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16343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8全国卷宫崎市定中国史等特点类、意义类西汉,年号制改革(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1)问和第(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内容类(5次),原因类(3次),特点类(5次),作用(意义、影响)类(12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题2018全国卷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背景类、内容类、影响类19771981年,科技体制改革2018全国卷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原因类、内容类19世纪后期,近代社会治安改革2017全国卷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特点类、意义(影响)类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2017全国卷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影响)类清末,北京街道管理2017全国卷隋书特点类、意义(影响)类隋代,法律制度2016全国卷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太宗,谱牒改革2016全国卷清史稿等特点类、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2016全国卷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2015全国卷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2015全国卷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清代,养廉银制度2014全国卷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影响类魏晋,法律改革2014全国卷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例1(2018全国卷)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事业的破坏;再根据19771981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第(2)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从机构和队伍建设、招生制度、政策等角度概括,注意要点要全。“影响”则要从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不良风气、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中外改革例2(2018全国卷)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此前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材料“诸王国易产生混乱”推出,有利于君主集权与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信息“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信息“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历史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外改革的背景、举措及作用例3(2018全国卷)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设了湖南保卫局”等信息分别归纳。第(2)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以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可以得出官商合办;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湖南保卫局的职责及其机构设置可以得出,它属于专门的警察机构,并且管理规范化。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考查相似或不同改革的分析比较例4(2016全国卷)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1(2019永州一模)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 第(2)问,据材料“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2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统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摘编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晋自中原丧乱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等关键信息分别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稳定统治、发展经济和政府管理难度增加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受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维护正统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安置了移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及北方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南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维护并发展了士族势力;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任答其中三点即可)3(2019长郡中学一模)材料“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教育改革的形式、改革的力度、改革的结果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从近代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分析。答案:(1)不同: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批判。(2)意义: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自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4(2019长春一模)材料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为解燃眉之急,大量的简易房屋得以兴建并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基于同样的原因,19世纪的英国也产生了大量贫民窟。尤其地产商为谋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住宅区。“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法国直到19世纪末还“约有1/3的巴黎人生活在这种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新鲜空气的环境里”。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 000个,1900年增至43 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 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根治。 摘编自观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简要评析。(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得出高密度人口聚居;由材料“约有1/3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新鲜空气的环境里”得出低标准居住环境,人民生活贫困。第二小问,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得出工业化、城市化;由材料“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得出郊区化。 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府的行为上分析;第二小问,由材料“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根治”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所以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答案:(1)特征:高密度人口聚居(人口密集);低标准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或条件差、恶劣);人民生活贫困。原因:工业化、城市化、郊区化。(2)方法:政府立法改善贫民窟住房标准,治理居住环境;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等公共住房。 评析: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所以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5(2019福州模拟)材料一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7分)解析:第(1)问,从政府的态度以及行为措施上概括其特点;结合时间信息,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思想发展等方面分析其背景。第(2)问,通过材料“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可以得出其积极作用是推动了民族觉醒;通过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的广告词并结合所学可知其积极作用是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其积极作用还包括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答案:(1)特点: 政府重视(积极应对);防疫工作制度化;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2)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近代化进程)。6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 700万人。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分析原因应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的社会现状分析,当时国民经济恢复不久,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进行,为了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实行限制农民进城是现实的需要。 第(2)问,可以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分析。答案:(1)原因: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加强对农民的管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为农村保留了大量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失去迁徙自由;加剧了城乡分割局面;延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