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31361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A.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B. 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C. 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D. 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在世袭贵族方面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秦国在政治上世袭世家逐渐减少,所以是在政治上进行了转型,故C正确;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的变法,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商鞅变法,故A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秦国诸侯之间的关系,只强调了世袭世家越来越少,故B排除;材料只强调世袭世家减少,西周后期诸侯争霸,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2.宋朝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即宋人杨冠卿所称“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的称提之术。该措施意在A.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B. 规避战时金融风险C. 保障纸币正常流通D. 增强社会重商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朝政府采取提之术等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保障纸币的流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障纸币的流通功能,没有体现出解决政府财政危机和规避金融风险,故A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重商意识,故D项排除。3.图1和下图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A. 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B. 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C. 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 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观察两幅图片可知,孔庙数量较多的地方,如山东的西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数量较少,孔庙较少的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多,因此我们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材料核心在于体现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而非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故A项错误,D项正确。 从图片中只能得出对山东的影响,没有反映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故B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1644-1911年间总体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并不能单独得出清代的民间社会影响力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4.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A. 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B. 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C. 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D. 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国家的大一统使中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国家的大一统对于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故B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中国人的终极诉求是长期维护国家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A. 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B. 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C. 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D. 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领导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三人的共同目标都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故B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20世纪初,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当时倍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A. 实业救国渐成风尚B. 维新变法影响较小C. 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D. 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倍受关注,而会计学、企业管理等为企业经营服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实业救国的思潮,故A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材料与维新变法无关,故B排除;会计学、企业管理等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不能说明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近代教育问题,故D排除。7.下图反映了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局势。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中国东北从此沦为殖民地B. 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C. 东北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D. 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中两处“苏军”及一些地名可知,此图反映的是苏联宣布对日作战,进攻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故D正确;中国东北沦为殖民地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处于抗日战争前期,此时苏联并没有对日作战,故A排除;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材料中强调的是苏联对日作战,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东北一直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而且材料中有“苏军”字样,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8.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这一时期外交的主要任务为捍卫政权自立、主权自尊、国家自存。据此,立国外交出现在A. 19491978年B. 19661976年C. 19782012年D.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结合所学,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游离与国际体系之外,故A正确;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中国与世界已经开始出现互动的趋势,且B项包含在A项之中,故B排除;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已经与世界开始互动,不属于立国外交,故C排除;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此时的外交属于强国外交,不属于立国外交,故D排除。【点睛】立国外交主要是指1949-1978年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前30年。在这一阶段,基于国内外各种客观因素互相交织导致的综合结果,党将维护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和政权稳固作为头等大事,内政外交均为此服务。所谓立国外交,就是说新中国的基础还不稳固,还有可能被国内外敌人推翻,国家安全受到很大挑战,政体和制度还存在较大风险,因此这一阶段的外交目标是确保新中国能够站得稳、立得住,国家不被颠覆,政权不改变颜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作出和平是世界发展的主题的重要论断。9.意大利学者彼得罗彭梵德指出:“尽管民族这个词有着极广泛的含义(包括王国、城邦及最野蛮的部落),然而那些民族均为围绕地中海盆地的文明民族。当时在这些万民之间,共同的起源,古老和频繁的交往,共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早已造成大量的共同习惯和制度。”由此可知A. 万民法造就了罗马帝国统治B. 罗马法的发展存在客观基础C. 罗马扩张是区域文明的诉求D. 万民法弥合了古老民族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万民法是在罗马共和国过渡成为罗马帝国之后,为了便于统治制定的,故A排除;罗马法之所以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罗马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不断变化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故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罗马扩张的诉求,只强调了罗马法不断完善的过程,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万民法的发展与古老民族差异之间的关系,故D排除。1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A.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反映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B排除。材料表明的是两个运动的进步性,不是局限,C错误。D项是现象,不是反映的本质,排除。故选A。11.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属于历史叙述;材料“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属于历史解释,因此正确答案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历史观点、历史结论,故ABD项排除。12.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这说明A. 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B. 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C. 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D. 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独立战争产生的影响是更加民主,而立宪会议将民主减少,权利收归中央,由此可知联邦制抑制了可能会出现的乱局,故D正确;独立战争使美国的政治更加民主,没有失去其政治成果,故A排除;立宪会议并没有背离美国的独立精神,只是将民主的权利部分收归中央,故B排除;三权分立体现的就是民主,美国的民主加强了地方能量,故C排除。【点睛】联邦制的措施:中央:集中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 地方:各州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作用: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美国有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任何一部宪法都是一个内在矛盾的体系,而宪政的意义就在于将诸多矛盾统一起来,并通过宪法解释、宪法诉讼等措施,在宪政体制内遮蔽或化解。翟志勇八二宪法的生成与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史实(至少两例),概括并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表述通顺)【答案】观点示例:如“宪法是各种矛盾的产物;宪政是化解利益冲突的平台”、“宪政既蕴含着利益的纠葛,又化解着矛盾和冲突”、“宪法既是利益之争的产物,又是化解利益之争的保证”。围绕以下史实展开论述:英国权利法案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主义矛盾统一的产物,三年法案王位继承法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完善;1787年美国宪法是南北、大小州等多种势力较量的结果;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宪法却未能保障黑人、印第安人与白人同等的政治权利。1791年之后,美国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及司法案例,化解宪法在公民权利规定方面的不足,使宪政不断完善。1871年德意志宪法是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君主派与共和派长期斗争的产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欧美代议制的掌握程度,要列出英国、美国、德意志等西方国家。从材料来看宪政的形成是矛盾统一、妥协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权利法案、美国宪法、德意志宪法等史实时,要重点突出新阶级与旧阶级的妥协。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业兴起与发展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从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从材料“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纺织工具不断革新”“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根据材料“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政府收入、商品经济、人们的生活等方面来分析出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作用。(2)根据材料“1718世纪”“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并结合17-18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可以概括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文明的影响、丝绸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15.材料 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据漆侠中国改革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答案】(1)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鼓励百姓从事农耕生产;政权初建,经济凋敝。(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从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调整赋税政策”并结合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可以分析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从此成为定制”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越南战争本来是一场普通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统一的国内战争,但它却是在美苏两极格局和核大战阴影的笼罩下。战后,由于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苏双方的注意力都逐渐转向第三世界。它们在越南的战略目标,更多地服从于各自的整体利益和全球战略。美国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它不愿丢失越南,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其目标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一开始是为了“制止共产主义侵略”和“击败革命”,1968年以后则是“体面的撤退”,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在战争后期,美国社会经济的一系列矛盾凸显,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摘编自张岷、黎章春略论越南战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造成的影响。【答案】(1)原因: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国整体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制止共产主义侵略”;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影响。(2)影响:消耗了巨额财富;加速了经济衰退和停滞;导致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动摇;激化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成为美国现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在美苏两极格局和核大战阴影的笼罩下”归纳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依据“由于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苏双方的注意力都逐渐转向第三世界”可知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国整体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依据“制止共产主义侵略”和“击败革命”可知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影响。(2)依据材料“美国社会经济的一系列矛盾凸显,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和所学从经济、社会以及军事等方面思考回答。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其生活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前夜。斯密洞察了18世纪中叶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必然到来的趋势。为适应这种需要,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阐述其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摧毁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理论依据的重商主义学说。他提出放任政策以尽可能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在客观上给工业革命以策略上的指导,为工业革命以致于工业化、政治现代化做了理论上、政策上的准备。但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他主张在国内政策中对自由竞争实行一些限制。在国富论中,他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即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斯密在极力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并没有一概地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摘编自谢宗林、李华夏译国富论等(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思想。【答案】(1)思想:反对政府干预,否定重商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肯定政府的基本职能,反对无限制的经济自由(2)简评: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英国及欧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对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容易导致市场的无序与混乱,引发经济危机。【解析】【详解】(1)从材料“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摧毁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理论依据的重商主义学说”“提出放任政策”“在国内政策中对自由竞争实行一些限制”“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在客观上给工业革命以策略上的指导,为工业革命以致于工业化、政治现代化做了理论上、政策上的准备”“并没有一概地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