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习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30090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21种群与群落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考向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素养要素难度1种群种群的特征2018课标全国,5,6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中种群的数量变化2017课标全国,5,6分社会责任、科学思维易种群密度的调查实验与探究2017课标全国,5,6分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中探究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2015广东理综,4,4分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易2群落生物种间关系2017海南单科,18,2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中群落的结构与演替2018江苏单科,13,2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易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与探究分析解读本专题“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考纲中的要求为,本专题内容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涉及较多,其中种群的特征、种群增长曲线及原理应用、种群的密度调查、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是高频考点,常以数学模型、实例、表格信息等形式进行考查。预计2020年高考中这种命题趋势还将继续存在,加强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注重对比归纳和规律总结是有效的复习方法。【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一种群【考点集训】考向1种群的特征 1.(2019届江苏无锡学考模拟,28,2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D.位置状态和分布答案D2.(2018福建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二模,6,6分)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答案C3.(2019届北京八中上学期期中,15,2分)科学家研究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据此推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A.年龄组成直接决定种群数量B.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稳定型C.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该营养级能量输出的方向包括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答案A考向2种群的数量变化4.(2019届广东六校一模,37,1分)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答案B5.(2018山西晋中一模,6,6分)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实线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B.实线呈“Z”型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上升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t),其中1D.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应捕获其种群数量的1/2答案D6.(2019届吉林长春实验中学开学考,2,1分)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答案D考向3种群密度的调查7.(2019届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18,2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适合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采用样方法时样方的面积选择1 m2C.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D.标志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偏高答案D8.(2019届内蒙古赤峰二中第三次月考,37,2分)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可用样方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草地中某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可能使结果偏小D.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觅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答案B考向4探究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9.(2017江苏单科,5,2分)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10.(2018江苏苏州期初调研,8,2分)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自来水中大肠杆菌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答案B考点二群落【考点集训】考向1生物种间关系1.(2018海南单科,22,2分)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B2.(2017海南单科,18,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考向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3.(2019届河南信阳高中一模,6,6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D.长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4.(2018浙江11月选考,2,2分)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答案B5.(2019届江苏盐城高三升级考试,6,2分)下面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C.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数量都呈“J”型增长D.人类活动会对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答案C考向3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6.(2017湖南永州期末,22,1分)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A7.(2018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月考,34,2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答案D炼技法方法一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分析与应用【方法集训】1.(2019届河南洛阳尖子生第一次联考,21,2分)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2.(2018福建双十中学二模,3,6分)图甲所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B.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发生重合,对应于图乙中的c点D.种群增长速率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3.(2018安徽滁州期末,6,6分)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鲫鱼种群在t3后表现为“J”型增长B.鲫鱼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D.鲤鱼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数量答案B方法二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方法集训】1.(2019届山东青岛期初调研,28,1.5分)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B2.(2019届吉林长春实验中学开学考,46,1分)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K值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答案B3.(2018湖南永州一模,34,1分)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过专题【五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考点一种群1.(2018课标全国,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2.(2017课标全国,5,6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3.(2017课标全国,5,6分)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B4.(2017课标全国,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5.(2015课标全国,31,10分,0.677)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答案(10分)(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3分)111保持稳定(每空2分,共4分)(2)活动能力(1分)(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分)教师用书专用(69)6.(2013课标,5,6分,0.887)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答案C7.(2012课标,6,6分)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8.(2012课标,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9.(2010课标,31,8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种群密度减小的种群是。(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答案(1)竞争(2)ca(3)降低(或快速降低)(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5)400考点二群落1.(2015课标全国,4,6分,0.919)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2.(2014课标全国,6,6分,0.962)某种植物病毒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3.(2014课标全国,30,11分,0.776)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教师用书专用(47)4.(2012全国,3,6分)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B5.(2011全国,4,6分)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6.(2009全国,5,6分)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7.(2013课标,32,6分,0.686)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种群1.(2018海南单科,25,2分)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答案C2.(2018江苏单科,19,2分)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3.(2016浙江理综,5,6分)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答案A4.(2015广东理综,4,4分)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D考点二群落1.(2018江苏单科,13,2分)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2.(2016海南单科,22,2分)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3.(2015浙江理综,5,6分)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B4.(2014海南单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5.(2017天津理综,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答案(共12分)(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三年模拟】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72分)1.(2019届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19)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正确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几组实验,第组和第组到达K值所需时间相同B.“J”型曲线的K值比“S”型曲线的K值大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会降低该种生物的K值D.种内斗争会降低生物的K值答案C2.(2018福建三明期末,50)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K/2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对于自然资源,我们应反对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利用D.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答案A3.(2019届安徽合肥高三调研,19)下列关于某湖泊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湖泊中所有的鳙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湖泊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C.湖泊的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答案B4.(2019届山东青岛期初调研,27)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C.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高度而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水生群落因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分层答案C5.(2018天津一模,2)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具有以下特点:面积大,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且树冠密集,这种森林却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相对单一且长势整齐,不存在生存斗争B.植被垂直结构简单,可以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人工林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演替过程完整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D.树林地表植被较少,水土的保持能力差,容易发生火灾答案D6.(2018广东中山期末,23)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处山坡的不同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答案C7.(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二模,5)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K,S1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曲线上的点种群数量(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该种群的K值为200B.S5不是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D.(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答案D8.(2019届河南洛阳尖子生第一次联考,22)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答案A9.(2019届江西五市八校一模,17)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B.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C.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D.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8分)10.(2019届江西五市八校一模,29)图甲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图乙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甲(1)图甲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填数字),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填数字)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2)图乙表明,该初级消费者在18201860年的40年间很可能会导致其他一些草食性动物的灭绝,原因是,1880年后该动物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动物在该岛屿上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只。(3)据图丙可知,该动物在调查的第15年时年龄组成是,20年内该动物的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年。答案(1)(2)在这段时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在与其他生物竞争中占有优势2 000(3)衰退型9或1011.(2018河北衡水中学十模,32)近年来,蝗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暴发成灾,数千万亩(1亩666.7平方米)的天然草牧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为此,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实验来研究内蒙古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9分)(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模型。(2)通常采用法调查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3)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它与其他蝗虫的关系是。鄂尔多斯草原群落的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1)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数学(2)样方随机取样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3)亚洲小车蝗竞争物种组成12.(2018山东淄博一模,3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之一。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回答:(9分)演替时间(年)优势物种主要物种5荻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10牡荆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20刺槐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1)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生态学意义是。答案(1)次生演替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2)草本、灌木、乔木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3)样方法随机取样、取平均值(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