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刺客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2877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刺客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刺客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刺客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客列传丹心筑得青锋寒荆轲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受燕太子丹之托刺秦王,因种种原因,行刺失败被杀。荆轲刺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8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交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本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深沉刚毅、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赞颂了荆轲的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以及反抗侵略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刺客列传对应学生用书P61一、通假字1吾曩者目摄之同“慑”,译为“威慑,震慑”2嘿而逃去 同“默”,译为“不说话,不出声”3北购于单于 同“媾”,译为“媾和,讲和”4旷日弥久,心惛然 同“昏”,译为“糊涂”5诸侯服秦,莫敢合从同“纵”6使悉反诸侯侵地 同“返”,译为“归还”7秦王必说见臣 同“悦”,译为“高兴”8右手揕其匈同“胸”,译为“胸部”9樊於期偏袒扼捥同“腕”,译为“手腕”10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同“预”,译为“预先”1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同“震”,译为“震惊”12图穷而匕首见同“现”,译为“显露”13卒起不意 同“猝”,译为“突然”14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同“掷”,译为“投掷”15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同“佣”,译为“被雇佣的人”二、古今异义1夫以秦亡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失望而痛心,害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古义:行走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古义:不才,不贤今义:品行不好5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今义: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目的6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古义:老人,此处指主人、东家今义:岳父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9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古义:放在心上、请帮忙今义:注意,小心10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11左右既前杀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12其明年,秦并天下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三、一词多义1发 2.故3顾4私5固6报7以8为9而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盖聂怒而目之目:_瞪眼逼视舍上舍 舍:安排住宿於期乃前曰 前:上前荆轲和而歌歌:_唱歌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穿白衣服,带白帽子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前:上前使击筑而歌歌:唱歌宋子传客之 客:用客礼招待天雨粟 雨:_下雨,落下,降下_(2)名词作状语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日:每天,天天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蚕:像蚕一样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南:向南北:向北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北:向北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函封 函:用匣子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东:向东(3)名词使动用法太子丹受而舍之 舍:使住下来臣海内之王者 臣:使臣服,称臣2动词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闻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稍益近之 近:接近(2)形容词意动用法群臣怪之 怪:以为怪太子迟之 迟:以为迟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荆轲者,卫人也。(“者,也”表判断)其先乃齐人。(“乃”表判断)知其非庸人也。(“也”表判断)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者,也”表判断)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者,也”表判断)此国之大事也。(“也”表判断)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然后(荆轲)许诺。(省略主语)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举坐客皆惊,下与(之)抗礼,以(之)为上客。(省略宾语)3倒装句(1)主谓倒装甚矣吾不知人也!(正常语序:吾不知人也,甚矣)(2)宾语前置何太子之遣?(正常语序:太子之遣何)(3)状语后置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正常语序:日与狗屠及高渐离于燕市饮)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正常语序:夫以鸿毛于炉炭之上燎)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正常语序:愿足下于宫过太子)荆轲游于邯郸。(正常语序:荆轲于邯郸游)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正常语序: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正常语序:侍殿上之群臣不得持尺寸之兵)(4)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1文章开头介绍荆轲“论剑”“争道”及其爱好等方面,对于刻画荆轲这一人物有何作用?明确:(1)“论剑”“争道”事例的运用是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通过这些事例表现荆轲怯懦、能忍的一面,为下文写其勇猛无畏刺杀秦王的举动作铺垫,作对比。(2)写荆轲嗜酒、好书、交友等喜好,是正衬手法,表现他与一般勇士或游侠的不同。2荆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1)为国分忧,报仇雪耻,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2)深沉,刚毅。准备信物,可见他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可见他的刚毅。(3)沉着机智,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4)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兮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其英雄气概,值得称道。3“易水送别”与“廷刺秦王”,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情节。试比较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明确:手法环境、情节全景镜头特写镜头易水送别点面结合,蒙太奇渲染风萧萧,易水寒,皆白衣冠,变徵,羽声皆白衣冠以送之,士皆垂泪涕泣祭祖,取道,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廷刺秦王反衬(秦舞阳荆轲,群臣荆轲)情节跌宕起伏: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论功行赏群臣尽失其度秦王:惊起绝拔操急击荆轲:取奏把持揕逐擿骂4.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从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的角度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但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最后的努力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轲:“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反抗。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反抗”“目标”“计谋”“气概”等内容相关的话题作文。是是非非的荆轲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轲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轲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有人认为: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两千年弹指而逝,荆轲到底是侠士还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真相”“英雄”“事物的两面性”“角度”“信仰”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精彩片段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着中。三令五申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便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一次。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后来,人们把孙武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古代的敬称“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敬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时间:40分钟满分:56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秦王环柱而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樊於期偏袒扼捥 使工以药淬之右手揕其匈 举筑朴秦皇帝,不中祸必不振矣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ABCD解析:选D“振”同“震”;“捥”同“腕”;“匈”同“胸”;“朴”同“扑”。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使使以闻大王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B稍蚕食诸侯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C太子丹患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D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赵不能支秦,必入臣解析:选BA项,使动用法,使听到;一般用法,听说。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意动用法,以为患;一般用法,祸患。D项,使动用法,使臣服;名词作动词,臣服。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解析:选CA、B、D项中“之”作“到”讲,动词。C项中的“之”为助词,放在句中表示停顿,可不译。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全部不同的一组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ABCD解析:选D中,“灭口”为“消除的借口”,这与今义中的“灭口”不同;中,“穷困”指“不得志、不显贵”,这与今义中的“生活贫穷、经济困难”不同;中,“长者”指“年纪大有德行的人”,这与今义中的“长者”不同。而中的“舍、请、惶急”古今义相同。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C秦舞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了此行的动机。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是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来报答燕太子丹。解析:选BB项,蒙嘉引见荆轲主要是因为他受了荆轲的贿赂,可从原文中的“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看出。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分)译文:_(2)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4分)译文:_(3)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3分)译文:_参考答案:(1)于是荆轲上车离开了,一直没有回头。(2)荆轲便取了地图呈上去,秦王打开地图,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3)高渐离改变姓名,给人家做佣工,躲藏在宋子家(干活)。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选自战国策,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解析:选A遇到“曰”,后面应该断开,先排除B、D;“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是判断句,“者”后应断开,再排除C。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财政大权。C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D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解析:选BB项,应为“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解析:选B“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5分)译文:_(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5分)译文:_参考答案:(1)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2)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参考译文: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这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已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座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年轻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着说:“好。”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的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于是田光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件大事的计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没有泄漏我说的话,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座席,叩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三、语言运用(12分)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解析:选B根据明清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都称作童子。12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文段语意完整。(4分)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_”, _;_,_。参考答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主人之间的“惨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13对于荆轲刺秦王这桩历史公案,历来见仁见智。请从下列六段文字中归纳分析古人对这桩历史公案最基本的态度。(5分)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刺客列传)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西汉辞赋家扬雄)论之,荆轲不可谓之义。(资治通鉴卷七)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答:_参考答案:古人的态度有赞赏(肯定)、批评(否定)两种。或赞赏荆轲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勇气概,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或批评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但缺少政治眼光,不懂得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借助恐怖手段,刺杀秦王,保全燕国,这在政治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行动上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