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8686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最根本的是()A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B纠正了错误的组织路线C肯定了邓小平的正确主张D形成了我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析:注意题干中“最”。答案:A2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1981年”可知,当时的分地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但没有改变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故B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故D项错误。答案:C3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解析:由表格信息可得出农村收入及消费水平均高于城镇。故B项正确。答案:B4从1980年起,我国逐步在国企中开展利改税的试点工作。到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其中,企业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取得了初步成功。这()A表明企业获得了独立经营权B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C表明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革D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材料信息“企业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说明国家在利润分配方面做出了调整,这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的成功尝试,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由材料得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但B项与材料关系不大;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答案:D5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C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解析:1992年是中国改革关键性的一年。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打破了“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计划是社会主义的”的传统思想,提出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因而说1992年是中国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使人们看到了“光亮”,答案为C。答案:C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材料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被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答案:(1)材料一提出对内实行改革;材料二提出对外实行开放的决策。(2)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历史性转折,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巩固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下列有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B实现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D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制并未被废除,农民得到的是土地使用权。故B错误。答案:B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紧扣“1984年3月”这一时间分析,1984年10月后,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之前,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企业统管得过死,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松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这在后来又逐步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3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说:“在中国,再不用市场经济手段去玩,再各种各样的审批、各种各样的行政命令,真是玩不下去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体系基本建立是在()A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B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C1997年中共十五大之后D21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解析: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体系基本建立。答案:D能力提升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源于()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农村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生产关系的变化。“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反映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不用敲钟农民赛着往前冲”表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答案:D51978年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起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起点。他们的这一举动()A超越了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B是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C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解析:小岗村18户农民“分田到户”的做法冲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实际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小岗村的试点是农民自发进行的,且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前,故B项错误。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故D项错误。答案:C6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搞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解析:允许私人个体户从事客货运输等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活跃市场,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排除A项;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一直都存在,排除B项;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答案:C7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方视察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邓小平南方视察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D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B8从1987年到2007年,中共中央陆续提出了“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表明()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B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主体地位C公有制经济地位不断下降D姓“资”姓“社”问题尚未解决解析:材料中的几种提法显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A项正确;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故B项错误;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地位并没有下降,仍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就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9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根据题中的时间信息“199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该报告中认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主张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答案:C10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生产经营行为B保障企业合法地位C建立民主法治国家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保险法不能体现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故A项错误;票据法不能保障企业合法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示的法律不是针对建立民主法治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可以得出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答案:D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观察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2)材料二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解析:第(1)问根据图示1952年到1956年公有制和私有制所占成分的变化得出第一个变化;从1978年图示内容到2006年图示内容得出第二个变化。第(2)问实则分析1957年、1984年、1993年这三年的GDP出现的原因,对应课本所学基础归纳。 答案:(1)第一次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84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已经初见成效。1993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