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笔记本硬件培训课程.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6328816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6.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笔记本硬件培训课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2010年笔记本硬件培训课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2010年笔记本硬件培训课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方向 性能 超强的响应能力及运算能力的提高 电池使用时间 随时随地 不再受电源的限制 无线技术 自由自在 随处e动 无线你我的无限 便携性 及外观设计 影响整个使用过程的关键个人因素 2 全球各大品牌 Apple 美国 IBMThinkPadHPDellApplegateway 被宏基收购 日本 sony 索尼 Toshiba 东芝 Fujitsu 富士通 Panasonic 松下 NEC韩国 SAMSUNG 三星 LG台湾 ACERBENQASUSCOMPOWER 仁宝 国产 联想方正神舟海尔夏新TCL七喜清华同方 3 市场主导品牌 4 代工厂商 目前只有三星和华硕2个品牌有自己工厂 具有自主设计 研发 生产 制造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军方为了解决计算大量军用数据的难题 成立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奇利和埃克特领导的研究小组 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经过三年紧张的工作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月14日问世了 它由17468个电子管 6万个电阻器 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 重达30吨 占地160平方米 耗电174千瓦 耗资45万美元 这台计算机每秒只能运行5千次加法运算 仅相当于一个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ENIAC即 埃尼阿克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已过去50多年了 在这期间 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首先是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 继而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使得计算机处理器和存贮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 数量越来越多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存贮容量迅速增加 1994年12月 美国Intel公司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它每秒可进行3280亿次加法运算 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6600万倍 如果让人完成它一秒钟进行的运算量的话 需要一个人昼夜不停地计算一万多年 当年的 埃尼阿克 和现在的计算机相比 还不如一些高级袖珍计算器 但它的诞生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6 ENIAC 7 第一台笔记本的诞生 处理器Intel80C86 4 77MHz 内存256K硬盘无显示器9英寸重量4 1公斤 1985年 东芝T1100 笔记本的鼻祖第一台笔记本在东芝公司诞生 笔记本电脑雏形1979年 GridCompass1109电脑问世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笔记本电脑制作的第一次尝试 这款电脑是英国人WilliamMoggridge在1979年为Grid公司设计的 不过这款电脑问世后的面向对象只是美国航空航天领域 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扇贝上获取灵感制造的轻便电脑 普通民众是无法与其接触的 GridCompass1109电脑1983年5月 美国发布了世界首款彩色便携电脑 CommodoreSX 64 Executive 这款便携电脑采用的是MOS6510 1MHz 处理器 64K内存 320X200分辨率的5寸彩色显示器 内置5 25寸170K的软驱一个 1984年2月 IBM公司发布IBM5155个人便携电脑 这款便携电脑采用的CPU是Intel8088 4 77MHz 配备256K的内存 最大扩充640K 内置显示器为9寸的琥珀黄色显示器 分辨率为640X200 采用的系统为装在磁盘上的IBMPC DOSVersion2 10 真正的笔记本电脑诞生1985年 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 这款笔记本电脑目前为止是多数国内媒体公认的第一款笔记本 也就是这款笔记本的问世 开始了东芝公司在笔记本业界的20风雨路程 1989年9月 苹果公司面向用户推出了第一款笔记本电脑 它采用了68HC000处理器 这是Motorola68000的低电压版本 运行频率为16MHz 内存为1MB 内置了40MB的SCSI硬盘 这款笔记本采用的显示屏依旧为10寸单色液晶显示器 分辨率为600X400 当然也正因为性能卓越 这款笔记本的价格十分高昂 1991年 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 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 产品型号为T3200SXC CPU为Intel386SX 20MHz 内存1MB 硬盘120MB 显 示屏彩色24厘米ActiveMatrixTFT 分辨率为640 480 VGA 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700C 1994年第一台配置Pentiu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 东芝T4900CT Pentium处理器 75MHz 内存8MB 硬盘772MB 26厘米TFT 分辨率为640 480 VGA 1995年 ThinkPad760cd问世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 第一个采用12 1英寸SVGA高分辨率显示的笔记本电脑 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 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正如当年的PC一样 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8 笔记本简介 与台式机电脑相比 他们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 显示器 键盘 鼠标 CPU 内存和硬盘 但是笔记本电脑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便携性就是笔记本相对于台式机电脑最大的优势 一般的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只有2公斤多一些 无论是外出工作还是外出旅游 都可以随身携带 非常的方便 其主要优点 体积小 重量轻 携带方便 超轻超薄是其的主要发展方向 它的性能会越来越高 功能会更加丰富 其便携性和备用电源使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因此越来越受用户推崇 市场容量迅速扩展 并不是每个笔记本都适合每个人 通常厂商会对其产品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笔记本电脑从用途上一般可以分为4类 商务型 时尚型 多媒体应用 特殊用途 商务型笔记本电脑的特征一般为移动性强 电池 续航时间长 时尚型外观特异也有适合商务使用的时尚型笔记本电脑 多媒体应用型的笔记本电脑是结合强大的图形及多媒体处理能力又兼有一定的移动性的综合体 市面上常见的多媒体笔记本电脑拥有独立的较为先进的显卡 较大的屏幕等特征 特殊用途的笔记本电脑是服务于专业人士 可以在酷暑 严寒 低气压 战争等恶劣环境下使用的机型 多较笨重 学生使用电脑主要用于教育 娱乐 发烧级本本爱好者不仅追求高品质而且对齐全的设备接口要求很高 9 笔记本电脑的介绍 笔记本电脑的组成 10 内部麦克风 外壳 显示器 IO设备 光驱 显卡 主板 11 主板篇 芯片部分BIOS芯片 是一块方块状的存储器 里面存有与该主板搭配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程序 能够让主板识别各种硬件 还可以设置引导系统的设备 调整CPU外频等 BIOS芯片是可以写入的 这方便用户更新BIOS的版本 以获取更好的性能及对电脑最新硬件的支持 当然不利的一面便是会让主板遭受诸如CIH病毒的袭击 南北桥芯片 横跨AGP插槽左右两边的两块芯片就是南北桥芯片 南桥多位于PCI插槽的上面 而CPU插槽旁边 被散热片盖住的就是北桥芯片 芯片组以北桥芯片为核心 一般情况 主板的命名都是以北桥的核心名称命名的 如P45的主板就是用的P45的北桥芯片 北桥芯片主要负责处理CPU 内存 显卡三者间的 交通 由于发热量较大 因而需要散热片散热 南桥芯片则负责硬盘等存储设备和PCI之间的数据流通 南桥和北桥合称芯片组 芯片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板的功能和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 AMD平台中部分芯片组因AMDCPU内置内存控制器 可采取单芯片的方式 如nVIDIAnForce4便采用无北桥的设计 从AMD的K58开始 主板内置了内存控制器 因此北桥便不必集成内存控制器 这样不但减少了芯片组的制作难度 同样也减少了制作成本 现在在一些高端主板上将南北桥芯片封装到一起 只有一个芯片 这样大大提高了芯片组的功能 12 主板构成部分 内存插槽 内存插槽一般位于CPU插座下方 图中的是DDRSDRAM插槽 这种插槽的线数为184线 AGP插槽 颜色多为深棕色 位于北桥芯片和PCI插槽之间 AGP插槽有1 2 4 和8 之分 AGP4 的插槽中间没有间隔 AGP2 则有 在PCIExpress出现之前 AGP显卡较为流行 其传输速度最高可达到2133MB s AGP8 PCIExpress插槽 随着3D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AGP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视频处理带宽的要求 目前主流主板上显卡接口多转向PCIExprss PCIExprss插槽有1 2 4 8 和16 之分 注 目前主板支持双卡 NVIDIASLI ATI交叉火力 PCI插槽 PCI插槽多为乳白色 是主板的必备插槽 可以插上软Modem 声卡 股票接受卡 网卡 多功能卡等设备 CNR插槽 多为淡棕色 长度只有PCI插槽的一半 可以接CNR的软Modem或网卡 这种插槽的前身是AMR插槽 CNR和AMR不同之处在于 CNR增加了对网络的支持性 并且占用的是ISA插槽的位置 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把软Modem或是软声卡的一部分功能交由CPU来完成 这种插槽的功能可在主板的BIOS中开启或禁止 13 扩展槽部分 硬盘接口 硬盘接口可分为IDE接口和SATA接口 在型号老些的主板上 多集成2个IDE口 通常IDE接口都位于PCI插槽下方 从空间上则垂直于内存插槽 也有横着的 而新型主板上 IDE接口大多缩减 甚至没有 代之以SATA接口 COM接口 串口 目前大多数主板都提供了两个COM接口 分别为COM1和COM2 作用是连接串行鼠标和外置Modem等设备 PS 2接口 PS 2接口的功能比较单一 仅能用于连接键盘和鼠标 一般情况下 鼠标的接口为绿色 键盘的接口为紫色 USB接口 USB接口是现在最为流行的接口 最大可以支持127个外设 并且可以独立供电 其应用非常广泛 USB接口可以从主板上获得500mA的电流 支持热拔插 真正做到了即插即用 一个USB接口可同时支持高速和低速USB外设的访问 由一条四芯电缆连接 其中两条是正负电源 另外两条是数据传输线 高速外设的传输速率为12Mbps 低速外设的传输速率为1 5Mbps 此外 USB2 0标准最高传输速率可达480Mbps USB3 0规范正在研究中 LPT接口 并口 一般用来连接打印机或扫描仪 MIDI接口 声卡的MIDI接口和游戏杆接口是共用的 SATA接口 SATA的全称是Serial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 串行高级技术附件 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 是由Intel IBM Dell APT 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 在IDFFall2001大会上 Seagate宣布了SerialATA1 0标准 正式宣告了SATA规范的确立 14 对外接口部分 15 内存篇 英文名称 Memory内存芯片 是内存中最重要存储数据的元件 PCB电路板 用于承载和焊接内存芯片的PCB板 金手指 是内存与主板进行连接的 通道 内存卡槽 用于将内存固定在内存插槽中 内存缺口 与内存插槽中的防凸起设计配对 防止内存错误插入 16 内存条 内存芯片的状态一直沿用到286初期 起初 电脑所使用的内存是一块块的IC 我们必须把它们焊接到主机板上才能正常使用 一旦某一块内存IC坏了 必须焊下来才能更换 这实在是太费劲了 鉴于它存在着无法拆卸更换的弊病 这对于计算机的发展造成了现实的阻碍 后来 电脑设计人员发明了模块化的条装内存 每一条上集成了多块内存IC 相应地 在主板上设计了内存插槽 内存条便应运而生了 这样 内存条就可随意拆卸了 从此 内存的维修和扩充都变得非常方便 这样就把内存难以安装更换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根据内存条上的引脚多少 我们可以把内存条分为30线 72线 168线等几种 30线与72线的内存条又称为单列存储器模块SIMM 168线的内存条又称为双列存储器模块DIMM 目前30线内存条已经没有了 前两年的流行品种是72线的内存条 其容量一般有4兆 8兆 16兆和32兆等几种 目前市场的主流品种是168线内存条 168线内存条的容量一般有16兆 32兆 64兆 128兆等几种 一般的电脑插一条就OK了 不过 只有基于VX TX BX芯片组的主板才支持168线的内存条 现如今 最流行的应属184线的内存条了 17 内存条的诞生 在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中 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存储器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 对于计算机来说 有了存储器 才有记忆功能 才能保证正常工作 存储器的种类很多 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 简称内存 港台称之为记忆体 内存是电脑中的主要部件 它是相对于外存而言的 我们平常使用的程序 如Windows操作系统 打字软件 游戏软件等 一般都是安装在硬盘等外存上的 但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 必须把它们调入内存中运行 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 我们平时输入一段文字 或玩一个游戏 其实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 通常我们把要永久保存的 大量的数据存储在外存上 而把一些临时的或少量的数据和程序放在内存上 当然内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电脑的运行速度 18 内存条简介 内存就是存储程序以及数据的地方 比如当我们在使用office处理文稿时 当你在键盘上敲入字符时 它就被存入内存中 当你选择存盘时 内存中的数据才会被存入硬 磁 盘 在进一步理解它之前 还应认识一下它的物理概念 笔记本电脑的内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处理器速度较慢而导致的性能下降 一些笔记本电脑将缓存内存放置在CPU上或非常靠近CPU的地方 以便CPU能够更快地存取数据 有些笔记本电脑还有更大的总线 以便在处理器 主板和内存之间更快传输数据 由于笔记本电脑整合性高 设计精密 对于内存的要求比较高 笔记本内存必须符合小巧的特点 需采用优质的元件和先进的工艺 拥有体积小 容量大 速度快 耗电低 散热好等特性 出于追求体积小巧的考虑 大部分笔记本电脑最多只有两个内存插槽 19 内存条简介 只读存储器 ROM ROM表示只读存储器 ReadOnlyMemory 在制造ROM的时候 信息 数据或程序 就被存入并永久保存 这些信息只能读出 一般不能写入 即使机器掉电 这些数据也不会丢失 ROM一般用于存放计算机的基本程序和数据 如BIOSROM 其物理外形一般是双列直插式 DIP 的集成块 随机存储器 RAM 随机存储器 RandomAccessMemory 表示既可以从中读取数据 也可以写入数据 当机器电源关闭时 存于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 我们通常购买或升级的内存条就是用作电脑的内存 内存条 SIMM 就是将RAM集成块集中在一起的一小块电路板 它插在计算机中的内存插槽上 以减少RAM集成块占用的空间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存条有1G 条 2G 条 4G 条等 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 Cache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概念 也就是平常看到的一级缓存 L1Cache 二级缓存 L2Cache 三级缓存 L3Cache 这些数据 它位于CPU与内存之间 是一个读写速度比内存更快的存储器 当CPU向内存中写入或读出数据时 这个数据也被存储进高速缓冲存储器中 当CPU再次需要这些数据时 CPU就从高速缓冲存储器读取数据 而不是访问较慢的内存 当然 如需要的数据在Cache中没有 CPU会再去读取内存中的数据 20 分类 根据DRAM不同的标准又可分为多种类型的DRAM SDRAM 同时的DRAM 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DDRSDRAM 两倍数据比率SDRAM 双倍数据速度SDRAM DDR通过双数据率来解决内存的宽带问题 DDRSDRAM就是双倍数据传输率的SDRAMRDRAM RambusDRAM 因为RDRAM内存条发热量太大 其外都加装有散热片 这也是其特点之一 21 内存的分类 内存的分类 22 内存 RDRAM DDR DDRII DDR3 DDRSDRAM DualDateRateSDRAM 简称DDR 也就是 双倍速率SDRAM 的意思 DDR可以说是SDRAM的升级版本 DDR在时钟信号上升沿与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数据 这使得DDR的数据传输速度为传统SDRAM的两倍 由于仅多采用了下降缘信号 因此并不会造成能耗增加 至于定址与控制信号则与传统SDRAM相同 仅在时钟上升缘传输 23 DDR时代 随着CPU性能不断提高 我们对内存性能的要求也逐步升级 不可否认 紧紧依高频率提升带宽的DDR迟早会力不从心 因此JEDEC组织很早就开始酝酿DDR2标准 加上LGA775接口的915 925以及最新的945等新平台开始对DDR2内存的支持 所以DDR2内存将开始演义内存领域的今天 DDR2能够在100MHz的发信频率基础上提供每插脚最少400MB s的带宽 而且其接口将运行于1 8V电压上 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热量 以便提高频率 此外 DDR2将融入CAS OCD ODT等新性能指标和中断指令 提升内存带宽的利用率 从JEDEC组织者阐述的DDR2标准来看 针对PC等市场的DDR2内存将拥有400 533 667MHz等不同的时钟频率 高端的DDR2内存将拥有800 1000MHz两种频率 DDR II内存将采用200 220 240 针脚的FBGA封装形式 最初的DDR2内存将采用0 13微米的生产工艺 内存颗粒的电压为1 8V 容量密度为512MB 24 DDR2时代 DDR3相比起DDR2有更低的工作电压 从DDR2的1 8V降落到1 5V 性能更好更为省电 DDR2的4bit预读升级为8bit预读 DDR3目前最高能够达到2000Mhz的速度 尽管目前最为快速的DDR2内存速度已经提升到800Mhz 1066Mhz的速度 但是DDR3内存模组仍会从1066Mhz起跳 一 DDR3在DDR2基础上采用的新型设计 1 8bit预取设计 而DDR2为4bit预取 这样DRAM内核的频率只有接口频率的1 8 DDR3 800的核心工作频率只有100MHz 2 采用点对点的拓朴架构 以减轻地址 命令与控制总线的负担 3 采用100nm以下的生产工艺 将工作电压从1 8V降至1 5V 增加异步重置 Reset 与ZQ校准功能 25 DDR3时代 26 DDR DDR2 DDR3对照表 内存的性能指标评价内存条的性能指标一共有四个 1 存储容量 即一根内存条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量 如目前常用的168线内存条的存储容量一般多为32兆 64兆和128兆 而DDRII3普遍为1GB到2GB 2 存取速度 存储周期 即两次独立的存取操作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 又称为存储周期 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取周期一般为60纳秒至100纳秒 3 存储器的可靠性 存储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来衡量 可以理解为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 4 性能价格比 性能主要包括存储器容量 存储周期和可靠性三项内容 性能价格比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对于不同的存储器有不同的要求 27 内存条的主要性能指标 硬盘篇 28 29 硬盘 港台称之为硬碟 英文名 HardDiscDrive简称HDD全名温彻斯特式硬盘 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 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 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 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 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30 硬盘的基本结构 1 1956年 IBM的IBM350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 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 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 1973年IBM3340问世 它拥有 温彻斯特 这个绰号 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 恰是当时出名的 温彻斯特来福枪 的口径和填弹量 至此 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31 硬盘的发展史 第一套磁盘系统IBM350RAMAC 1980年 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 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 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 而该公司正是希捷 SEAGATE 公司 80年代末 IBM公司推出MR MagnetoResistive磁阻 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 使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 bit 每平方英寸 提高了数十倍 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 1991年 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 5英寸的1GB硬盘1970年到1991年 硬盘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 30 的速度增长 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 80 至今 速度提升到100 甚至是200 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 GiantMagnetoResistive 巨磁阻 技术 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 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1995年 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组 昆腾 Quantum 与Intel携手发布UDMA33接口 EIDE标准将原来接口数据传输率从16 6MB s提升到了33MB s同年 希捷开发出液态轴承 FDB FluidDynamicBearing 马达 所谓的FDB就是指将陀螺仪上的技术引进到硬盘生产中 用厚度相当于头发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 减轻了硬盘噪音与发热量 32 1996年 希捷收购康诺 ConnerPeripherals 1998年2月 UDMA66规格面世2000年10月 迈拓 Maxtor 收购昆腾2003年1月 日立宣布完成20 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盘事业部计划 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 HitachiGlobalStorageTechnologies HitachiGST 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 perpendicularrecording 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 90度 更充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2005年12月21日 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收购迈拓 Maxtor 2007年1月 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宣布将会发售全球首只1Terabyte的硬盘 比原先的预定时间迟了一年多 硬盘的售价为399美元 平均每美分可以购得27 5MB硬盘空间 2007年11月 Maxtor硬盘出厂的预先格式化的硬盘 被发现已植入会盗取在线游戏的帐号与密码的木马 33 ATA全称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 是用传统的40 pin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 外部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 s 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 且排线占空间 不利计算机散热 将逐渐被SATA所取代 IDEIDE的英文全称为 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 即 电子集成驱动器 俗称PATA并口 SATA使用SATA SerialATA 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 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 2001年 由Intel APT Dell IBM 希捷 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ATA1 0规范 2002年 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 但Serial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ATA2 0规范 Serial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 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 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 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 不仅仅是数据 进行检查 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 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34 硬盘接口 SATA2希捷在SATA的基础上加入NCQ本地命令阵列技术 并提高了磁盘速率 SCSI全称为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 小型机系统接口 历经多世代的发展 从早期的SCSI II 到目前的Ultra320SCSI以及Fiber Channel 光纤通道 接头类型也有多种 SCSI硬盘广为工作站级个人计算机以及服务器所使用 因为它的转速快 可达15000rpm 且数据传输时占用CPU运算资源较低 但是单价也比同样容量的ATA及SATA硬盘昂贵 SAS SerialAttachedSCSI 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 和SATA硬盘相同 都是采取序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 可达到3Gb s 此外也透过缩小连接线改善系统内部空间等 此外 由于SAS硬盘可以与SATA硬盘共享同样的背板 因此在同一个SAS存储系统中 可以用SATA硬盘来取代部分昂贵的SCSI硬盘 节省整体的存储成本 35 硬盘接口 36 并行硬盘与串行硬盘比较 并行与串行硬盘的接口不同 并行硬盘抗震能力不如串行硬盘并行硬盘最大传输速度为100M S 串行硬盘目前最大传输速度为150M S下一代串行标准为300M S PATA SATA SATA1 0 150M SSATA2 0 300M S EMCEMC为一家美国信息存储资讯科技公司 主要业务为信息存储及管理产品 服务和解决方案 EMC公司创建于1979年 总部在马萨诸塞州霍普金顿市EMCClariionCX500EMC公司的股票符号是EMC 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 并且是S P500成份股之一 希捷 Seagate 希捷科技 英语 SeagateTechnology NYSE STX 是全球主要的硬盘厂商之一 于1979年在美国加州成立 现时在开曼群岛注册 现时 希捷的主要产品包括桌面硬盘 企业用硬盘 笔记本电脑硬盘和微型硬盘 在专门研发硬盘的厂商中 希捷是历史最悠久的 它的第一个硬盘产品 容量是5MB 在2006年5月 希捷科技收购了另一间硬盘厂商 迈拓公司 产品销量方面 希捷报称自己是第一大公司 售出10亿个硬盘产品 西部数据 Westdigital 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希捷 以桌面产品为主 其桌面产品分为侧重高IO性能的Black系列 俗称 黑盘 普通的Blue系列 俗称蓝盘 以及侧重低功耗 低噪音的环保Green系列 俗称绿盘 西部数据同时也提供面向企业近线存储的RaidEdition系列 简称RE系列 同时也有SATA接口的1000RPM的猛禽系列和迅猛龙 VelociRaptor 系列 37 生产厂商 日立 Hitachi 第三大硬盘厂商 主要由收购的原IBM硬盘部门发展而来 日立制作所 日文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英文 Hitachi Ltd 简称日立 总部位于日本东京 致力于家用电器 电脑产品 半导体 产业机械等产品 是日本最大的综合电机生产商 三星 Samsung 三星电子 SamsungElectronicsKSE 005930 KSE 005935 LSE SMSN LSE SMSD 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公司 三星集团子公司之一 1938年3月它于大韩民国大邱广域市成立 创始人是李秉喆 现在的社长是李健熙 一开始它是一个出口商 但很快它就进入了许多其它领域 今天它在全世界58个国家拥有20多万职员 2003年 它的周转值为1017亿美元 在世界上最有名的100个商标的列表中 三星电子是唯一的一个韩国商标 是韩国民族工业的象征 迈拓 Maxtor 迈拓 Maxtor 是一家成立于1982年的美国硬盘厂商 在2006年被另外一家硬盘厂商希捷公司收购 1 在2005年12月即收购前 迈拓公司是世界第三大硬盘生产商 现在迈拓公司作为希捷公司的一家子公司运营 迈拓同时经营桌面电脑与服务器市场 相对于速度而言 迈拓更关注于硬盘容量 38 生产厂商 东芝 Toshiba 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 亦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 隶属于三井集团旗下 东芝是由两家日本公司于1939年合并成的 东芝是世界上芯片制造商中的重要成员 2009年2月 东芝并购富士通硬盘部门 富士通 Fujitsu 富士通株式会社 Fujits Kabushiki gaisha 是一家日本公司 专门制作半导体 电脑 超级电脑 个人电脑 服务器 通讯装置及服务 总部位于东京 2009年2月 东芝并购富士通硬盘部门 39 生产厂商 目前主流笔记本硬盘是 4200转 5400转 7200转据测试 使用5400转的笔记本硬盘 比4200转打开一个12MB的Excel文件速度的要快47 拷贝一个170MB的文件夹要快30 关闭WindowsXP操作系统则快47 同比7200转硬盘速度会更快 功耗方面 由于5400转的笔记本硬盘采用了优化的电源管理技术 与4200转的硬盘有着相同的耗电量 大家无需担心会影响到本本的电池续航时间 因此目前购买应以5400转的产品作为首选 一个7200 转 每分钟 的硬盘 每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60 1000 7200 8 33毫秒 则平均旋转延迟时间为8 33 2 4 17毫秒 平均情况下 需要旋转半圈 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 一个5400 转 每分钟 的硬盘 平均旋转延迟时间为60 1000 5400 2 5 56毫秒 平均寻道时间与平均旋转延迟时间之和称为平均存取时间 averageaccesstime 最后才开始数据的读取 读取一个扇区的时间约为零点几个毫秒 相对平均存取时间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 决定一个硬盘读写速度的是它的平均存取时间 通过简单的加法 我们就可以得出 7200转的硬盘 平均存取时间约为10 4 17 14 2毫秒 5400转的硬盘 平均存取时间约为10 5 56 15 6毫秒 两者相比 前者的速度只比后者提高了不到百分之十 离大家预想的三分之一相距甚远 40 5400转与4200转的区别 希捷存储新技术 2009年出2500G硬盘硬盘记录密度越大就可以实现越大的磁盘容量 希捷最近发布的160GB5400rpm2 5英寸垂直纪录笔记本硬盘的纪录密度是每平方英寸135Gbits 东芝最新展示的2 5英寸硬盘每平方英寸纪录密度是188Gbits 而在加州硅谷的IDEMADiSKON展会上 希捷展示了1种磁记录设备 每平方英寸可以纪录421Gbits数据 日立2010年推5000G硬盘等同半个人脑存储量据国外媒体报道 日立日前宣布 将于2010年推出5TB 5120G 硬盘 从而向新兴的固态硬盘发起挑战 如今 固态硬盘逐渐蚕食传统硬盘业务 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市场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硬盘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硬盘专家日立的做法是 尽可能提升硬盘的存储空间 据悉 日立计划于2010年推出5TB3 5英寸商用硬盘 该硬盘采用了电流正交平面垂直巨磁阻 CPP GMR 技术 使每平方英寸的存储密度达到1TB 41 未来的发展趋势 42 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 SolidStateDisk或SolidStateDrive 也称作电子硬盘或者固态电子盘 是由控制单元和固态存储单元 DRAM或FLASH芯片 组成的硬盘 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 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相同 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与普通硬盘一致 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 因而抗震性极佳 其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 40 85摄氏度 目前广泛应用于军事 车载 工控 视频监控 网络监控 网络终端 电力 医疗 航空等 导航设备等领域 目前由于成本较高 正在逐渐普及到DIY市场 43 简介 44 分类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 一种是采用闪存 FLASH芯片 作为存储介质 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 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 IDEFLASHDISK SerialATAFlashDisk 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SD 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模样 例如 笔记本硬盘 微硬盘 存储卡 优盘等样式 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 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 能适应于各种环境 但是使用年限不高 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 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 目前应用范围较窄 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 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 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 应用方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两种 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 而且使用寿命很长 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45 固态硬盘与普通硬盘比较 拥有以下优点 1 启动快 没有电机加速旋转的过程 2 不用磁头 快速随机读取 读延迟极小 根据相关测试 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 搭载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 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 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3 相对固定的读取时间 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 因此磁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 4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写入速度极快 5 无噪音 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 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 某些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装有风扇 因此仍会产生噪音 6 低容量的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和发热量较低 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会较高 7 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 不会发生机械故障 也不怕碰撞 冲击 振动 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 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8 工作温度范围更大 典型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5到55摄氏度范围内工作 而大多数固态硬盘可在 10 70摄氏度工作 一些工业级的固态硬盘还可在 40 85摄氏度 甚至更大的温度范围下工作 9 低容量的固态硬盘比同容量硬盘体积小 重量轻 但这一优势随容量增大而逐渐减弱 直至256GB 固态硬盘仍比相同容量的普通硬盘轻 46 固态硬盘的优点 固态硬盘与传统硬盘比较 拥有以下缺点 1 成本高 每单位容量价格是传统硬盘的5 10倍 基于闪存 甚至200 300倍 基于DRAM 2 容量低 目前固态硬盘最大容量远低于传统硬盘 固态硬盘的容量仍在迅速增长 据称IBM已测试过4TB的固态硬盘 3 由于不像传统硬盘那样屏蔽于法拉第笼中 固态硬盘更易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 如断电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尤甚 磁场干扰 静电等 4 写入寿命有限 基于闪存 一般闪存写入寿命为1万到10万次 特制的可达100万到500万次 然而整台计算机寿命期内文件系统的某些部分 如文件分配表 的写入次数仍将超过这一极限 特制的文件系统或者固件可以分担写入的位置 使固态硬盘的整体寿命达到20年以上 5 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写入时比传统硬盘慢很多 也更易受到写入碎片的影响 6 数据损坏后难以的恢复 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 如果硬件发生损坏 通过目前的数据恢复技术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 但如果固态硬盘发生损坏 几乎不可能通过目前的数据恢复技术在失效 尤其是基于DRAM的 破碎或者被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 7 根据实际测试 使用固态硬盘的笔记本电脑在空闲或低负荷运行下 电池航程短于使用7200RPM的2 5英寸传统硬盘 8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在任何时候的能耗都高于传统硬盘 尤其是关闭时仍需供电 否则数据丢失 9 据用户反映 使用低廉的MLC的固态硬盘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比传统硬盘慢 这是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机制不适于固态硬盘 在Linux下无此问题 47 固态硬盘的缺点 48 固态硬盘产品 现有的固态硬盘产品有3 5英寸 2 5英寸 1 8英寸等多种类型 容量一般为16 256GB 比一般的闪存盘 U盘 大 接口规格与传统硬盘一致 有UATA SATA SCSI等 1 防震抗摔性 目前的传统硬盘都是磁碟型的 数据储存在磁碟扇区里 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 即目前内存 MP3 U盘等存储介质 制作而成 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 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 而且在发生碰撞和震荡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相较传统硬盘 固硬占有绝对优势 2 数据存储速度 从PConline评测室的评测数据来看 固态硬盘相对传统硬盘性能提升2倍多 3 功耗 固态硬盘的功耗上也要高于传统硬盘 4 重量 固态硬盘在重量方面更轻 与常规1 8英寸硬盘相比 重量轻20 30克 5 噪音 由于固硬属于无机械部件及闪存芯片 所以具有了发热量小 散热快等特点 而且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 工作噪音值为0分贝 传统硬盘就要逊色很多 6 价格 目前市场上80GIntel固态硬盘 价格为4000元左右 而这个价钱足够买几个容量为1TB的传统硬盘了 7 容量 固态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仅为256G 目前IBM公司已经开始测试容量为4TB的高速固态硬盘组 和传统硬盘最大按TB容量衡量相比差距很大 8 使用寿命 SLC只有10万次的读写寿命 成本低廉的MLC 读写寿命仅有1万次 比起传统硬盘毫无优势可言 49 传统硬盘与固态硬盘优缺点对比 50 光驱篇 51 52 光驱分类 1 CD ROM表示 只能读CD VCD光盘 2 DVD ROM表示 只能读DVD CD VCD光盘 3 COMBO DVD CD RW 16X24X48X 表示速度 表示 能读DVD CD VCD光盘 还可以刻录CD光盘 4 RAMBO DVD RW 表示 能读DVD CD VCD光盘 还可以刻录CD DVD光盘 5 蓝光HDDVD RW表示 能读能刻所有的光盘 53 1 衡量光驱好坏的指标主要为转速 防震能力和纠错能力等 笔记本电脑由于受体积和散热能力限制 转速一般要略为落后于台式机光驱 现在的笔记本CD ROM转速一般都在24X左右 DVD ROM则在8X左右 Combo笔记本光驱通常的读写速度为24x16x24x8 24xCD R RW 16xCD RW 8xDVD 2 笔记本光驱有3种规格A 0 7厘米厚度B 0 9厘米厚度C 1 25厘米厚度3 光驱读刻速度 笔记本光驱 读CD最快是48X 读DVD最快是16X 刻CD最快是24X 刻DVD最快是8X 3 光驱品牌 三星 东芝 BENQ ASUS SONY等 光驱规格 54 1 保持光驱 光盘清洁 光驱采用了非常精密的光学部件 而光学部件最怕的是灰尘污染 灰尘来自于光盘的装入 退出的整个过程 光盘是否清洁对光驱的寿命也直接相关 所以 光盘在装入光驱前应作必要的清洁 对不使用的光盘要妥善保管 以防灰尘污染 定期清洁保养激光头 光驱使用一段时间之后 激光头必然要染上灰尘 从而使光驱的读盘能力下降 具体表现为读盘速度减慢 显示屏画面和声音出现马赛克或停顿 严重时可听到光驱频繁读取光盘的声音 这些现象对激光头和驱动电机及其它部件都有损害 所以 使用者要定期对光驱进行清洁保养或请专业人员维护 2 保持光驱水平放置 在机器使用过程中 光驱要保持水平放置 其原因是光盘在旋转时重心因不平衡而发生变化 轻微时可使读盘能力下降 严重时可能损坏激光头 有些人使用光驱在不同的机器上安装软件 常把光驱拆下拿来拿去 甚至随身携带 这对光驱损害很大 其危害是光驱内的光学部件 激光头因受振动和倾斜放置发生变化 导致光驱性能下降 55 延长光驱的使用寿命几点 3 养成关机前及时取盘的习惯 光驱内一旦有光盘 不仅计算机启动时要有很长的读盘时间 而且光盘也将一直处于高速旋转状态 这样既增加了激光头的工作时间 也使光驱内的电机及传动部件处于磨损状态 无形中缩短了光驱的寿命 建议使用者要养成关机前及时从光驱中取出光盘的习惯 4 减少光驱的工作时间 为了减少光驱的使用时间 以延长其寿命 使用电脑的用户在硬盘空间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把经常使用的光盘做成虚拟光盘存放在硬盘上 如教学软件 游戏软件等存放在硬盘中 这样以后可直接在硬盘上运行 并且具有速度快的特点 56 延长光驱的使用寿命几点 5 少用盗版光盘 多用正版光盘 不少朋友因盗版光盘价格与正版光盘价格有一定差距 加上光盘内容丰富而购买使用 基于中国的国情 这本无可非议 但因为你的光驱长期读取盗版光盘 因其盘片质量差 激光头需要多次重复读取数据 这样电机与激光头增加了工作时间 从而大大缩短了光驱的使用寿命 目前正版软件的价格已经大大下跌 有些只比盗版软件略贵 且光驱读盘有了保障 所以建议大家今后尽量少用盗版光盘多用正版光盘 6 正确开 关盘盒 无论哪种光驱 前面板上都有出盒与关盒按键 利用此按键是常规的正确开关光驱盘盒的方法 按键时手指不能用力过猛 以防按键失控 有些用户习惯用手直接推回盘盒 这对光驱的传动齿轮是一种损害 建议用户克服这一不良习惯 57 延长光驱的使用寿命几点 7 利用程序进行开 关盘盒 利用程序进行开关盘盒 在很多软件或多媒体播放工具中都有这样的功能 如在Windows中用鼠标右键单击光盘盘符 其弹出的菜单中也有一项 弹出 命令 可以弹出光盘盒 建议电脑用户尽量使用软件控制开 关盘盒 这样可减少光驱故障发生率 8 谨慎小心维修 由于光驱内所有部件都非常精密 用户在拆开及安装光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注意记录原来的固定位置 如果你没有把握的话 可请专业维修人员拆装和维修 特别是激光头老化 需要调整驱动电源来提高激光管功率时 一定要请专业维修人员调试 以防自己调整得过大 使得激光头烧坏 9 尽量少放影碟 这样可以避免光驱长时间工作 因长时间光驱连续读盘 对光驱寿命影响很大 用户可将需要经常播放的节目 最好还是将其拷入硬盘 以确保光驱长寿 如果确实经常要看影碟 建议买一个廉价的低速光驱专门用来播放VCD 58 延长光驱的使用寿命几点 电池篇 59 报告人 杨锋雷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都需要电流才能工作 它们都配备了小型电池来维持实时时钟 在有些情况下还有CMOSRAM 的运行 但是 与台式机不同 笔记本电脑的便携性很好 单单依靠电池就可以工作 镍镉 NiCad 电池是笔记本电脑中常见的第一种电池类型 较早的笔记本电脑可能仍在使用它们 它们充满电后的持续使用时间大约在两小时左右 然后就需要再次充电 但是 由于存在记忆效应 电池的持续使用时间会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电池板中会产生气泡 从而减少了可再次进行充电的电池空间总量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 在对电池再次充电之前 对电池进行彻底放电 镍镉电池的另一个缺陷在于 如果电池充电时间过长 它可能会爆炸 镍氢 NiMH 电池是介于镍镉电池和后来的锂离子电池之间的过渡产品 它们充满电后的持续使用时间更长 但是整体寿命则更短 它们也存在记忆效应 但是受影响的程度比镍镉电池轻 锂电池是当前笔记本电脑的标准电池 它们不但重量轻 而且使用寿命长 锂电池不存在记忆效应 可以随时充电 并且在过度充电的情况下也不会过热 此外 它们比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其他电池都薄 因此是超薄型笔记本的理想选择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次数在950 1200次之间 许多配备了锂离子电池的笔记本电脑宣称有5小时的电池续航时间 但是这个时间与电脑使用方式有密切关系 硬盘驱动器 其他磁盘驱动器和LCD显示器都会消耗大量电池电量 甚至通过无线连接浏览互联网也会消耗一些电池电量 许多笔记本电脑型号安装了电源管理软件 以延长电池使用时间或者在电量较低时节省电能 60 简介 1 在使用笔记本电脑之前认真阅读使用手册的电池保养部分 2 第一次充电时 你应该连续地把电池充电到12个小时 并且循环地完全充 放电3次以完全唤醒新电池 3 如果长时间使用外接电源 最好取下电池 4 定期充放电 即使没有记忆效应的锂离子电池存在一定的惰性效应 长时间不使用会使锂离子失去活性 需要重新激活 因此 如果长时间 3个星期或更长 不使用电脑或发现电池充放电时间变短 应使电池完全放电后再充电 一般每个月至少完整地充放电1次 5 充电时最好关掉笔记本电脑 使电池能够完全充满电 不要在充电中途拔掉电源 关机充电会比开机充电缩短30 以上的充电时间 而且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最好在充电完毕30分钟后再使用 6 防止暴晒 防止受潮 防止化学液体侵蚀 避免电池触点与金属物接触发生短路等情况的发生 7 锂电池的充放电次数一般在600次 每充一次电 它就缩短一次的寿命 建议大家尽量使用外接电源 如果使用中途需要多次插拔电源 且笔记本电脑内置电池没有拔出 会让电池折寿很大 因为每次外接电源接入就相当于给电池充电一次 8 最好有电源时就插电源适配器使用 61 笔记本电脑电池的保养 外壳篇 62 铝合金铝镁合金镁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ABS工程塑料ABS环保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合成金属多层碳纤维 63 笔记本电脑的外壳 结构 ABS工程塑料在笔记本电脑当中可能是用得最多优点 高可塑性 价格便宜 缺点 质量重 导热性能欠佳 ABS还含有致癌的化学物 64 1 ABS工程塑料 外壳比较 65 接口篇 66 67 总览 笔记本电脑十大连接方式 68 这是由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称其为火线fireware 发明 由索尼公司发扬光大的端口 长久以 来 其传输速度一直远远超过大家熟悉的USB端口 支持热插拔 多用于DV设备上 不过随着USB2 0的诞生 IEEE1394a接口在400Mb s标准上已经落后于USB2 0的480Mb s 不过业界还有IEEE1394b接口 达到800Mb s 目前 配备IEEE1394b接口的笔记本还不多见 69 1394火线 小IEEE1394a VGA视频接口的全称是 VideoGraphicsArray 也叫D Sub接口 VGA接口是一种D型接口 上面共有15针 分为3排 每排5个 是显卡上输出模拟信号的接口 虽然液晶显示器可以直接接收数字信号 但是为了和VGA接口显卡相匹配 很多低端产品都采用了VGA接口 DVI视频接口是由DDWG DigitalDisplayWorkingGroup数字显示工作组 发明的一种高速数字信号传输技术 具有DVI D和DVI I两种接口形式 DVI D只有数字接口 DVI I既有数字接口又有模拟接口 目前 市面上大多数DVI接口都是DVI D接口 70 S Video接口 VGA视频接口 DVI视频接口 S Video接口的全称是 SeparateVideo 又被大家称为 S端子 S端子是一种5芯接口 由2路视亮度信号 2路视频色度信号和1路公共屏蔽地线组成 它将亮度和色度分离输出 避免了混合视讯讯号输出时亮度和色度的相互干扰 它可以连接所有使用S Video接口的外接设备 比如 电视 HDMI高清接口是新一代多媒体接口标准 全称是 High 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 中文意思为 高清晰多媒体接口 该标准是由索尼 日立 松下 飞利浦 东芝 Siliconimage Thomson RCA 等公司 在2002年4月开始发起的 它可以取代传统电视机 DVD播放器和其它视频输出设备接口 统一并简化用户终端接线 提供更高带宽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数字化无损传送音 视频信号 71 HDMI高清接口 这个是本本专用的万能扩展端口 评测文章中也称PC卡扩展槽 这个扩展槽犹如台机的PCI扩展槽 从存储器到无线网卡几乎无所包 成为本本最重要的扩展端口 72 ExpressCard 这是在迅驰二代开始出现的新的一个本本总线 从某些方面来说是PCMCIA的升级版本 数据交换通过PCI Express总线 特点是传输带宽比PC卡要高出许多 只是目前支持该总线的设备相对较少 实用性目前来看还是不强 不过它为日后本本能顺利地支持各种外设铺平了道路 PCMCIA接口 扩展接口 由于本本自身的体积所限 一般扩展性能明显低于台式机 故而很多要本本厂商开发了专门用于本本扩展的专用设备 一般称为端口复制器或者扩展坞 为此 各家厂商可以说是各展奇招 开发出了大小不同的专用端口 此类端口大多被设计在机身底部 也就一部分被设计在机身一侧 73 端口复制器 扩展坞专用端口 例 tinkpadR系列 例 AcerTM商用系列 对于一些讲究扩展性的商务本本来说 光驱是可以热插拔的 可以按照需要更换成其他组件 一般可更换的组件除了不同类型的光驱之外 一般还支持第二块电池和硬盘 不过有些品牌的光驱托架端口还支持小数字键盘 74 光驱托架端口 台机基本上没有这个端口 而这却是本本的标准配置端口之一 方便与本本 PDA 手机之间的无线链接 其原理和咱们常用的电视机遥控机一样 方向性比较强而且两个红外线端口之间绝对不能有障碍物 否则会使传输数据丢失 蓝牙同样也是一个无线端口 相比红外线 速度更快 信号覆盖更广 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像红外线那样有着很强的方向性 只要放在蓝牙可覆盖的范围即可 再不用像红外线那样进行瞄准了 75 无线端口 4M S 12M S USB接口 RJ 45网线接口 RJ 11电话线接口 76 USB 的全称是 UniversalSerialBus 支持热插拔 即插即用 按照接口的规范 USB接口又可以划分为USB1 1接口和USB2 0接口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USB2 0接口是USB1 1接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