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8945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态。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历十才子”。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中唐前期的诗歌多半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的又一高潮,其间诗人辈出,诗风各呈异彩。创新求变是其主题。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崇尚奇绝,从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在具体鉴赏过程中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寄李儋元锡叙述了与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与盼望,抒发了乱世中一个地方官员的内心矛盾和苦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了诗人贬官潮州的悲愤和衰朽残年的感受。诗中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眺的景色描写和聚会无期的感情抒发,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保守势力的愤慨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西塞山怀古通过历史的兴亡史实,表达了天险不足恃、割据注定失败、国家不容分裂的主题,寓含隐忧,并严正劝告。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自河南经乱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抒发了在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兄弟姊妹抛家弃业羁旅一方的离乱之苦。全诗用白描手法,毫不雕琢,如话家常,却颇生动感人,显示出白诗的风格。天上谣运用神话传说虚构了一个新奇瑰丽、尽善尽美的神仙世界,曲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全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4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精妙的语言。1.理解诗歌内容应注重对诗歌文本的整体感知,但是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材料对理解诗歌内容有重要作用,应加以重视。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2有意识地运用所了解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诗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3寄李儋元锡这首诗写得十分感人,境界上和艺术上都堪称一流,在鉴赏时,应注意先背诵,然后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如西塞山怀古。5读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这首诗的关键在于对形象的把握。应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同时要理解“千里雁”“九秋蓬”等物象。寄李儋元锡常识速览与柳宗元并称的诗人韦应物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韦应物的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都是韦应物的好友,曾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与韦应物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见面。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好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对民众疾苦的关怀,抒发了诗人因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之情。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寄赠诗,也是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和苦闷的诗。首联从叙别始,流露出对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一个“愁”字,写出自己的烦恼苦闷。颈联,一个“愧”字,吐出内心的愧疚之情。尾联,一个“讯”字,写出对友人到来的盼望之情。 文本精析1本诗开篇写“花”,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抒发了诗人因不能与朋友会面相聚的惆怅和苦闷之情。2“今日花开已一年”的“已”字,有的版本写作“又”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阐明你的看法。【答案】各有其妙,“已”照应“去年”,以数字“一年”客观真实地强调时间流逝之快,表现别后思念情深;“又”照应“花里”,以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形象地表达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3如何理解“世事茫茫难自料”中的“世事”?作者为什么感到“难自料”?【答案】因为当时皇帝逃难在外,消息不通,情况不明。在这种形势下,作者只能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的命运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4“春愁黯黯独成眠”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案】反衬。以情叹景,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春景、春色反衬了作者的矛盾和苦闷。5范仲淹评论“邑有流亡愧俸钱”为“仁者之言”,从“愧俸钱”可看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说明诗人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食俸禄。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的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6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在全诗内容表达和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1)内容上,“西楼望月”写自己登高怀人,盼望友人来访。而“西楼望月几回圆”又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友情深挚浑厚,溢于言表。(2)结构上,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7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2)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3)抒发一个清正官员有志无奈的思想矛盾和苦闷;(4)感激友人的问候关切,期盼其来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常识速览“百代文宗”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他和柳宗元携手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历代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韩愈因上书论佛骨表,力谏宪宗勿“迎佛骨入大内”,触怒了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经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距当时的京师有八千里之遥,是个荒蛮边远之地,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抒发了韩愈因横遭贬谪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以及联想到前程凶多吉少的感伤。凸显出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一封/朝奏/九重/,夕贬/潮州/路/八。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该诗有杜甫诗“沉郁顿挫”之风。首联直写被贬原因,语中无怨悔之意。颔联申述忠而获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情悲且壮。尾联交代后事,沉痛,凄楚难言。读时注意这种感情的变化。文本精析1首联中“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对忠谏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明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答案】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3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环境?抒写了途中什么样的感受?【答案】秦岭云遮雾绕,家乡渺无归处;蓝关冰封雪阻,瘦马趑趄不前。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4纪昀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评价是“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全诗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感情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正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浑,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并不觉得衰飒。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常识速览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共生活十四年,死于柳州。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唐顺宗时,柳宗元与刘禹锡等八人因参加永贞政治改革活动失败,被贬为远州司马。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由于阻挠势力较大,又分别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任刺史。这首七律是柳宗元初到柳州时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而写的。柳宗元借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受到迫害的痛恨和悲愤,对国事的无限忧虑;表现了自己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也表现了对共同遭贬的友人的深切怀念。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城上/高楼/接/大,海天/愁思/正/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本诗是以哀景写哀情。尤其是哀苦、忧怀之情,写得凄婉动人。读时要注意这一特点,用哀愁的语调读出。文本精析1作者在首联中说“愁思正茫茫”,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何这样?【答案】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情。2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作者以风雨喻谗人之嚣张,借“芙蓉”“薜荔”在暴风雨中的遭遇,暗比自己仕途风波险恶。赋中有比,不着痕迹。3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颔联写风雨楼前的_景,是实写。颈联写山重水曲的_景,是虚写。有实写有虚写,起到了景中寓情的作用,抒发了作者遭受打击且不能与朋友互通音信而产生的无限愁思,与首联“_”一词相照应。【答案】近远愁思4“愁思”贯穿全诗,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备感寂寞,愁思更深。“愁思”贯穿全诗。西塞山怀古常识速览“诗豪”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晚年有“诗豪”之称。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王叔文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最后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他的诗歌以律诗和绝句见长,诗风颇具独特性,语言干净明快,著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十二年。十二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的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认为他又在发牢骚,挺不高兴,便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三年,皇帝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刘禹锡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感于时事,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东吴的史实,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王濬/楼船/下/益,金陵/王气/黯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怀古诗前两联叙史,后两联感论。一个“伤”字,道出对往事的伤心,尾联虽说言“伤”,但“伤今”讽喻之意很明显,全诗感情抒发得含蓄深沉。读时要注意体会。文本精析1你认为“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中用得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案】“下”和“收”。“下”为“东下、攻下”的意思,既符合地理形式,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为“收敛”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距金陵千里之遥,而一“下”即“收”,两字对举描绘出一方声势赫赫,一方闻风丧胆的画面。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做了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1)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2)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方是投降的白旗;(3)从气氛上看,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3试分析“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的修辞手法。【答案】对比、拟人。“枕”是说西塞山依旧挨着长江,生动形象地比拟出“物”的永恒;“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对比,鲜明生动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慨叹。4如何理解本诗中借古喻今的手法?【答案】(1)诗的前四句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东吴的“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2)五、六两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覆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3)结尾两句写诗人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要珍惜如今的统一平安,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作者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常识速览“诗魔”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白居易小时候学习很用功,后来为了考进士,他学习更加刻苦了,他整天读书、练字,写诗作文,以致读书口舌生疮,握笔的手都磨出了老茧。十六岁那年他来到长安,拿着自己的诗稿向大文豪顾况求教。顾况没看诗稿前问他:“你叫什么?”他答道:“白居易。”“长安柴米这么贵,白居谈何容易!”顾况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道。他开始翻阅白居易的诗,当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好,并欣喜地对白居易说:“如此诗才,白居长安容易呀!”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因战乱长年离家在外漂泊。德宗贞元十五年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叛乱。继之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发兵征讨,河南一带沦为战乱的中心,加上旱荒频发,关内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这是一首望月抒怀之作。诗人先总写家人离乱之苦,接下来着重写“流离道路”的悲惨情景,最后以五地望月共生“乡心”的想象之词作结。全诗表达了对离乱的不满,抒发了思乡、怀乡的感情。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时难/年饥/世业/,弟兄/羁旅/各/西。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相思之恨。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文本精析1“时难年饥”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案】揭示了当时因叛乱造成的民生凋敝、时局动荡的社会现实。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分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3体会“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所抒发的情感。【答案】诗人独自望月,想到兄弟们在战乱饥荒后到处漂泊之苦,又想到他们也会像自己一样思念家乡田园,所以说如果大家都在举首遥望孤悬高空的明月,都会伤心落泪,大概在今天晚上,思乡、怀亲的心情,在五个地方都会是相同的。诗人五地望月共生乡心的想象,不仅表现了他对兄弟姐妹的刻骨思念之情,也表现了手足同胞间共甘苦同患难的骨肉之情。天上谣常识速览“诗鬼”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因避父李晋的名讳,终生未能参加进士科考试,理想抱负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备尝人生苦涩,卒于故里,年仅二十七岁。有李长吉歌诗,存诗二百五十余首。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诗题材驰骋想象,具有极浓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诗造语奇特,想象怪异,意象虚幻巧妙,意境幽奇冷艳。以遣词造句、修辞设色方面的惨淡经营,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李贺诗内容多涉及鬼神怪异,被称为“诗鬼”。李贺一生仕途偃蹇,多病早衰,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生问题常纠结于心。所作天上谣浩歌等,“皆深有感于日月逾迈,沧桑改换,而人事之代谢不与焉”(钱钟书谈艺录)。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这是一首游仙诗。“谣”即“歌谣”的意思。李贺通过虚构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浪费的愤慨。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诗共12句,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天河,引导读者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天河/夜转/漂/回星, 银浦/流云/学/水。第二层:具体描述天庭景象,展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玉宫/桂树/花/未落, 仙妾/采香/垂/珮。秦妃/卷帘/北窗/晓, 窗前/植桐/青凤/。王子/吹笙/鹅管/长, 呼龙/耕烟/种/瑶。粉霞/红绶/藕丝/裙, 青洲/步拾/兰苕/。第三层:用雄浑的笔墨概写人间。东指/羲和/能走/马, 海尘/新生/石山/。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前10句充满憧憬之情,末尾两句跌落现实,曲折地表现对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读时须变化着语调,读出这一情感变化。文本精析1本诗哪些诗句是写天上的生活?哪些是写人间现实?【答案】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两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尾两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2诗中间八句描绘了神仙世界,请概括四幅画面内容,并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答案】诗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上的景象,陆续展现四幅各自独立的画面:四幅画面虽是各自独立,但却和谐地统一到仙人的活动这一主体上。所以显得深刻隽永而又富有生气。3试赏析“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一句。【答案】末尾两句,用雄浑的笔墨对人间做了概略的点染。在青洲寻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观望,指点说:“羲和驾着日车像奔跑的马一样飞快奔驰,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干枯,变成陆地,扬起了尘土。这就是沧海变桑田。”诗人借助具体形象来表现尘世变化之大和变化之速。对比之下,那种春光永驻、红颜不老的状况,就显得特别可贵。4天上谣中,诗人是如何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结合起来的?【答案】素材一刘禹锡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对此他在文章中屡屡谈及:“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臣家本儒素”。儒家思想要求人有进取精神,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与柳宗元同时登进士第。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4岁的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但是这些举动引起了守旧派的强烈不满。守旧的宦官们对革新派进行残酷的打击和无耻的诽谤,后来又勾结藩镇发动宫廷政变,顺宗被迫退位,致使革新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刘禹锡幸免于杀身之祸,被贬至朗州十余年。但是这也未曾削弱其斗志,反而促使他用犀利的笔锋有力地回击宦官权贵们的相互倾轧、钩心斗角。也正是因为他坎坷的命运与经历,以及官场的失意,为其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与“环境与人才”“家庭教育”“保守与改革”“代价”“顺境与逆境”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诗豪”刘禹锡傲岸不屈、顽强斗争、追求执着、意志坚定、奋发自励、积极乐观。在他的诗中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诗人特有的、昂扬的精神风貌和他的思想才华。素材二杜甫是盛唐向中唐转折过程中出现的集大成的伟大诗人,对中唐及中唐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柳宗元作为中唐元和时期的著名诗人,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杜甫的影响。柳宗元有接受杜甫影响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底蕴,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源于杜诗的史诗品质,他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精工凝练的语言、排律的创作等也都与杜甫的影响有密切联系,因而柳宗元全面继承了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继承与发展”“桥梁”“生活基础和思想底蕴”“根基”等话题作文中。柳宗元全面继承了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源于柳有和杜相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底蕴,他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精神上也接受了杜诗的史诗品质。素材三韩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当时,韩愈已经52岁,身体病弱,女儿也在路途中死去,可见,当时他是身心疲惫。但他到潮州后,兴办乡校,普及教育,重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韩愈在潮州七个多月,却影响了千余年。韩愈以他的儒学大师的风范和无私的努力,赢得了潮州人民的千古崇敬。被贬潮州,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千年回眸,这位文化巨人在潮州留下的印痕依旧清晰深刻:“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像韩江、韩山、祭鳄台、韩祠橡木、鳄渡秋风、昌黎旧治、昌黎小学等,无不言说着潮州人从古到今对韩愈的敬仰。更有宋时就建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韩愈祠。【应用角度】该材料可用于与“以民为本”“积极用世”“实干精神”“如何面对失意”“沉沦与奋起”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众多,大多哀怨沉沦,走不出人生的低谷,而韩愈与众不同,居然使山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也是一首千古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