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项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23564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项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项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项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项测评(选修1)1材料元代在官办手工业中实行工匠和匠户制度。明承元制,工匠分为轮班工匠、住坐工匠和军匠。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服役,以“住坐匠”制,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而京城以外的工匠服役,则实行“轮班匠”制,一般为四年一班,到京城服役。在所有工匠中,班匠约有23万,约占工匠总数的80%。但是,不论轮班匠还是住坐匠,因不堪官府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成化二十一年(1485),工部奏准,轮班匠不愿当班者,听其出银代役。南匠每月出银九钱,北匠六钱。嘉靖四十一年(1562),政府又下令,班匠“不许私自赴部投当”,一律以银代役,每名每年纳银四钱五分,称“匠班银”,但匠籍仍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班匠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班匠制度改革的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不论轮班匠还是住坐匠,因不堪官府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得出工匠的长期斗争;官营手工业的弊端;明代出现“匠班银”纳银代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得出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2)根据“匠班银”得出,工匠地位有所提高;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中“但匠籍仍存”得出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工匠。答案:(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工匠的长期斗争;官营手工业的弊端。(2)作用:提高工匠地位;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工匠。2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摘编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解析:(1)据材料“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和“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即可提炼出答案。 (2)从文翁的措施中可答出对社会风气、教育、管理、思想的意义。答案:(1)措施: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选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学宫),减轻学生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2)意义: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3材料东汉学校的教育大体与西汉相同。东汉太学,建立于建武五年(29),当年就“诸生横巷”,学习人数空前。就学的不仅有太子和诸侯功臣子弟,甚至匈奴也遣子弟入学。和帝、安帝时,由于政治黑暗,太学一度很不景气。永建六年(131),顺帝扩建太学校舍240房,1850室。同时扩大生源,除太常所择及郡国选送外,又增加公卿子弟及明经下第两种,并增加太学生的俸禄。 西晋建国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帝秦始八年(272),因高门子弟耻与寒门为伍,不入太学,下诏遣散部分太学生,令“大臣子弟堪受救者”入学。咸宁二年(276)便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到惠帝时,仍嫌国子学招收太谧,更具体地规定只准“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子)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东汉至西晋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教育改革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晋武帝秦始八年(272),因高门子弟耻与寒门为伍,不入太学”“咸宁二年(276)便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体现了教育的日益贵族化;第二小问原因,可从经济上田庄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士族阶层的壮大和文化上选官制度的变化归纳。 (2)主要围绕教育的贵族化的危害分析。可以从壮大士族势力、破坏社会公平、加剧腐败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归纳。答案:(1)趋势:教育日益贵族化。原因:庄园经济的发展;士族阶层的壮大;官员选拔的贵族化。(2)影响:维护和巩固了士族门阀势力;(滋生豪强势力和累世公卿);加剧政治腐败;不利于人才培养(导致人才素质的下降);破坏社会公平;削弱统治基础。4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指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材料一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到明清时期的“四辅官”“内阁”制、军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曾几经变迁,虽然各部门的名称可能会发生改变,但职能基本不变。 材料二从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部制改革”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并指出其重要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中“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到明清时期的四辅官内阁制、军机处”可知是君主专制加强、百官分权;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去回答。 (2)第一小问转变,据材料二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可答出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第二小问意义: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回答,分别答出有利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答案:(1)趋势:百官分权,皇帝集权(或分散、废除相权,加强皇权)。原因:封建经济的长期存在;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需要;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的理论支持。(2)转变: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意义:有利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5材料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末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武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四种(二分、一分、五厘、一厘)。 第三条一圆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解析:(1)据材料“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可得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据材料“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可得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据材料“暂就银为本位”可得实行银本位制度;第二、三、八条是对货币的规范、统一。 (2)对当时的影响,对货币的规范、统一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的混乱局面;第十二、二十条中央收回货币兑换、铸造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长远影响,货币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银本位制度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答案:(1)特点: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实行银本位制度;规范、统一。(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任答三点即可)6材料明治政治家非常明确自己的使命,作为宪法策划人之一的伊藤公爵于一八八年派木户侯爵专程到英国与赫伯特斯宾塞讨论日本面临的问题;经过一番长谈后,斯宾塞在致伊藤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看法。在等级制问题上他写道,该制度是日本在以往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国富民强的特有基础,应予以维护和加强 明治政治家们在政治、宗教及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在国家与人民之间详细规定了“适当地位”的范围。这个受上层官僚阶级操作的政府自然不会有经过选举产生的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全然没有发言权。甚至到一九四年时,最高阶层政府的成员仍然仅由那些能够“晋见”天皇的人、天皇的枢机顾问及出身贵族并受天皇直接任命的人组成;这里的最后一类人包括内阁大臣、县级首脑、司法官吏、国家负责人以及其他达官贵人。经选举产生的官吏根本升不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说,选举产生的国会议员在政府中的地位远低于内阁大臣或藏相,甚至无法相提并论。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适当地位”的内涵并分析其提出的原因?(2)结合宪法颁布后日本政权机关的设置,谈谈你对其确立的政治体制的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材料中“在等级制问题上”“应予以维护和加强”,指上层官僚阶层享有的特权。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上日本的天皇幕府等级制度、现实地主和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两方面分析。 (2)辩证的评价日本确立的政治体制,它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对内阁的控制,特权阶层对议会和枢密院的把持都反映出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实际上确立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答案:(1)内涵:“适当地位”指上层官僚阶层享有的特权。原因:历史根源:等级制度;现实原因:地主和资产阶级掌握政权。(2)认识:日本宪法颁布后设立了天皇、议会、内阁、枢密院等机构。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议会分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是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而众议院无独立的立法权;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也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由国家的元老重臣组成,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据此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它虽然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