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第2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33811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第2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第2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第2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掌握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2.根据商鞅变法内容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以及在历史上的影响。知识点一变法的前夕1.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4.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知识点二变法的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1)实行军功爵制度内容: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最低一级叫公士,最高一级叫彻侯。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树立新兴地主阶级优势。(2)建立什伍组织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作用: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2.经济:废除井田(变法核心),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内容: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2)奖励耕织内容:对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免除其徭役;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进行惩罚;招徕三晋地区的无地农民到秦国进行垦荒。作用: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1)全国设立41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强化了中央集权。(2)推行什伍连坐制度,相互监督。(3)实行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4.文化: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采取焚烧诗书措施,推行耕战政策。知识点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及评价1.结果:商鞅遇害,但是新法未废除。2.评价(1)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2)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3)是战国时期的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概念阐释】什伍连坐制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十家连坐。国家加强了管理,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易错提醒】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不是防止兼并土地,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商鞅变法中的焚烧诗书会摧残文化,连坐法导致法律严酷,重农抑商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3.秦孝公死后,虽然商鞅被害,但是由于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在秦国继续推行,评价变法的成功与否,不能仅看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图解历史】 商鞅变法,徙木为信【结构图示】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主题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研读史料一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chun)、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商君书弱民史料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史料一认为要实现国家强大必须实行法治,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废除了原有的贵族政治体制,确立集权体制,改变原有土地制度,实行新的土地私有制,采取了一系列新制度促进了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提示:制度环境:厉行法治。原因: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2)据史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提示:政治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目的是建立君主专制。经济表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具备的时代和社会因素。提示:因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众的利益。史论归纳1.商鞅变法的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不同等级享有不同政治经济特权;建立什伍组织,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2)经济:废除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努力耕织者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不劳动者给予惩罚。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全国设立41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强化了中央集权;推行什伍连坐制,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4)文化:焚烧诗书,推行耕战政策。2.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升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主题商鞅变法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史料一反映了取消贵族封地,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承认土地私有,出现土地兼并。2.史料二认为面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严峻形势,商鞅主张富国强兵、重视农战、抑制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到见解。(1)据史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提示: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2)据史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提示: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史论归纳1.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1)奖励军功、建立县制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2)废井田、重农抑商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1)轻罪重刑,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的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3.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确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1.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解析秦孝公下决心变法图强应是秦孝公变法强国的原因,但并不是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故A项错误;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应是秦孝公变法的背景,但不能回答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商鞅入秦宣讲法家理论从而被秦孝公重用,说明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商鞅的变法主张迎合了秦国的现实需要,故C项正确;奴隶主贵族势力普遍衰落应是秦孝公变法的背景,但并不是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解析什伍连坐制度是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不是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错误;“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和什伍连坐制度都是打击贵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保障兼并战争的胜利是奖励农战的措施,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但与题干材料不完全相符,故D项错误。答案B3.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解析根据材料“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可知,商鞅力图通过法律来加强专制君王的统治,故A项正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向来只有人治而无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民本”观念的提及且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者,商鞅向来强调的是法律而非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教育与法律的统一性,故D项错误。答案A4.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解析材料中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其主要依据是商鞅在政治方面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官员均由君主任命,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故A项正确;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与“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不符,故B项错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故C项错误;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与“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5.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表明商鞅变法()A.没得到作者认可 B.未建立正常秩序C.提升了秦国国力 D.引发了诸侯争霸解析根据材料“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得到作者认可,故A项错误;未建立正常秩序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提升了秦国国力,故C项正确;诸侯争霸是商鞅变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C6.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解析主张立法为民与材料强调“国家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有法可依是对文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重者”得出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得出商鞅重视的是轻罪重罚,故D项错误。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商君书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材料三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可以得出以法治国,由“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可以得出符合民众认知水平,由“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可以得出因时而变。第(2)问,第一小问实施,根据材料二,由“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以得出力求公平(赏罚分明),由“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可以得出严格执法(树立权威);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二,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可以得出改变社会风气,由“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以得出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第(3)问,根据材料三“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组织有序、”可以得出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答案(1)思想:以法治国;符合民众认知水平;因时而变。(2)实施:力求公平(赏罚分明);严格执法(树立权威)。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3)价值: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1.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据材料“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国滥用苛政,且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而非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解析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分析其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导致土地兼并,不能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故D项错误。答案B3.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 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 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政府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C4.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解析材料中指的是预防腐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并非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故A项错误;材料中“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说明当时缺乏对监察官员的监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建立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着重强调对官吏的监督,不是说明官吏已经贪渎严重,故D项错误。答案B5.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解析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中有“重本抑末”的政策,结合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秦国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战国时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答案B6.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改革。秦献公元年,废除“井田制”而继续推行“初租禾”,即按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同年,下令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秦献公二年,将都城从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城迁到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秦献公六年,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秦献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葬于嚣圉,其子秦孝公继位。摘编自史记秦本纪、世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献公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献公改革的作用。解析第(1)问,分别从秦献公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策略等角度回答,如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重点是经济和人治方面;以“协调矛盾”为策略,支持地主,抑制贵族。第(2)问,根据秦献公改革的措施分析其作用,如“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废除井田制而继续推行初租禾,即按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等可知其承认了土地私有,打破了贵族垄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综合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答案(1)特点: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重点是经济和人治方面;以“协调矛盾”为策略,支持地主,抑制贵族。(2)作用:承认了土地私有,打破了贵族垄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综合国力;为商鞅变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改革氛围(或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通典载:“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秦内史杂律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吏之道提出的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总原则是:“为君则怀,为臣则忠。”并将“君怀臣忠”视作为政的根本。秦始皇在巡游全国各地所立的记功刻石上,就曾留下不少要求臣民效忠于皇帝的说教。秦除吏律有多处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摘编自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官吏选拔入仕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选拔官吏的标准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有什么积极的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君则怀,为臣则忠”“秦除吏律有多处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秦朝之前的世袭转变为秦朝的官僚政治,即由以血缘关系为主转变为以才干和品行为主;第二小问“作用”,从该变化对于打破特权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及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回答。答案(1)条件:耕战优异;品行端正,未被处分或判刑;效忠皇帝;才能可胜任;有一定的年龄限制。(2)变化:由以血缘关系为主转变为以才干、品行等为主(或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作用: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