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33605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一、单项选择题(共40道题,每题1.5分,共60分)1. 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联系B. 宇宙是由物 质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C. 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D. 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最高级的天体系统是宇宙,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与地月系同级的行星系统。故D正确。【考点定位】宇宙的环境【名师点睛】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对于“宇宙”这一概念的理解,应抓住以下要点:首先,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其次,由物质组成;最后,物质是有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故答案选D项。B项中“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的表述,就违背了“运动有规律可循”这一特征。2. 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总星系 D. 地月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我们居住的地球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我们能够观测到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叫做河外星系,我们用高倍望远镜可以看到银河系以外的天狼巨星,它属于河外星系,所以我们目前看到最远的宇宙范围是总星系。考点:地球的宇宙环境3.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下列哪一组行星的轨道之间:A. 地球与金星 B. 金星与火星 C. 火星与木星 D. 木星与土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小行星带位于木星与火星轨道之间。选C正确。考点:考查太阳系。4. 与地球上出现生物无关 的条件上:A.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C. 地球只有一颗卫星 D. 太阳变化不大,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较稳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条件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A有关。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B有关。地球只有一颗卫星,与生物存在无关,C无关,选C。太阳变化不大,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较稳定,D有关。【考点定位】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条件。5.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地球上昼夜 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昼夜更替周期较适中,气温变化幅度不太大,对。大气成分中有氧气不是液态水存在的原因,错。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与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大,错。与太阳距离比较适中,气温适宜,对。B对,A、C、D错。【考点定位】地球上液态水存在的条件。6. 太阳物质构成的主要成分是A. 氢和氧 B. 氧和氦 C. 氢和氦 D. 氧和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太阳大气主要由氢和氦构成。故C正确。考点: 太阳大气成分7. 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A.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B. 太阳内部的核裂变C. 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 D. 太阳表面的磁爆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正确。【考点定位】太阳辐射能量来源8.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 的是A. 生物的形成 B. 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 煤、石油的形成 D. 火山的喷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的形成、大气和水体的运动、煤炭、石油的形成都与太阳辐射有关,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能的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选D。【考点定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9. 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A. 酸雨的形成 B. “磁暴”现象的产生C.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D. 杨尘、沙暴天气的出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强烈时,产生高速带电粒子,闯入地球磁场时可引发磁暴现象,B正确;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酸性气体形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臭氧空洞是氟里昂气体破坏了平流层的臭氧形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扬尘、沙暴天气是气象条件变化与太阳活动无关。选B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影响。10. 关于太阳活动的正确叙述是A. 主要类型是太阳黑子和太阳风B. 耀斑爆发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C. 太阳黑子多的时候,通常耀斑也多,同时他们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同一层次D. 太阳黑子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耀斑没有周期性【答案】B【解析】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为黑子和耀斑,A错。耀斑爆发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B对。太阳黑子多的时候,通常耀斑也多,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C错。太阳黑子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耀斑也有周期性,D错。故选B。11. 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 太阳黑子会使地球温度降低B. 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C. 会引起“磁暴”,罗盘指针坏掉D. 耀斑将大量能量发射至地球,引起地球上大面积干旱【答案】B【解析】黑子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变化);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风到达地球两极,产生极光。故选B项。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性试题。12. 公元前28年,曾有记载:“三月巳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 ,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A. 光球 B. 色球 C. 日冕 D. 大气层之外【答案】A【解析】9.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描述是太阳黑子,而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故选A。【考点定位】太阳活动类型【知识拓展】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谱斑: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产生的带电的高能粒子到达地球,它们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向地磁极两极运动,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纬度地区常常伴有极光出现,极光是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同稀薄大气相碰撞而产生的。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关系比较明显。高能质子达到地球附近肘会影响极区飞行,对卫星上的仪器设备有破坏作用,危及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13. 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经度相同,地方时仍相同北京的地方时仍早于伦敦的地方时太阳将西升东落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偏东地区的地方时早于偏西地区,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偏西地区的地方时将早于偏东地区,故错误。选C项。14.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A.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大 B. 赤道上的线速度、角速度最大C. 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D. 地球上各处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一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地球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赤道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没有角速度也没有线速度,所以A、B和D都是错误的,答案是C。考点:该题考查地球的自转运动。15. 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 A=CBBD C. A=DBBC【答案】B【解析】地区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读图可知,AC位于赤道上,B位于北回归线上,D位于北极圈上,自转线速度为A=CBD,故选B。16. 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地方时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黄赤交角 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 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A. B. C. D. 【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地方时,对。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使地球形成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黄赤交角与自转无关,、错。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对。没有自转,也有昼夜现象,错。A对,B、C、D错。17. 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B. 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C.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 D. 在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且与太阳光垂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A正确。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B正确。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始终为零,C正确。在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不在同一平面内,但与太阳光线垂 直,D错误,选D。【考点定位】晨昏线及特征。18. 下列纬线圈上的速度相当于赤道线速度一半的是A. 南北回归线 B. 南北极圈 C. 南北纬30度 D. 南北纬60度【答案】D【解析】线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南北纬60度的长度是赤道的一半,单位时间内转过弧长也是赤道的一半,线速度相当于赤道的一半,D正确。19. 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A. 10月1日3时 B. 10月1日15时 C. 10月2日3时 D. 10月2日15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时间计算。读材料分析,上海位于东八区,与西八区相差16小时,根据东早西晚的时间计算原则,上海比旧金山早16个小时,当上海为10月1日17时,旧金山(西八区)为10月1日17时-16小时=10月1日1时,经过14小时以后,旧金山为 10月1日1时+14=10月1日15时,结合选项判读B正确。20. 若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则北京时间为10月1日A. 24点 B. 20点 C. 12点 D. 8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当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时,0度经线时刻是10月1日12点。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时刻是10月1日20点,B对。考点:区时计算。21. 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图中纬线是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B对。A、C、D在不同半球中偏转方向不变,错。考点:地转偏向力。22. 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 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C.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北半球夏至日是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A错误;夏至日地球接近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越来越慢,C.D错误;这一天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B正确。考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3. 3 月21 日6 时整,甲地(40N , 45E )正好日出。据此回答下题。此时一艘轮船航行于太平洋上。经过10 分钟后,该轮船越过了日界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A. 3月21日14时50分 B. 3月22日14时50分C. 3月22日15时10分 D. 3月21日15时10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日界线是180经线,国际上法定的日期变更线,由东12区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一天;甲地45E日出时,东经180经线是3月21日15:00;10分钟后,该轮船越过了日界线,有二种情况:一是船由东时区进入西时区,时间是3月20日15:10;二是船由西时区进入东时区,时间是3月21日15:10。选D正确。【考点定位】考查日界线和时间计算。【知识拓展】国际日期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又叫“人为日界线”。24. 下列节日中,上海白昼最长的是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昼最长的一天;四个节日中,7月1日距6月22日最近,昼最长。选C正确。考点:主要考查地球公转意义。25. 假如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变大,那么A. 热带范围变小 B. 温带范围变大 C. 寒带范围变大 D. 五带范围不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变化与热带和寒带的变化一致,而温带变化与其相反,故A项正确。26. 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自转和公转的速度都变慢 B.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C. 北半球昼长夜短 D.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向北移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是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且向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公转的速度是一年中最快。选D正确。考点:主要考查地球公转意义。27. 夏至日,某地(320N,1210E)为使太阳能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则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应调整为A. 23.50 B. 35.50 C. 8.50 D. 55.50【答案】Cxx年3月21日的日历上反映春分时刻为3:14(北京时间),回答下面小题:28.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A. ( 23026N、1200E ) B. (00、108.50W) C. (23026S、108.50W) D. (00、1200E )29. 此时,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两条经线是A. 1800 、00 B. 1800 、1200E C. 1800、 41.50W D. 1800、71.50E【答案】28. B 29. 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日界线及时差。28.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11:09,12点经线应位于其东侧与其相差51分钟,故答案B正确。29.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日界线为180度经线;自然日界线为0点经线,与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相差11小时9分钟(167.25度),故答案C正确。30. 一年中每天正午有日影且都是朝北的地方是:A. 南极点 B.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各地C. 北半球各地 D.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各地区【答案】D【解析】南极点半年极夜,没有日影,A错。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正午日影朝北,B对。北半球的北极圈到极点之间在极夜期没有日影,C错。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各地区,正午日影向南,D错。故选B。下图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31. 当阳光如所示射入窗户时A. 我国恰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B. 北京正值昼长夜短C. 北极圈出现极昼D. 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32. 当阳光如所示射入窗户时,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0点,则该地的经度A. 150E B. 160E C. 105E D. 90E【答案】31. D 32. A【解析】试题分析:31. 根据图示信息,分别为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如所示即是指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选D。32. 当阳光如所示射人窗户时,即冬至日12点时,北京时间为10点,与该地相差2小时,据此可以推知当地为150E 。考点: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3. 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地区昼夜长短状况不同,说明不是二分日,此时地昼夜等长,说明地位于赤道上;地出现极夜现象,说明该地位于极圈内;、两地均昼短夜长,位于同半球且两地均为冬半年,地昼长短于地,说明该地纬度较地高。考点定位:昼夜长短变化【方法总结】昼夜长短和太阳直射点的关系: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夜长越短,该半球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读下列“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34. 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纵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减慢 横波速度加快 横波速度减慢A. B. C. D. 35. 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A. abc B. acd C. bcd D. cde【答案】34. B 35. A【解析】34. 读图可知,图中c位于莫霍面以下,该地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向地表传播,经过f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变慢,故选B。35.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及d以上,包括abc,故选A。【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36. 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A. 纵波 B. 横波 C. 纵波和横波 D. 无法判断37. 该地最可能位于A. 非洲东非大裂谷 B. 青藏高原C. 吐鲁番盆地 D. 太平洋【答案】36. B 37. D【解析】36. 根据图示地震波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约4KM/S,推断该地震波应表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故选B。37. 图示经过地下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故判断该处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其地壳厚度为5千米,较薄,应位于大洋中,故选D。38. 读下图,完成下题。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 减弱 B. 增强C. 减弱 D. 增强【答案】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原理以及读图分析能力。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读图分析可知,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因此判断防御霜冻的原理是增强,故答案选D。xx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右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下面小题。39. 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 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 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 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D. 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40. 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答案】39. C 40. D【解析】试题分析:39. 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光线弱,C对。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与光线弱无关,A错。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B错。浓雾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D错。40. 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因为该季节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空气中凝结核较多,D对。A、B、C错。【考点定位】雾导致能见度降低的原因,雾形成的条件。【名师点睛】雾导致能见度降低,主要是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导致近地面光线暗。地面辐射与光线暗无关。大雾发生的条件有水汽、逆温、凝结核、降温天气、静风等。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 下图是“太阳大气外部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太阳大气外部结构名称:a_,b_。2、太阳活动c_形成于太阳大气的_层(填名称)。3、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_,它发生在_层(填名称)。太阳大气中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亮的斑块,这些斑块出现在_层(填名称)。4、世界上许多地区_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有一定关系。此外,太阳活动还扰动_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也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现象。【答案】光球层; 日冕层 2、耀斑; 色球 3、黑子; 光球; 色球 4、降水量; 电离; 磁暴【解析】(1)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读图可知,a为光球层,b为日冕层。(2)读图可知,c为发生在色球层中的耀斑。(3)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为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增亮的斑块出现在色球层上。(4)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有一定关系。此外,太阳活动还扰动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也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电离层2.干扰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3.产生极光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从而出现美丽的极光。4.自然灾害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42. 读图,回答下列题目:(l)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 (日期)前后,判断理由是 。(2)当DF为昏线,此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3)当AC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DE为昏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DF为晨线时,此日石家庄市(38N)正午太阳高度为_。(4)若DE为晨线时,此刻北京时间是 点;当北京时间是8点正,DF是 线。(5)当H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G处区时为6点则此时昏线是 、 。【答案】1、12月22日;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2、(2326N,0) 3、夏至;冬至;28344、20:00;晨 5、DF;AC【解析】(1)当AB为晨线时,可判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日期为12月22日。(2)当DF为昏线时,北极圈以北为极昼,0经线为地方时12点,所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2326N,0)。(3)当AC为晨线时,北极圈以北为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节气是夏至;当DE为昏线,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当DF为晨线时,北极圈及以北为极夜,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石家庄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834。(4)若DE为晨线,那么0经线为12时,经计算北京时间为20时; 当北京时间为8点,那么0经线为0时,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所以DF是晨线。(5)读图可知,H位于赤道上,当其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直射点位于回归线上,G处为6点,则AB和DE为晨线,昏线为AC和DF。43.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答案】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解析】试题分析:(1)读图,根据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 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2)开发利用新能源,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考点定位】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保温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