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调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29683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调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调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调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高二期末)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各种细胞器的描述,错误的是A. 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B. 液泡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内都含有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C. 叶绿体产生的02至少需穿过4层生物膜才能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D. 中心体是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里【答案】B【解析】【分析】内质网、叶绿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1、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2、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3、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4、液泡:单层膜,成熟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详解】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A正确;液泡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存在于叶绿体中,花青素则存在于液泡中,B错误;叶绿体产生的O2被线粒体利用至少需要穿叶绿体的2层膜和线粒体的2层膜,共4层生物膜,C正确;中心体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及低等植物细胞中,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内质网、叶绿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细胞器的图像、结构和功能,能对选项中的叙说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B选项,要求考生明确叶绿素只分布在叶绿体中,花青素只分布在液泡中。2.下列有关于蛋白质合成场的叙述,正确的是A. 病毒蛋白质外壳是由宿主细胞核糖体合成的B. 细菌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密切相关C. 人体的抗体由T细胞中核糖体合成D. 果蝇核糖体内的翻译过程在转录未完成时已开始【答案】A【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病毒无细胞结构,其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核膜、核仁,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同时要明确原核生物有无细胞核,其转录还未完成即可进行翻译,而真核生物由于有核膜的阻挡,转录完成后才能进行翻译。【详解】病毒只能生活在和活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是由宿主细胞核糖体合成的,A正确;核仁与核糖体RNA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细菌(原核细胞)没有核仁,B错误;人体的抗体由浆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C错误;果蝇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生物转录与翻译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先转录后翻译,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过程以及发生的场所,识记转录与翻译的过程及场所,再根据所学知识准确答题。3.下对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A. 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应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等量混合后再加入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混合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保温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进行观察D.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可采用碘液来检测【答案】C【解析】【分析】在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鉴定实验操作时,注意试剂的正确使用;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注意先控制温度再将底物与酶混合,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合理选择验证产物的试剂。【详解】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滴加3-4滴CuS04溶液,A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要先将酶与底物溶液分别处于相应温度一段时间后,再混合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因为一旦酶与底物接触就会进行反应,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时,将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后再染色,观察时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C正确;蔗糖不论是否水解,都不与碘液呈现颜色反应,因此不能用碘液检测,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鉴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验证酶的专一性、影响酶活性因素等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4.实验小组将等量的某植物种子分别放在不同O2浓度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出容器中O2和CO2的变化情况如下表:O2浓度01%2%3%5%7%10%15%20%25%O2吸收量/mol00.10.20.30.40.50.60.70.70.7CO2释放量/mol10.80.60.50.40.50.60.70.70.7据表分析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O2浓度为03%时只进行无氧呼吸B. 有氧呼吸的强度随O2浓度升高而增强C. 在O2浓度为5%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D. 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CO2【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苹果细胞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2酒精+2CO2+能量。O2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为1%-3%,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O2浓度为5%25%时,CO2的释放量和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据此答题。【详解】据分析可知,O2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为1%-3%,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氧气浓度大于15%后,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细胞呼吸强度不变,B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O2浓度为5%时,CO2的释放量和O2的吸收量相等,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植物种子种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与二氧化碳,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信息转换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5.科学家研究小麦在适宜温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得到如网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当环境温度升髙时,cd段位置上移B. 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C. 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D. c点之后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可能与光合色素的量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在适宜温度时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a点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ab段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d段光合速率保持相对稳定。据此答题。【详解】当温度逐渐升高至最适范围时,cd段位置会上移,但当环境温度超过最适温度之后,光合速率降低,cd段位置会下移,A错误;a点时,叶肉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正确;Mg是植物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当缺少Mg元素时,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降低。b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因此当植物缺Mg时,要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就必须要增加光照强度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所以b点将向右移,C正确;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是光饱和点,该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大,此时影响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含量、酶的浓度等,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点和线段的含义,并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6.“假说一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A. 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 由F2中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D. 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详解】“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与“由F2中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内容,A、B错误;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C正确;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而根据测交实验的结果推出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不属于演绎过程,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孟德尔实验采用的方法,识记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解释(假说)及演绎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7.玉米和烟草等在自然条件下偶尔也会出现单倍体植株,其原因是A. 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B. 由高度不育的植株发育而来C. 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发育而来D. 由单倍体植株杂交发育而来【答案】A【解析】【分析】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详解】玉米和烟草等在自然条件下,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A正确;高度不育的植株不能发育成单倍体植株,B错误;单倍体植株是偶尔出现的,不是用花药离体培养发育而来,C错误;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不可能通过杂交形成单倍体植株,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单倍体生物是指未经受精作用,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的生物8.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有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A. 0项 B. 1项 C. 2项 D. 3项【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错误;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错误;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是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9.番茄中红果(R)对黄果(r)是显性,如果把红果植株上的花粉授到黄果植株的柱头上,所结果实的颜色和果实内某一粒种子的胚的基因型分别是A. 黄或红,rr B. 黄,Rr或rr C. 红,RR或rr D. 黄,Rr【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果皮和种皮的颜色由母本的基因控制,种子的胚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其基因来自于父方和母方。【详解】果实由母本的子房壁发育而来,故其性状应受母本基因的控制。该果实的母本的基因型为rr,故果实的颜色应为黄色。题干中未明确说明红果为纯合子,则红果既可为纯合子(RR),也可为杂合子(Rr),则其与黄果植株(基因型为rr)杂交,其子一代胚的基因型应为Rr或rr。故选:B。【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果实中果皮和种皮的颜色由母本的基因控制,只有种子的胚的基因由父方和母方的基因决定。10.如图为某DNA分子片段,假设该DNA分子中有碱基5000对,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2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复制时作用于处的酶为DNA聚合酶B. 分子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9900个C. 处指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 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1/2【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化学组成成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和条件,明确知识点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结合题图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复制时作用于处的酶为解旋酶而不是DNA聚合酶,A错误;由题意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34%,则C+G占66%,DNA分子中G=C=5000266%2=3300个,该DNA分子复制2次增加3个DNA分子,需要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是33003=9900个,B正确;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所以处指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由题图可知,该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一条含有15N,一条含有14N,若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2次形成的4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含有15N,即占1/4,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DNA结构和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半保留复制过程,同时考查考生计算能力。11.下图中分别表示相应的结构或物质,Asn、Ser、Gly为三种氨基酸,分别是天冬酰胺(C4 H803N2)、丝氨酸(C3H703N)、甘氨酸(C2H502N),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结构中发生氨基酸的脱水缩合B. 决定图中天冬酰胺的密码子是AACC. 结构沿着结构移动,读取密码子D. 天冬酰胺R基C、H、0个数比为2:4: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是核糖体,是转运RNA,是mRNA。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详解】结构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在中会发生氨基酸的脱水缩合,A正确;密码子是mRNA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据图可知,天冬酰胺的密码子是AAC,B正确;结构沿着结构移动,读取密码子,C错误;密码子位于mRNA上,决定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是AAC,氨基酸的分子式为C2H4O2NR,而天冬氨酸的分子式为C4H8O3N2,则R基团为-C2H4O,其中C、H、O三种元素的比值2:4:1,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重点考查翻译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翻译的模板、原料、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2.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下图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详解】(1)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即图;(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因此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染色体:DNA=1:1,即图。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柱形图,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B. 给健康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C. 渗透压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 健康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详解】血浆渗透压主要与钠离子、氯离子和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A正确;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正确;渗透压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正确;康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功能,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B. 当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C. 神经递质经的转运和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D. 结构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是线粒体,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兴奋或抑制,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递质经的转运和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结构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5. 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 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 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D. 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过程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项正确;过程是抗原、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B项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而是通过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C项错误;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切除胸腺的个体会丧失细胞免疫,但仍会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6.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吞噬细胞被破坏后不利于暴露该病毒的特有抗原B.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 患者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下降D. 为研究埃博拉病毒,用富含碳源、氮源、无机盐等的培养基培养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侵入机体时,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病原体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因此吞噬细胞被破坏后不能暴露该病毒的特有抗原,A正确;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B正确;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因此破坏吞噬细胞后,患者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下降,C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富含碳源、氮源、无机盐等的培养基培养病毒,应用相应的宿主活细胞培养病毒,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识记与理解,提高运用能力。17.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每根枝条上应保留有相同数量的芽B. 可以设计一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之间能形成相互对照D. 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根数目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并且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详解】芽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每根枝条上应保留有相同数量的芽,一方面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一方面利于生根,A正确;在正式实验前可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避免正式实验的盲目性,B正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之间能形成相互对照,C正确;用处于最适浓度两侧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促进效果可能相同,D错误。【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注意事项,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以及生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1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由1和2中所有种群构成了群落B. 2中消费者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型C. 可代表光合作用,可代表呼吸作用D. 物质循环是指元素在1和4之间的往复循环【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4是大气中的CO2库、1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3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2为消费者。据此答题。【详解】1生产者、2消费者和3分解者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了群落,A错误;2中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获取想现成的有机物,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型,B正确;可代表呼吸作用,可代表光合作用,C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复循环,即指元素在1、2、3和4之间的往复循环,D错误。【点睛】本题属于课本中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的变形,认识清楚各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准确迅速解答的关键。19.下列关于某湖泊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湖泊中所有的鳙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 湖泊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C. 湖泊的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要识记、理解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二要明确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三要理解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及形成群落结构的原因。【详解】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湖泊中所有的鳙鱼是一个种群;由于鳙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湖泊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即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B错误;由于环境不同及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化成不同的小型生物组合,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湖泊的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与栖息空间,D正确。【点睛】本题以某湖泊的种群和群落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群落的结构、种群密度、群落演替等进行考查。这就要求考生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能依据情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断,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0.合肥某开发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B. 该工程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C. 该地区生态系统必须有能量输入,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2、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详解】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A正确;生态工程建设使生物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B正确;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而不能被循环利用,因此生态系统必须有能量输入,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工程建设,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三个层次、价值等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工程建设的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21.在适宜温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CO2的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植物中,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长的是_植物。当光照强度为a时,A植物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速率是_mg/(m2h),消耗的CO2用于光合作用的_阶段。(2)当光照强度为b时,限制B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此时叶绿体中ADP的运动方向是_;若在此时突然降低CO2的浓度,在这一时刻,C5的含量变化是_。(3)当光照强度为c时,A植物照光X小时,然后黑暗12小时,能够使植物中干物质的量和处理前一样,则X=_小时。【答案】 (1). B (2). 4 (3). 暗反应 (4). CO2浓度 (5). 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薄膜 (6). 上升 (7). 2【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各段曲线的含义:当光照强度(CO2浓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可表示此时细胞呼吸的强度;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时左边,此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时右边,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据此答题。【详解】(1)由图示可看出,B植物达到最大的光合作用强度所需要的光照强度低(光饱和点低),所以B植物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长。当光照强度为a 时,A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消耗的CO2的速率等于A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即4 mg/(m2h),消耗的CO2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2)当光照强度为b 时,B植物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植物叶绿体中ADP 的运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到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突然降低CO2浓度,由于CO2的固定减弱,C5消耗量减少,由于光反应不受影响,C3的还原暂时不变,C5的合成量不变,所以C5的含量上升。(3)当光照强度为c时,A植物照光X小时,然后黑暗12小时,能够使叶片干物质的量和处理前一样,说明照光X小时干物质的净积累量等于黑暗12小时的呼吸消耗量,即124=48, 则X=4824=2小时。【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坐标曲线图的含义,要从图中读出呼吸作用强度,以及呼吸作用速率和光合作用速率相等的点。22.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会导致机体T淋巴下表活性下降,使机体不能有效的消灭感染的病毒和癌变的下表,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另一方面,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还会导致_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2)某科研小组研究表明: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原理如下图所示。图中FasL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其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内表达,Fas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其基因可在各种细胞内表达。人们推测,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当中,FasL基因的表达过程受阻,从而导致效应T细胞对_能力下降。当HIV刚进入体内感染T细胞时,表明其突破了人体的第_道防线,而在被HIV感染的T细胞中_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该T细胞成为相应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最终使人体几乎丧失了全部免疫力。【答案】 (1). 防卫、监控、清除 (2). 淋巴因子 (3). 靶细胞的识别和结合 (4). 第一、二 (5). Fas【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人体防卫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当相同再次侵染机体时,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二次免疫反应;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物质;当相同再次侵染机体时,记忆T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新的记忆T细胞,进行二次免疫应答。【详解】(1)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会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使机体不能有效地消灭感染的病毒和癌变的细胞,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还会导致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2)已知FasL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其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内表达,Fas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其基因可在各种细胞内表达精神因素引起T细胞活性下降可能是由于FasL 在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和结合能力下降。当HIV刚进人体内感染T细胞时,表明其突破了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而在被HIV感染的T细胞中Fas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该T细胞成为相应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使人体最终丧失了几乎全部免疫力。【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意及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的免疫调节的观点,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3.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颖色的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_。(2)F2代黑颖中杂合子的比例是_。F2黄颖基因型有_种。F2黄颖个体自交,后代出现白颖的概率为_。(3)若将黑颖与黄颖杂交,亲代基因型为_时,后代中的白颖比例最大。【答案】 (1).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 5/6 (3). 2 (4). 1/6 (5). BbyybbYy【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已知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所以黑颖的基因组成为B_ _ _,黄颖的基因组成为bbY_,白颖的基因组成为aabb。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这是“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BbYy,亲代黑颖的基因型为BByy,黄颖的基因型为bbYY。【详解】(1)在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这是“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由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BbYy,F2代黑颖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YY:BBYy:BByy:BbYY:BbYy:Bbyy=1:2:1:2:4:2,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2+4+2)/(1+2+1+2+4+2)=5/6。F2黄颖基因型有bbYY与bbYy两种。F2黄颖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YY:bbYy=1:2,让黄颖自交,有2种组合方式:1/3bbYYbbYY;2/3bbYybbYy。第一种组合方式不会出现白颖,第二个杂交组合出现白颖的比例为2/31/4=1/6,因此后代出现白颖的概率为1/6。(3)黑颖(B_)与黄颖(bbY)杂交,若要使后代中的白颖(bbyy)比例最大,则两亲本杂交后代分别出现bb和yy的概率最大即可,故亲本的基因型应为Bbyy和bbYy。后代中的白颖(bbyy)比例为1/21/2=1/4。【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9:3:3:1的变式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4.下表是对某小型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单位102kJ/(m2a):GPXR甲12.62.99.7乙838.2166.0672.2丙0.90.40.5丁105.038.866.2分解者184.523.8160.7(1)具表分析,表格中X的含义是_。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效率是_。(2)下图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图中若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摄入量,则B表示该营养级的生物_,其能量值可用_表示,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整体上看,第二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f值。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答案】 (1).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 12% (3). 同化量 (4). b(或d+e) (5). 大于 (6).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详解】(1)据表分析,各营养级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X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中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105.0100%=12%。(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摄入能量,则B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其能量值可用b(或d+e)表示,C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整体上看,第二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值大于f值,因为下一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也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点睛】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及能量流动的计算。25.如图是纯化纤维素分解菌并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过程选取富含纤维素的土壤,在鉴定和筛选所需微生物时需用_对纤维素进行染色并制成选择培养基。最后还要在平板培养基上分离纯化目的菌。为避免杂菌污染培养物和环境,接种时要在_旁操作。(2)图中环节获得的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分別为C1酶、CX酶和_。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第三种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环节常用的菌种是_。(3)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取0.2ml稀释液涂布,得到以下统计结果;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0、240和246;请计算每毫升原液中的菌体数是_。用这种方法测得的菌体数比实际活菌数量_。【答案】 (1). 刚果红 (2). 酒精灯火焰旁 (3). 葡萄糖苷酶 (4). 纤维二糖 (5). 酵母菌 (6). 1.16109 (7). 少【解析】【分析】题图中表示利用纤维素分解菌提取纤维素酶,并利用这种酶分解纤维素以得到葡萄糖,最后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的过程。在鉴定和筛选这种细菌时,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较易获得目的菌种,同时需要用到选择培养基,如刚果红能和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目的菌种能在含刚果红的选择培养基中形成透明圈,从而达到筛选目的。分析题图:表示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表示纤维素酶的活性鉴定,表示纤维素发酵,表示接种酵母菌,表示无氧发酵产生乙醇。【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图中过程表示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因此选取产酶微生物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在鉴定和筛选这种微生物时需用刚果红对纤维素进行染色并制成选择培养基。最后还要在平板培养基上分离纯化目的菌。为避免杂菌污染培养物和环境,接种时要在酒精灯火焰旁旁操作。(2)从目的菌种中得到的纤维素酶一般认为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别为C酶、C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过程表示无氧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用酵母菌作为菌种。(3)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的平均值为(210+240+246)/3=232个。每毫升原液中的菌体数是232/0.2106=1.16109个,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看到的是一个菌落,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得的菌体数比实际活菌数量少。【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与分离,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实验操作的理解与运用。26.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了免疫学和畜牧业的发展。(1)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借助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其过程中与植物不同的方法是使用 诱导,融合细胞首先需要经过 培养获得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 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用专一抗体检验呈阳性才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2)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借助 技术可获取大量自身健康皮肤用于移植。培养的条件需要 、合适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通入含有95%空气和5%CO2混合气体(维持培养液的pH)。(3)用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良种牛的培育过程需要进行胚胎移植,移植前需要对受体牛进行 技术处理,对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 ,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答案】(1)灭活的病毒 选择性 克隆(2)动物细胞培养 无菌、无毒的环境(3)同期发情处理 免疫排斥反应【解析】试题分析:(1)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常采用灭活的病毒、聚乙二醇、电刺激等方法诱导细胞融合。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诱导融合。因此,与植物细胞的融合相比,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的方法是使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诱导融合的细胞既有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同种核细胞,也有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所以首先需要经过选择性培养获得杂交瘤细胞;在此基础上,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才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2)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借助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获取大量自身健康皮肤用于移植。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需要无菌、无毒的环境、合适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通入含有95%空气和5%CO2混合气体(维持培养液的pH)。(3)进行胚胎移植前需要对受体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以使供体、受体的生理状态相同。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考点:本题考查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