们所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D.在古代,善琴者也被称为“灵和”,突出其清虚的风貌与清淡的风格,这一点与道家有所区别。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家不崇尚圣贤,并对其理性抵制,目的是使“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B.传统哲学包含着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不断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6.作者为什么要提出道教“灵和主义”这一新概念?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答:答案精析1.CA项因果倒置,原文是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B项“反对对儒释道精神进行阐释”无中生有,原文是“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意思是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D项“无法融合”无中生有,原文“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中。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中没有提及。2.A根据原文“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知,“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说法不当。3.不赞成。原因:传统学术也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事实上,中西文化已深度融合,二者难以强行剥离;国学不可能完全去现代化,也不是要彻底回到传统,二者应该交互为用,并行不悖。4.BA项“不应该发起战争”说法不准确,道教是反对战争的,但老子也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C项“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道教琴人,如人们所熟知的师旷、师襄、伯牙等”错。一是道教在东汉年间才兴起,先秦时期不可能有道教琴人;二是“师旷、师襄、伯牙”不是道教之人。D项道家表现出来的也是清虚、清淡、淡雅的风格,与善琴者特征一致。5.C“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错,根据原文,儒家讲仁爱,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这些特质并非儒、道两家所共有。6.“灵和”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忽略甚或遗忘,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所以作者提出了道教“灵和主义”这一新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