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6990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整合(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阶段一世界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特征归纳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调整是该时期的典型特征。(1)政治上: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经济上: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确立斯大林模式;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3)思想艺术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命题链接视角1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1)从政治上看,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美国三权分立和制衡体制经历了一个从以国会为中心到以总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权力不断扩充,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2)从经济上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重要影响。(3)从思想上看,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的救济思想,制定社会保障法,还推动了注重环保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视角2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从政治上看,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2)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如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3)从思想上看,斯大林模式下,缺乏民主传统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视角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的特征(1)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加强,无产阶级遭受压迫和剥削,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从经济上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经济危机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瘟疫疾病等问题凸显。(3)从思想上看,现代主义的特点是象征性、表现性、抽象性。人们在荒诞、毫无意义的现代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归宿,通过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来体现这种精神危机。创新演练1俄罗斯学者麦德维杰夫认为,20世纪的俄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条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非不能弥补,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联丧失了机会,苏联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麦德维杰夫意在强调()A社会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俄国根本行不通C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D俄国没有找到一条合理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析根据材料“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联丧失了机会,苏联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可知,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即没找到合理的社会主义道路,故D项正确。答案D2有这么一类艺术家:普遍厌倦高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这类艺术家()A主张回归古代,消极避世B崇尚自然,表达浪漫情怀C采用现代主义的风格创作D否认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答案C阶段二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战后的世界特征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1945年以来)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的迅速发展。(1)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主导世界的两大力量。伴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等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2)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相继进行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3)科技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命题链接视角1从国际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角度认识美苏两极格局(1)从国际政治上看,二战后初期,以“冷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在国际政治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的局面。(2)从国际经济上看,两极格局下,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战后经济复兴,从经济上增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形成。(3)从意识形态领域看,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性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视角2从国际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从国际政治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成为唯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与苏联展开“冷战”,最终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2)从世界经济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3)从主流思想看,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体现了美苏“冷战”对抗的思想意识。国家利益掩盖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格局中的主流思想。视角3从世界政治、经济、思想角度看待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从世界政治上看,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源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从世界经济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西欧、日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从思想文化上看,世界思想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加快,反映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下世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创新演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出表现是()A西德和东德的建立 B柏林墙的修建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越南战争爆发解析东德和西德的建立是在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在政治领域的深刻反映,故B项正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从成立伊始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针锋相对的对抗,故C项错误;越战主要是美国和北越两者之间的问题,与苏联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答案B2如果让你为下面漫画配上一个标题,比较合适的是()A“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B“各国货币改革须在美元主导下进行”C“全球化和多极化呼吁重建国际货币体系”D“人民币、美元和欧元等货币结成了同盟”解析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已经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是要打破美元的主导,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国货币下的人们对美元抗议,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故C项正确;人民币、美元和欧元没有结成同盟,故D项错误。答案C阶段三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特征归纳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0年纪70年代,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3)经济上: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4)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5)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命题链接视角1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认识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1)从政治上看,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体表现为:巩固政权;初步确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2)从经济上看,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3)从思想上看,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视角2从政治、思想角度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封锁、禁运时期(19491971年),坚冰突破时期(19721978年),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91992年),贸易快速增长时期(1993年至今)。(1)从政治外交上看,封锁、禁运时期,鉴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美贸易处于完全割裂的状态;坚冰突破时期,尼克松访华,中美政治上的坚冰被打破,使中美贸易得以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中美贸易的航船正式起航;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中美经贸往来的法律基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促使两国贸易进入了正常贸易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美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也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密切相关。(2)从思想上看,封锁、禁运时期,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冷战”思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对立;从1972年至今,虽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仍然影响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贸易虽有摩擦,但总体呈向前发展的趋势。创新演练1有人评价说:“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A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B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C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D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解析“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指的是新政协的召开,“它真正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它”指的是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答案C2下表中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19726032197530415619803 7551 05919853 8553 840A中美建交B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C中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D中美关系正常化解析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后中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促进了两国贸易往来,故D项正确。答案D阶段四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征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港澳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经济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3)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命题链接视角1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1)从政治上看,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对台湾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外交策略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2)从经济上看,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全方位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3)从思想上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科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视角2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1)从政治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和平演变;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解决了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政治路线问题。(2)从经济上看,“南方谈话”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科学回答了市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的标准,成为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指导理论。(3)从思想上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创新演练1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标志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开始B有利于实现城乡人员的交流C解放了个体劳动者活跃了市场D建立了市场经济新格局解析允许个体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冲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必然有利于市场的活跃,故C项正确。答案C2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 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 972.8亿元。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的深化B全球化趋势加强C新经济体制建立D思想进一步解放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我国冲破了“计划”与“市场”的束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加速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关联中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政策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两党制等苏维埃代表大会制、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点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考题】 (2018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年份人口数(万人)耕地数(万顷)耕地负荷数(人/顷)米价(千文/石)1661323.358.75.50.9631685332.472.75.30.5391724533.680.06.70.57517531 651.483.119.91.01217843 283.289.836.61.41218204 799.295.050.52.432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材料二19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动趋势”根据表格内容可分两个时期说明,16611724年(清前期)呈下降趋势,17241820年(清中后期)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人口、耕地面积、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动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可知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消费观转向休闲消费、提前消费;联系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可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们实际消费水平提高;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史实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答案(1)趋势:16611724年呈下降趋势。原因: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大;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趋势:1724182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人口快速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缩小;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2)表现: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消费观转向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们实际消费水平提高;商业支付形式的更新,分期付款成为重要支付形式。(任意三点即可)影响: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等,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保证了高就业率及社会稳定;但福利制度和“提前消费”,也给资本主义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经济风险。(任意两点即可)史学新论(一)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世纪,人类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改革1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忽略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改革(1)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政府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2)改革:二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调整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2罗斯福新政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出现、第三产业兴起等促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这只是程度上的变化,政府和市场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杠杆。 创新演练1“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解析由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选D项。答案D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解析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美国政府要扩大“福利国家”规模,故B项错误;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方案在国会得到了不同待遇,可以看出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美国政府重视与苏联对抗,提出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这体现了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史学新论(二)世界政治格局变迁与新中国的外交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随着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一超多强”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曲折发展,国际格局的演变对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阶段世界格局主要表现认识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4)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形成“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二、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项目国际格局特征中国国际地位第一次变动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第二次变动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第三次变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三、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1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2经济建设:中美关系改善后,中国开始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对西方国家的贸易,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3祖国统一:中美关系改善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四、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时期国际形势中国反应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尖锐对立。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冷战,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亚洲,美国扩大朝鲜战争,对新中国进行战争威胁;同时,扶植日本,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联的包围圈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毅然参加朝鲜战争,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年)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苏联霸权主义不断发展,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中国的安全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内政上,20世纪60年代恶劣的外交形势加剧了新中国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的政策。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内政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五、针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国际格局的演变及中国外交的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2)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2国家性质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治的延伸。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新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是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在和平、平等的基础上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创新演练1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当时国际上的形势是()A雅尔塔体系形成 B美苏冷战C两大阵营的对峙 D美苏争霸解析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是1946年6月,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的特点是以美、苏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热战,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反映了雅尔塔体系的这一特征,故A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两大阵营的对峙正式形成于1955年,从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2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由此可见,美国的远东政策()A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了纵容态度B导致中国陷入了被列强瓜分状态C有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D使远东地区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解析根据“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可知此时二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二战后中国并未陷入被列强瓜分状态,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采取了扶植日本的政策,推动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故C项正确;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故D项错误。答案C史学新论(三)经济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的“闭关”与“开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蕴含的相互开放、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思想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整合与分化、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的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客观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在不同时期的角色也大相径庭。(一)明清时期“受益者”1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闭关自守”(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早期世界市场客观上的“受益者”。(2)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3)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2)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3)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4)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发展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二)近代中国“被动者”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三)现代中国“参与者”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上关上了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大门。2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并付诸实施,是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一个创新。“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创新演练1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以18世纪中叶为分水岭,之前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之后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专制、停滞的民族。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日益清晰B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C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D明清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解析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与西方的发展变化相关。18世纪中叶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变化主要是经济因素,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答案B2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解析材料不能体现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这些外国银行利用中国的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有利于旧式金融业学习西方银行,客观上有利于新式经济因素的产生,故B项错误;外国银行通过钱庄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外国银行只是利用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并不是为了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故D项错误。答案C史学新论(四)“一带一路”战略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出,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作为。一、“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欧非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1)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欧非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概念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影响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2.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在动荡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大部分处于长期的割据战争之中,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这时繁荣的丝绸之路受到一定阻隔,同时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此时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中断,仍然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4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迅速(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2)元代,丝绸之路再度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发展迅速。(3)元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2)清朝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3)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时候,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已距离先进的西方很远很远,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被“暴殄天物”了。二、“一带一路”的时代新内涵新世纪,中国提出两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1“一带一路”的包容性(1)重视存在差异:“一带一路”地跨欧、亚、非三洲,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相当庞大,这就突出了沿线及周边国家在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期望价值和迫切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一带一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2)强调平等交往:“一带一路”倡导以宽阔的胸怀和极大的包容来热情容纳广大国家和地区的加入,不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国际地位悬殊的大小,一律以平等的交往态度进行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3)主张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在密切交往中更加突出强调相互尊重政治制度、人文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在顺应时代大潮流下致力于各国经济、文化、贸易等的发展与合作,实现在平等合作基础上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共赢,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一带一路”的开放性(1)开展区域合作:“一带一路”是在各国着力寻找新的火车头带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发展经济,区域合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横跨欧、亚、非三洲,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对于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2)促进优势互补:“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亚、欧、非很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为我国顺利推行这一战略提供了话语支持。通过这一战略,加深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对外政策的了解,有利于各区域国家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和建立健全亚洲各个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合作,达到共赢,使广大“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促进经贸合作,能源、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是加强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机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3)共创繁荣发展:“一带一路”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三、“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共同进步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1)“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内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战略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正常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2)“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名号,同时赋予古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以发展同沿线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为导向的经济互动带。(3)“一带一路”是对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推进之举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完善经济发展和增长机制,扩大开放格局的必然之路。新时期,我国的国内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正在向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4)“一带一路”是顺应民心、推动和平的伟大战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一带一路”战略是本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进行的,它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此带动各国的共同进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着相同的和平愿望,积极拥护“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心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对接起来,实现地球一家人的美好愿望,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人民过得更加美好。2“一带一路”的挑战(1)“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制定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战略。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2)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创新演练1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解析从题干“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可知,丝路断了的原因是由于西域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即狭隘的民族观作祟,故C项正确。答案C2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之所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主要是因为它()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解析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说明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故A项正确。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