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6课 过秦论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24894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6课 过秦论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6课 过秦论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6课 过秦论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 过秦论战国时期,狼烟四起,七雄并举,虎视天下。素有“虎狼之国”之称的秦国地处西方却异军突起,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力可谓强大。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天下皇帝自嬴政始。可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什么呢?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论韬晦在政治中,韬晦或自我掩饰,乃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韬晦之术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沉默。沉默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中策是施放烟幕,转移注意。下策是散布谎言。即故意设置假象,掩盖真相。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人性使人只愿意把话向一个他认为能保守秘密的人倾诉,以求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隐秘的手段。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则显得更有尊严。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掩饰和作伪有时是必要的。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因为对一个知情者,关心的人一定会提出各种问题,设法诱使他开口。即使他保持沉默,聪明人从这种沉默中也能窥见某些迹象。所以说某些模棱两可之词,有时正是为了隐藏真相所不得不披上的一件罩衣。作伪或说谎,那么我认为,即令它可能发挥某种作用,但总之,其恶果也是远远超过其益处的。一个骗子绝不是一个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说一点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微感言:1时难得而易失也。贾谊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贾谊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贾谊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贾谊5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贾谊6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贾谊一、作者视窗“才调无伦”的贾谊贾谊继承和发扬了荀子所倡导的“阳儒阴法”的政治传统,提出了立法制、明等级、礼法结合的治国主张。他认为礼和法就好比芒刃和斤斧,礼侧重于教化,使人为善,以“防患于未然”;法侧重于惩罚,使人畏惧,以惩戒于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不能片面追求强权法制,也不能太宽容忽视教化作用,只有软硬兼施两手均硬才行。贾谊最热心倡导“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指出:“夫忧民之忧,民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这不是“以人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母体吗?贾谊的农本思想也十分先进。他在论积贮疏中指出“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认为国家既要抓住农业这个根本,更要重视积贮这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备战备荒的目的。贾谊在教育理论方面还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倡尊师重教,并率先提出胎教,这些思想至今还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注】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33岁。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鸟赋。二、写作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的。他希望西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三、相关知识1“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2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3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4山东、关中、河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5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6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四、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崤函()(2)窥视()(3)膏腴()(4)合从() (5)迁徙() (6)蒙恬()(7)藩篱() (8)鞭笞() (9)锋镝()(10)铦() (11)逡巡() (12)瓮牖()(13)度长絜大()(14)锄耰棘矜()答案(1)xio(2)ku(3)y(4)zn(5)x(6)tin(7)fn(8)ch(9)d(10)xin(11)qn xn(12)yu(13)du xi(14)yu qn2辨形组词(1)(2)(3) (4)(5) (6)答案(1)崤山菜肴混淆(2)雍容臃肿慵懒(3)丘陵凌厉绫罗(4)轸怀疹子诊脉鸡胗(5)逡巡峻峭疏浚竣工(6)藩篱蕃息幡然燔烧3词义理解(1)蒙故业:(2)践华为城:(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4)以致天下之士:(5)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6)流血漂橹:(7)却匈奴七百余里:(8)销锋镝:(9)余威震于殊俗:(10)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11)蹑足行伍之间:(12)揭竿为旗:(13)赢粮而景从:(14)非亢九国之师也:(15)度长絜大:答案(1)承受,接受。(2)践踏,登上。(3)吝惜。(4)招致,招纳,吸引。(5)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6)大盾牌。(7)使退却。(8)箭头。(9)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10)耕田的人。(11)置身于。(12)高举。(13)担负,背负。(14)高,强。(15)衡量。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孝公既没: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矣:答案通“殁”,死。通“纵”。通“影”,像影子一样。通“又”。(2)一词多义亡利固答案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丢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副词,通“无”,没有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形容词,锋利/名词,好处/动词,变得锋利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3)虚词归纳因以答案动词,沿袭/介词,趁着/介词,凭借连词,来/介词,凭着,用五、文白对译过秦论一、文本助读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政,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重点词句梳理】1词类活用(1)序八州而朝同列:(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天下云合而响应:(7)赢粮而景从:(8)内立法度:(9)外连衡而斗诸侯:(10)追亡逐北:(11)外连衡而斗诸侯:(12)吞二周而亡诸侯:(13)却匈奴七百余里:(14)序八州而朝同列:(15)约从离衡:(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7)以弱天下之民:(18)以愚黔首:(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答案(1)名词作动词,排列次序,这里引申为控制、统治(2)名词作动词,用水缸做;用草绳拴住(3)名词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4)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5)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6)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7)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8)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9)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10)动词作名词,逃走的败兵(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1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16)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2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山东省答案(1)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2)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3)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3特殊句式(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答案(1)(2)判断句(3)状语后置句(4)(5)被动句4翻译句子(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译文:(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译文:(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译文:(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译文:答案(1)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各国自相争斗。(2)收征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销毁兵器,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3)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从农民中突起,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国。(4)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固,仍和从前一样。三、师生探究1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答:答案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各国的力量,一致对秦;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则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则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对比双方对比作用答案对比双方对比作用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3.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作出论断的?答:答案本文叙事有两大特点:运用了“点”“线”结合的方法写秦的建立、发展和灭亡。所谓“点”,即针对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不惜浓墨,铺陈发挥;“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君王的四个阶段来叙述,脉络清晰,要点突出。作者善于从总的、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低下、起义军势单力薄等几个方面,不仅与九国之师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国灭亡的容易。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在叙事的基础上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提出来,然后在讨论事实的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的。一、阅读延伸遥望贾谊彭晓玲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堕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赏析】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二、写法迁移铺排渲染,气势充沛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震四海”的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我来练笔】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个片段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排比手法。150字左右。答:答案(示例)找准位置,是张骞西行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合从缔交流血漂橹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振长策而御宇内而崛起阡陌之中蹑足行伍之间天下云合而响应百有余年矣序八州而朝同列比权量力A BC D答案A解析“从”通“纵”,“弊”通“敝”,“有”通“又”。2对下列句中名词作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席卷天下云合而响应船载以入赢粮而景从内立法度斗折蛇行日积月累吾得兄事之良庖岁更刀相如廷叱之A句表比喻,译为“像那样”B句表处所,译为“在”C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D表工具,译为“用”,译为乘船答案A解析句不是比喻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百越之君北收要害之郡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焚百家之言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而迁徙之徒也A/ B/C/ D/答案C解析为结构助词,译为“的”;为人称代词;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4下列各句中,没有介词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答案C解析C项省略代词“之”,以(之)为桂林、象郡;其他省略介词“于”。A项身死(于)人手,为天下笑。B项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D项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进士,起一家大理评事、知蓝田上元县,通判苏州。二浙饥,官贷种食,已而督偿颇急,挚言借贷本以行惠,乃重困民,诏缓输期。庆历中,擢殿中侍御史,徙开封府推官,迁判官。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悉杖配之。改度支判官,进侍御史。论石元孙“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再奏不报。李用和除宣徽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挚言:“国初,杜审琼亦帝舅也,官止将军;李继隆累有战功,晚年始拜使相。祖宗慎名器如此,今不宜亟授无功。”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言:“权陕西转运使张尧佐非才,繇宫掖以进,恐上累圣德。”及奏减资政殿学士员,召待制官同议政,复百官转对。帝谓大臣曰:“梅挚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会宴契丹使紫宸殿,三司副使当坐殿东庑下。同列有谓曲宴例坐殿上,而大宴当止殿门外尔。因不即坐,与刘浞、陈洎趋出。降知海州,徙苏州,入为度支副使。初,河北岁饥,三司益漕江淮米饷河北。后江淮饥,有司尚责其数,挚奏减之。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还判吏部流内铨,进龙图阁学士、知滑州。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辇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知杭州,帝赐诗宠行。累迁右谏议大夫,徙江宁府,又徙河中。卒。挚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迹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余篇。 (节选自宋史梅挚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B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C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D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时,首先要找出标志性的词语,确定必须断开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例如本题“完”为动词,后面的宾语为“堤”,因此“堤”后要断开。“调”为动词,前面省略了主语,因此“调”前要断开。“涨”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应该断开。故而正确答案为C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掖,宫廷,皇宫。掖,掖庭是宫中的旁舍,为妃嫔居住的地方。B学士,学士在古代既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泛指读书人。C东庑,庑即堂下四周的廊屋,东庑即正屋东边的廊屋,古代宴饮场合以东为上首,位尊。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为管理文武百官的机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要重点了解分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化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把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D项,吏部“为管理文武百官的机关”错,吏部只管文官,武官归兵部管理。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挚体恤百姓。两浙地区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谷种、粮食又催促百姓偿还。梅挚认为这样反而会加重百姓困苦,下令延缓偿还日期。B梅挚直言进谏。国舅李用和被授予官职后,梅挚上奏皇帝,祖宗对授予名位非常慎重,应该授予有功之人,而非只以权贵论功。C梅挚注重尊严。梅挚参加朝廷为契丹使者举办的宴会,认为自己应当坐在殿门之内,而同僚让自己坐在殿门外是一种侮辱,愤然离席。D梅挚淳厚清静。他不做造作勉强之事,处理政务亦如此。平常不喜欢过问家里的事情,喜欢作诗,写出许多警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梅挚“下令延缓偿还日期”错,原文为“诏缓输期”,是朝廷下发诏令延缓日期。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殴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悉杖配之。译文:(2)不死行阵,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译文:答案(1)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不查问,梅挚呈请都予以杖责发配他们。(2)不是死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不足以鞭策边臣。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的关键词“简札”(书信)“殴徼”(袭击、殴打)“杖配”(杖责发配);(2)句中的关键词“行阵”(战场)“系缧”(被绑)“厉”(激励、鞭策)。【参考译文】梅挚,字公仪,是成都新繁人。进士,初任职为大理评事、蓝田上元县知县,通判苏州。两浙闹饥荒,官府借给灾民谷种和粮食,然后催促偿还得很急迫,梅挚说借贷本来是行恩惠,现在反而加重百姓的困苦,朝廷下发诏令延缓偿还日期。庆历年间,提升为殿前待御史,调任开封府推官,升任判官。僧常莹和宫女通书信,辇官郑玉醉后呼喊喧闹,殴打巡逻士兵,都不查问,梅挚呈请都予以杖责发配他们。改任度支判官,进升侍御史。论述石元孙“不是死在战场上,被俘后又放回,是国家的耻辱,不斩首不足以鞭策边臣”。上奏两次没有得到回复。李用和任宣徽使,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梅挚上奏说:“立国初年,杜审琼也是皇帝的舅父,官职仅到大将军;李继隆多次立下战功,晚年开始任使相。祖宗对名位是这样的慎重,现在不应授给没有功劳的人。”任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说:“代理陕西转运使的张尧佐并非人才,有后宫的关系得以进升,恐怕有损皇上圣明德望。”等到上奏要求减少资政殿学士名额时,召集待制官一同议政,回答官员升迁的问题。皇帝对大臣们说:“梅挚论事得体。”让他担任户部副使。适逢在紫宸殿为契丹使者举行宴会,三司副使应坐在殿东走廊下。同僚有人说便宴照例坐殿上,而大宴应在殿门外。因而没有就座,与刘浞、陈洎快步走出。降职任海州知州,调任苏州,入朝任度支副使。起初,黄河以北地区每年都闹饥荒,三司增运江淮米到黄河以北地区。后来江淮饥荒,主管部门还要全数给米,梅挚上奏减少。提升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还朝任判吏部流内铨,进升龙图阁学士、滑州知州。滑州每年都要防备黄河,调集壮丁割芦苇,梅挚认为消耗民力,上奏请用州兵代替。黄河水暴涨,快要决口,梅挚夜里带领部下督修大堤,没有造成水灾,朝廷诏令表彰他的功劳。任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求任杭州知州,皇帝赐诗送行表示恩宠。多次升职任右谏议大夫,调任江宁府,又调任河中。去世。梅挚性情淳厚清静,不做造作勉强之事,处理政务很像他的为人。平常从未过问家事,喜欢作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多篇。三、语言运用9过秦论一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下联:答案(示例)斩木揭竿将百人以族强秦陈涉不亦雄哉解析可以联系过秦论的内容进行拟写。1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上面一段文字提供了关于“战国四公子”的四点重要信息,请你提炼概括出来。答:答案战国四公子的产生背景战国四公子的作为战国四公子的名字战国四公子的身份解析材料共四句话,每句陈述了一个方面。先概括每句话的主要内容,再压缩成信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