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2.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28906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2.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2.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2.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预习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梅花落刘方平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修辞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注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修辞手法)这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辛弃疾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注嘉泰四年,作者出任镇江知府,为北伐做准备,词作于这期间。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为当时府郡的行政中心。矻(k)矻:勤劳不懈的样子。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表现手法)词的上片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宇文判官岑参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鹤林寺僧舍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野寺寻花春已迟,背岩唯有两三枝。明朝携酒犹堪赏,为报春风且莫吹。(表现手法)请指出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巩固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岑参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诗属于觐省诗,觐省诗是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时写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B.“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表现了亲人们对樊侍御史的思念,一知道他的去处,就在打听什么时候回来。C.“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D.“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2)(表现手法)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6分)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第(1)(2)题。(9分)苍洱临眺李京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鸟从云母屏中过,鱼在鲛人镜里行。翡翠罘崽笼海气,旃檀楼阁殷秋声。虎头妙墨龙眠手,百帧生绡画不成。注苍洱:大理苍山、洱海。云母屏:云母镶嵌的画屏。鲛人:鱼尾人身,美人鱼。罘崽(f s):屏风。旃(zhn)檀:檀香木。虎头: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龙眠: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生绡: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作画。(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此诗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B.此诗描写苍山洱海,“云母屏”“鲛人镜”“翡翠罘崽”,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2)(表达技巧)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晚次湖口有怀(节选)刘长卿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C.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D.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2)(表达方式)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6分)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11分)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薛昭蕴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颦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注薛昭蕴:唐宋词人,生卒年不详。蓼(li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整鬟:梳理发鬟。含颦:愁眉不展。浦:水滨。(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C.词的上片给读者的听觉是风雨声,视觉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嗅觉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自己。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2)(结构技巧)下片的首句“不语含颦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导学号37740254答案:预习练1.参考答案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颈联以花喻人,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解析 从“少妇今如此”句可知,前面所写的芳梅是以花喻人,尾联是联想与想象。2.参考答案 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解析 从“蕃情似此水”可以看出是比喻手法,将“蕃情”比喻为流水。“长愿向南流”,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和平永驻的愿望。3.参考答案 上片写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稳地定居平原。人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追本溯源,这都是大禹治水的结果,从侧面表现出大禹治水的功劳。解析 这首词的上片,侧重怀古,先写大禹治水的劳苦功高,然后用“鱼”“人”各得其所来表现大禹的功劳。所以“侧面描写”的语句只能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结合描写的内容分析即可。4.参考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寓情于景。首联以鲜明的对比,说明离家西行越发遥远,返回之期更是渺茫,只能在极度思乡之时偶尔回首。颔联寓情于景,作者每天面对的都是狂风和暴雪,放眼望去直达天际的是连绵重叠的沙漠和山丘,直接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景物的重复单调,暗指旅途的无聊,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解析 从整体看,诗歌采用了对比手法,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还通过写景抒情,表现自己处身的环境艰苦。5.参考答案 李涉诗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写自己终日醉生梦死、带着勉强情绪登山赏春是抑,写自己偶过鹤林寺与僧谈话、偷来平生难得的闲暇是扬。李端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春末意兴盎然地寻得山寺旁两三枝难得的野花、央求春风切莫吹落这野花是实写,想象明天携酒重赏这野花是虚写。解析 从诗歌的内容看,第一首先说“终日昏昏”,再说“又得浮生半日闲”,可见是欲扬先抑;第二首先写今日见花只有“两三枝”,再说“明朝携酒”赏花,可见是虚实结合。巩固练1.(1)BB项,诗中并非“亲人”询问,而是作者。(2)参考答案 本联采用拟人的手法,说“江风”牵引着“驿舫”前行,“海雁”催促着诗人早寄家书,使“风”“海雁”人格化,颇有情味;又使用了借物抒怀(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借高大华美的“驿舫”、浩荡怡人的“江风”以及殷勤传书的“海雁”抒情达意,含蓄委婉而又形象生动;表现了诗人希望友人一帆风顺、早日抵达的美好祝愿,也隐约传达出对友人奉命出使、衣锦还乡、显亲扬名的羡慕之情。解析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中“引”“催”是拟人手法。“驿舫江风引”是“江风引驿舫”的倒装,“驿舫”是借代手法。2.(1)CC项,“客观写实”不准确,没有描绘“风土人情”。(2)参考答案 虚实结合。前三联均为写实,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实写中又有虚写:鸟飞、鱼游乃实写,云母屏、鲛人镜又是虚写。解析 本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前三联均为写实,是远眺的景色;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3.(1)BB项,“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错误,应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2)参考答案 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解析 尾联“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可以看出,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以及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之感。4.(1)AD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D项,“自己”与原词不符,应为“船夫”。(2)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颦”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颦”,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解析 从“不语含颦深浦里”一句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