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16506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C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2下图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3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A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B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引发初探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4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5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下表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棉布111634万匹163721万匹147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与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国家经济结构日益失衡D农业合作化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6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7某个时期,中国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大革命“联俄联共”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8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A美苏争霸的影响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9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合作五种,租赁这种保留承包权而将使用权有偿转移给第三方的形式的流转约占总流转的70%,同时转包在现存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比较重要。这一现象A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B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说明农村放弃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D说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10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111985年,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20%的限制,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198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这表明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调节D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121952年至1957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轻工业的比重由62.7%下降到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B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13下图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一幅宣传画。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对“三线建设”理解正确的是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C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 D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14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15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与前者相比,后者A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B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D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16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A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C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17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类别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81179185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D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18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为300万英镑,1953年上升为1030英镑,1957年达到1200万英镑,1958年又增加一倍多,同时中国对英出口额也有大幅度增加。中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是A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B中英国家关系的正常化C我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推动19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A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C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D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20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趋向理性C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观念相比变化不大第II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材料二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材料三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10分)22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10分)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历 史(二)答 案第卷1【解析】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从无到有,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大大降低,集体工业比重上升,这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部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占比情况,与工业结构无关,排除C项。【答案】D2【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根据“妈,社里的羊跟云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国家正在推行三大改造,并不是土地改革,排除A。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才出现的,与“下图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不符,排除C。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并不是国有经济,排除D。【答案】B3【解析】从材料中“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等信息可以看出,顾准肯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引发初探。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左”倾错误的阻滞,排除A项;1957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D项。【答案】B4【解析】从材料中的“从价格双轨制到由市场形成价格”等信息可以看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格局问题,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仍很艰巨而非基本完成,排除D项。【答案】B5【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相比较1952年,1957年时,我国棉布、粮食、盐等相关民生的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这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民生,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错在“日益失衡”;材料反映的是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农业合作化的完成标志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故D项排除。【答案】B6【解析】表格数据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上升。结合表中时间信息及相关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故选B。A项表述的是变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的结论,排除C;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上不符,D项错误。【答案】B7【解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选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翻译西方书籍并无直接的关系,排除A;国民大革命“联俄联共”时期主要是致力于国民革命,而非经济建设,排除B;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则不可指侧重于翻译工程技术类的文献,且翻译文献不会偏重于俄文,排除D。【答案】C8【解析】据材料提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故C正确。美苏争霸在50年代后期开始,一五计划在1953年开始,故A排除。新中国经济恢复在1952年完成,故B排除。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在1956年后,故D排除。【答案】C9【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材料中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农民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指的就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故选D;土地流转没有改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排除C;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而材料的改革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特点,排除B; 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农村改革不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排除A。【答案】D10【解析】根据题干“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反映的是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这与苏联片面强调重工业不同。可见,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时间“1956年”,当时中国在经济上还没有犯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 1956年“一五”计划即将完成,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答案】A11【解析】从允许计划外价格存在、放开价格管制,到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成效明显”,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是在1992年确立目标后,正式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表现出的特点,排除。【答案】D12【解析】“1952年至1957年”是我国进行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是1952年,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此时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比重比较协调,故C项错误。农业产值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故D项错误。【答案】B13【解析】三线建设中苏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背景下,实行大规模的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出于国家战备国防考虑,显然具有政治和军事色彩,故C项正确。这一经济战略迁移显然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项错误。这一举措主要是国防需要,并不能实现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是针对大跃进运动失误实行国民经济调整,不是出于西线战略建设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故排除A项;“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故排除B项;“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故排除C项;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故D项正确。【答案】D15【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故1979年的经济调整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D项正确。A项属于1960年经济调整的内容,与设问不符,排除。1979年我国的经济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1979年经济调整也没有改变经济体制,排除B。无论是1960年的经济调整还是1979年的经济调整,都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与设问不符,排除C。【答案】D16【解析】部分新词汇的出现体现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选D; C项在新词汇中没有反映,故排除;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故排除C;A项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实现,故排除。【答案】D17【解析】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占比的情况变化是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从无到有,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大大降低,集体工业比重上升,这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选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是21世纪初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表格里面只有关于工业领域的数据,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说到了工业部门所有权的占比情况,与工业结构无关,故排除D项。【答案】C18【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正在开展“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A项正确;此时中英还未建交,B项错误;50年代我国还没有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中英贸易的增长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推动没有关系,且50年代末,中苏关系正在恶化,排除D项。【答案】A19【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增长,美国和欧共体也基本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欧共体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中国在1978年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作用;故材料表明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A项正确。B项只涉及欧洲一体化对欧洲的影响,与美国、中国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的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排除C。材料只有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数据,没有世界其他国家和组织的数据的对比,无法体现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排除D。【答案】A20【解析】依据图一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制评价以及图二中的金钱价值取向说明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市场意识,故A项正确;图一中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制评价“总体看好”占据58%,说明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趋向理性,故B项正确;图二中农民价值取向的变化说明由于改革开放导致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图二是改革开放带来价值观变化,和传统农民安土重迁,乡土意识观念具有根本的区别,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第II卷21(20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和材料三表格中的时间可以总结相同点都发生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物价上涨迅速,上涨幅度大,上涨持续时间长;结合材料一中的“16世纪”,可知此时西欧之所以物价飞涨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二中的“1988年”以及材料三中的“19851989年”可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引发了物价高涨,因此二者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当然物价上涨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发生的价格革命使得欧洲资产阶级兴起,而封建势力衰落;而在中国结合材料二中人们疯狂抢购的现象可知物价高涨导致民众的恐慌心理。结合所学可知必须进一步推动改革的进行,因此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答案】(1)相同点:都发生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物价上涨迅速、物价涨幅大、上涨时间长。不同点:西欧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大量流入增加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经济改革,市场初步放开;同时,民众恐慌心理也加剧了物价上涨。(2)影响:西欧: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者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实力衰弱,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者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中国: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推动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22(20分)【解析】(1)演变:根据材料“明初工匠必须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改变为纳银代役到嘉靖末年,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手工业政策在对工匠的控制程度、劳动关系的方式、人身关系的依附程度等方面都有所变化,从这些角度概括即可。原因: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手工业发展的内容、国家政策的引导等方面回答。(2)特点:根据材料“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手工业政策的颁布、实施的目的、政策实施的方式等角度回答。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业改造对新中国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影响、工业化建设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角度概括。【答案】(1)演变:由有限控制到不再控制;由劳役制到雇役制;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原因: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国家赋役制度的演变。(2)特点:国家引导和扶持发展;自主发展与政府规划相结合;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评析: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助长了急躁冒进的工作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